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镇保护、旅游利用和文化传承研究——以重庆洪安古镇为例

2012-07-04杨国胜龙彬余沁锶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古街古镇历史

杨国胜,龙彬,余沁锶

(1.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2.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旅游学院,重庆 400047)

0 引言

21 世纪以来,在丽江、周庄、上海新天地等古镇街区的旅游开发影响带动下,我国古镇旅游蓬勃发展。然而在古镇保护旅游利用中也存在开发性破坏、过度商业化、“空心化”等问题,尤其在物质空间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整合上,在基于原居民维系的社区传统文化保护上,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旅游利用整合上都有待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历史城镇街区保护和旅游利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层面:一是从宏观层面对历史城镇保护和旅游利用开展研究,比如古镇保护的重要性和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古镇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旅游利用的影响;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对周边经济的带动性;古镇旅游开发模式[1];古镇社区参与研究[2];综合研究古镇形成背景、资源特征、保护开发构想等[3]。二是从中观层面开展研究,如何伟国等以金华市古子城历史街区为例,提出了点、线、面结合的物质空间保护利用框架[4];刘家明等[5]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对历史街区旅游体验功能进行研究,具体策划了各街巷的体验活动。三是基于微观层面的古镇街巷和建筑修复设计研究,如石坚韧以杭州拱宸桥西历史街区为例研究了建筑街巷的修复整治方案和策略,其主要关注物质实体保护,对利用较少涉及[6];彭震伟等[7]以云南“扎西会议”历史街区为例对其空间保护、肌理保护更新等进行了研究,并附带论述了旅游利用,但较少涉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及其与旅游的整合问题。总体而言,我国现有文献对古镇街区的保护利用研究更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整合研究不充分,相互略有脱节;物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旅游利用整合研究内容较为欠缺。文章将主要基于中观层面,以重庆洪安古镇为例,将历史城镇物质空间保护、非物质文化延续传承和旅游利用等相结合,开展综合性实证研究。

地处渝湘黔交界地的洪安古镇距秀山县城47km,东以洪茶渡口与湖南花垣茶洞古镇隔河相望。319 国道贯穿全境,洪安河、清水江在此交汇。洪安镇为2001年重庆市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北有龚滩、龙潭古镇,南有茶洞及凤凰古城,地处大边城核心地域。

1 古镇的历史空间及文化特色

1.1 传统古朴的风水空间

山环水绕的风水格局。“天人合一”理念在我国深入人心。依风水学说择基建宅是先民遵循、协调自然的重要方法[8]。洪安古镇背靠九龙山,面临清溪江、洪安河,埠头、民居、古街依水有机连接,成为“舟船、流水、人家”的边城水乡空间,其中蕴含了古代人地关系的风水思想之智,经堪舆而择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之吉祥地为居,求天人合一,生态永续。婉转错落的街巷空间。与码头垂直云梯竖街——洪安老街是我国传统山地码头商业街的典型。其依山就势,婉转起伏,以梯级延伸的青石板街连通渝湘公路和洪安码头,尺度宜人、界面连续,建筑风格基本统一。古朴精美的特色建筑。古街传统建筑以台地布局的“封火筒子”独具特色,其多为一楼一底穿斗式木或砖木结构廊柱建筑,两进三横四天井或三进四横六天井。四周有凸”型封火围墙;旧时有“永诚”、“益和”、“复康”、“集丰”四大商号建筑。

1.2 淳朴迷人的特色文化

草根豪气的码头文化。青方条石的洪安码头古为商埠重地,数百艘“娘娘船”、驳船等穿梭于清水江,甚是繁荣。抗战时古镇繁荣依旧,人称“小南京”。洪茶古渡是秀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洪安码头是研究江河文明和民族经济的活化石。浪漫凄楚的边城文化。洪安是沈从文《边城》的原型地。他曾在此长住并捕捉了翠翠委婉的爱情故事。边城文化是最具魅力的文化元素。古镇以独特的民居、民风和美景而成为《边城》、《连心坝》、《芙蓉镇》等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及众多艺术家采风、摄影、写生之地。铭志进取的红色文化。洪安是1949年底刘邓大军从茶峒进军大西南所攻克的首站。当时大军用8 只“娘娘船”在洪茶渡口架浮桥顺利渡河。进驻后刘邓首长的临时司令部设于“封火桶子”复兴银行。古镇现有“刘邓大军进西南纪念碑”、“二野司令部旧址纪念碑”等红色景观。浓郁迷人的民族文化。洪安自古重商崇文,民风粗犷淳厚。秀山素有“山歌之洋”、“歌舞之乡”之誉,以花灯歌舞为代表的民歌民谣、舞蹈、戏曲等魅力四射。秀山花灯民间表演艺术最为典型,《黄杨扁担》、《黄花草》、《蝶双飞》等舞蹈已名扬四海。

