APP下载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

2007-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14期
关键词:谭家金像奖香港电影

列 孚

一部并不太出色的《父子》,让谭家明手捧本届金像奖数个大奖,显然,他予以“本土”电影的象征意味已远超过《父子》本身

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曲终人散。对看多了各个电影奖的人而言,本届金像奖大概也提不起多大兴趣——还是没有惊喜,也未见星光熠熠。

一如事前香港舆论猜测的,本届谭家明的《父子》会大出风头。因为有人从来不尊重香港电影圈颁发的奖,本届金像奖也就不再将“热脸贴到冷屁股上”,虽然《父子》也拍得不怎样,却无意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呼唤“本土”的回归。

虽然《父子》也不是说香港故事,非算“本土”,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几个奖同时颁给谭家明,非同寻常的意味在于:作为当年香港电影新浪潮主将之一,谭家明之前拍的《杀手蝴蝶梦》已是17年前的事。现在,他回到香港(谭曾长时间在马来西亚任教),也“回归”了电影圈。让他得奖,也许能带起人们对过去新浪潮掀起香港电影辉煌滥殇的回忆,以此鼓动近年来香港特色日渐淡薄、并陷入低谷的香港电影“东山再起”。

谭家明,已然成了香港电影的“本土”象征。曾志伟更公开在颁奖典礼上大声疾呼:那些已经去了美国发展的香港电影人,为重振香港电影,回来吧!这有点像内地鼓励“海归”们多做贡献的味道了。

今年恰逢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10周年,香港电影界也为此准备进行多项庆祝活动;可是,香港电影近年的表现不但无法恭维,相反却让人担忧——票房大跌、拍片量日益减少、人才青黄不接、香港本土特色更显减弱香港电影正面临最大的尴尬、困惑和局促。

香港电影遇到的新问题是全世界电影都不会发生的:当香港电影在获得与内地电影差不多的“国民待遇”时,却不能逃避难以解决的现实——要么,削足适履、减特色适应内地市场;要么,放弃内地市场,保留香港特色。要在“两边”都讨好,很难。

10年前,香港电影要求进入内地,一起分市场这块“大蛋糕”,七八年后,香港电影不但尝到了“蛋糕”的味道,还参与了制作这块“大蛋糕”的游戏规则。很多香港电影人似乎忘记了最根本的一点,即香港电影一直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文化产品,内地电影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产品;香港电影的特殊之处是长期处于“无主管”(放任)状态,什么题材都可拍摄,无论是鬼怪神力、嫖赌荡吹、乱世江湖等等,可如果认为这才是香港电影特色,我想,香港电影人也不尽同意。而香港电影要想立足内地,那就必须接受相关规定——“规定,就是否定”(荷兰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语),香港“制”就不可能触破内地“制”的底线。

不过,也有不少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是既保留了香港特色又获得内地市场的成功例子。最近上映的《门徒》,以及同是尔冬升导演的《旺角黑夜》,有谁认为它们没有香港特色?更明显的是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功夫》,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富有香港味道的港片;《无间道》系列(虽然有一集未能在内地正式上映),又有谁会否定它非香港电影?很接近“底线”的《黑社会》(内地片名《龙城岁月》)也在内地公映了。还有王家卫的《花样年华》《2046》,更早时候的《新龙门客栈》与最近的《伤城》。这些影片均具香港电影特质,特别是周星驰的电影更能够“跳出香港拍香港”,非常不易。

从尔冬升、周星驰、刘伟强、麦兆辉、徐克、王家卫等在内地香港同时上映的这些作品中,看得出他们不仅有智慧,而且更具视野。一种格局的视野。简单而言,这是值得保留的作品。也是值得其他香港影人可以参照的方向。

最近,由吴思远投资、张坚庭导演的《合约情人》,是另一种摸索。这部电影幕后班底全是香港电影人,由香港、内地和台湾演员合作的喜剧片,也许,这会是香港电影在回归十年后的一个新指向?

曾志伟在本届金像奖典礼上宣布了一个好消息:眼下好莱坞正有不少剧本经纪人在香港寻找香港人创作的剧本,他们甚至只需故事大纲就行。

香港电影,虽然目前还处在左冲右突似均不成的困惑中,不过,一块香港影人不断探索创造香港本土“大蛋糕”也许就要烘焙出炉了 。

猜你喜欢

谭家金像奖香港电影
香港金像奖延至2022年“合二为一”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遗传的细胞基础
银发独行侠
《一代宗师》代表香港角逐奥斯卡外语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