2 古镇现状分析及发展定位

2.1 文化生态的衰微

老年化异质化。据调查,洪安古街约1/6 的住户为租房户,50%为中老年人;1/7 的住房常年空置无人维护,街区空洞冷清。较差的生活设施促使居民向外寻求改善居住环境;居民流失,外出打工,民居出租等导致古街传统社会网络衰微。古街传统风貌渐失。街区建筑渐趋简单化。长期失护失修使部分古宅沦为危房。古宅宜居性差,部分居民用现代建材整修、扩建,破坏了原始风貌。部分院落乱搭乱建蚕食院落空间,建筑超高搭建时有发生;老街建筑在形式、风格、色彩等方面渐趋现代化。大量居民长期在古街外围自建新居,边缘现代建筑大量涌现,破坏了古街环境氛围。

2.2 自然生态的退化

古镇的垃圾清运、污水治理设施欠完善,古镇江河沿岸已有部分固废垃圾散布和生活污水排放。2000年以来,清水江沿岸的松桃、花垣、秀山等县相继开办了污染性乡镇企业如硫化锌浮选、电解锰等厂,其污水多不经处理直排清水江,致江水污染、渔民失业、庄稼减产[9]。近年各县实施了一些减排措施,但电解锰厂并没没完全杜绝污水排放,清水江水环境问题依然严重。

2.3 公共设施的落后

古街为步行梯街,消防通道不足,乱搭乱建乱堆严重,有火宅等安全隐患。古镇原简易下水道系统不适应现代生活,住户自建旱厕,脏乱差突出;电力电信架空线缆影响古镇风貌;路灯、指示牌、垃圾箱等“街道家俱”欠完善,人性化不足。古街垃圾集运系统不完善,无污水处理厂;缺乏古街入口旅游标识及道路、景点指示牌;节点打造不足,现几无街头绿地和公园绿地,现代宜居性不足。

2.4 发展动力的匮乏

随着公路、铁路运输取代清水江的运输主导地位,洪安古街传统商贸彻底没落,商贸功能被居住、行政等替代。在本世纪前很长时期,古镇基本为居住小镇。目前洪安经济以农业为主,缺乏大型创收型企业,古镇历史文化开发尚未起势,镇政府缺乏足够资金来全盘启动古镇保护建设。古镇旅游尚未做实,品牌空洞化。古镇凭借小说电影《边城》,与茶峒共享其广泛影响之“红利”,但边城实景打造乏力,品牌大、响而空洞抽象,古街虽曾为繁华商业街,但目前以居住为主,商业氛围不浓,可供游客购买的特色商品不多。

2.5 发展定位

旅游休闲时代的来临为历史城镇的保护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洪安古镇应转变发展动力,依托厚重历史文化、浪漫边城文化、淳朴的民俗风情以及古朴完整的历史建筑、街巷、码头等物质文化,在深入保护传统风貌、挖掘历史文化基础上,开发历史文化休闲观光游产品,实现功能从居住小镇向历史文化旅游古镇的经济转型,将洪安古镇建成为宜居、宜游、宜商等的功能复合型传统旅游商贸古镇,为发展动力疲软的衰落型商贸古镇奠定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

3 保护策略与途径

3.1 整修传统空间,维护原真性

3.1.1 保护传统历史建筑

图1 核心区重点保护建筑分布

历史建筑是古镇各种传统功能、活动及文化的空间实体,是街区活力的物质形态[10]。街区重点建筑表征着特定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观赏性强,名人轶事等文化底蕴深厚,是保护的重点。洪安古镇保留了许多优秀建筑,包括复兴银行等13 处,但更多的是一般建筑和少量新建筑和残破建筑(如图1 所示)。《曲阜宣言》提出要保护历史建筑的‘原状’,此“原状”应是文物建筑健康的状况,而不是被破坏、歪曲和破旧衰败的状况。衰败破旧不是原状,是现状。不改变原状不等于不改变现状[11]。古镇的残破建筑和新建筑必须复原和整治。根据建筑质量评价实施分类保护整治,对重点建筑实施修缮维护和再生复原的绝对保护;对一般建筑则基于原貌保持而修缮整治外立面,局部改造内部设施和布局;对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应对高度、色彩、形式、体量等施以整修和改造;对严重影响风貌的新建筑予以拆除并用于道路、绿地及公共设施建设。对被毁的昔日重要建筑,在资料充足的条件下可考虑复建(如老供销社);保护古镇历史构筑物,如古码头、语录塔等,以体现保护的整体性。

3.1.2 维护空间格局肌理

空间格局肌理维系着古镇整体风貌,决定着街区风貌的节奏韵律和时代特色。古街是洪安镇的历史景观轴和镇区核心,应从保护沿街立面、屋顶平面和尺度纹理等方面保护传统风貌格局,同时保护“水陆交汇,纵横起伏”的山水空间格局。新区建设不能大量开山挖石,填河建房,维护山丘绿色自然肌理及原始地貌,尤其古街轴线西侧对景高地即九龙山新区,应控制建筑高度和风貌,以维护古街良好的对景视觉景观;保护林区与古镇的视线通廊,将林区绿色自然生态意向引入古镇区。

3.1.3 优化古镇天际轮廓

洪安古镇轮廓随地形起伏变化,天际线层次分明、变化丰富。应清理周围环境,拆除遮挡古街视线的房屋及违建以显山露水、招蓝引绿。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在9m 以内,以使古街视域开阔。古镇西北部新区应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以保证古镇背景为自然山体、绿化或天空。新街沿江建筑控制在9m以下,使水体和滨水绿化景观成为古镇背景。建控区建筑按15m 控制,尤其是古街东西横陈的历史景观轴线的天际轮廓线应重点保护,古街上位的九龙新区和对岸的茶峒古镇也应控制建筑层数和风貌。清水江水景轴的天际轮廓既受洪安镇滨水河街建筑的影响,也受对岸茶峒镇滨水建筑的影响,故两岸古镇保护须携手合作,共同保护。

3.2 保护文化山水,维护整体性

3.2.1 保护山水自然空间

洪安古镇的两江水体既是活力景观游憩空间,也是重要水源。下游筑坝后镇区边缘库区化的水体保护任务尤为迫切。应完善垃圾集运设施、上下水系统、污水处理厂等环卫系统,使污水达标排放。应清除城镇边缘垃圾,使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加快城镇电气化步伐,减少燃煤材薪使用;保护河岸原始岸线和两岸植被并加强绿化以保水土;沿河设置休闲绿带,营造宜人滨水空间;山体游憩区应改善可达性,塑造更多野趣性活动空间和花草林景观;生态风景林应注意植物色彩、季向变化和林相层次;生态培育区应强化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提升生态环境系统活力。

3.2.2 夯实底蕴虚体空间

20 世纪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界产生深刻影响的环境心理学、建筑现象学、隐喻主义理论都将“场所”的“意义”与其“形式结构”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研究[12]。该处虚体空间大致与“场所”同意,是相对建筑街巷等物质实体空间而言,指古街社区生活形态、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可借节目表演等而形成临时展示空间,也可以图文、声像等载体存于展览馆构成固定展示空间,甚至还可移至外地形成异地临时展示空间而实现文化弘扬。古镇社区生活形态、民俗民风、歌舞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街区的传统底蕴、意向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实质所在[13]。社会生活形态是古镇原真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原居民构成的具有广泛邻里认同感和历史空间认同感的“历史社区忠诚人群”是确保古镇形神兼备的基础。高留住率的原居民是维持古镇活力之重要基础。据阮仪三研究,古镇人口保有率只有在60% 以上才可基本保证社会生活结构和方式不被破坏[14]。为防古街传统社会网络的渐进式破坏,应以完善生活设施、增强宜居性来留住原居民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应成立传统社区生活民俗维系组织,加强宣传,增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提倡讲民族语言、穿民族服饰、推广民族餐饮、普及民族歌舞、欢度民族节庆、奉行民族礼仪、弘扬民族建筑艺术[15]。尤其在传统节日组织社区居民表演展示,在真正的生活活动中激活淡化的“传统”。

3.3 塑造游憩空间,增进旅游性

3.3.1 建设休闲节点,改善休闲空间

公共节点空间是居民休闲游憩空间,也是各功能区转换连接的交接空间、人流集聚地和游客第一印象区,其首先要确保畅通,不能局促狭窄,且具传统古貌特色。对古街区原有的合理绿化和景观应保留,在一些景观环境较差的区域,可增加景观元素,如增设小型绿化节点,配备民俗雕塑和文化娱乐设施[16]。为增进宜居休闲性,拟重点打造四节点:将老街中段破损房屋房基段建为古建筑科普基地,以展示“封火筒子”建筑文化;将王家院子、警务室及风雨廊桥间的开敞空地塑造为竹林清风节点;拆除洪安老街319 国道入口附近不协调建筑,建设开敞的入口广场,塑造古街主入口标识节点;恢复拉拉渡语录碑原貌、丰富附近建筑立面、延伸河街步行栈道等,打造标志性拉拉渡节点(如图2 所示)。

图2 拉拉渡节点设计

3.3.2 完善旅游等设施,塑造旅游空间

图3 旅游线路规划

为塑造宜人的旅游空间,应在完善水、电、气、交通通讯、绿化及消防等设施基础上,统一配置路灯、垃圾桶、道路标识、景点指示和介绍牌等街道家俱;将有违传统风貌的中心校、卫生院迁至九龙新区,置换为传统风格的旅游综合体、街区文化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整治河街,配置观景亭、爬山廊、吊脚楼和木栈道,以吊脚楼塑造在整体视觉效果上与古镇建筑风貌协调的景观带。在古街北侧小山丘设置观景平台,将体量大的地税楼改为传统风貌的观景楼;将古街与边缘的三不管岛、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纪念广场、鸡鸣三省亭等景点串联成游线,同时将游线延伸到茶峒古镇和贵塘坝,整合为旅游大环线(如图3 所示)。

3.3.3 发展旅游经营,复兴商业空间

结合旅游兴镇目标,开发地方土特名产,开展土特产商贸、吃住游娱等商业经营,恢复沿街门面木质柜台开展对外营业。根据旅游活动空间演进和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在古街规划多种旅游功能服务区(如图4 所示),恢复古镇商业氛围。传统公共空间的复兴使游客游览活动和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在时空上交织,能充分展现古街风貌和弘扬社会民俗的魅力元素。旅游商业空间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同型利用相对集中,即相同功能区宜相邻布置以方便管理和设施管网的布置;动静分离,即娱乐和居住休闲功能适当分离以免相互干扰;利于环保,特别是可能排放污水的餐饮等设施尽量远离江河边缘布置;利于购物,即旅游纪念品店最好布置于人群汇聚的节点空间附近或游线的终点。

图4 核心区商业业态规则

3.3.4 做实“非遗”文化,实化虚体空间

非物质文化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本源和根基,是古街文化的原生态。洪安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居民勤劳、诚信、进取的精神面貌和淳朴民风,也包括江湖市井文化,饮食服饰等民俗、传统礼仪节庆、民歌舞蹈等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通过发掘整理设计,以构筑舞台化的真实空间,将鲜活的人物、真实的生活,繁忙的码头、凄楚的爱情故事、精妙的花灯艺术等真实完美地活化展现,既丰富旅游内容,也弘扬了地方文化。

构建古镇民俗展示表演舞台空间,实现民俗文化旅游利用是街区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内容。活化展示方式是虚体实化,将小说和历史中抽象的人物鲜活化,如将小说中的翠翠、狗等以雕像等小品形象展示;旅游商品化展示,将传统服饰饮食、手工艺、花灯艺术相关实物等转化为旅游商品并塑造展销空间,将小说《边城》中的烧酒、腊肉等开发成旅游品牌商品等;博物馆展示,将刘邓大军攻克洪安的历史史料实物如娘娘船等用博物馆展示;戏台表演展示,将花灯艺术等以文艺表演的方式展示,将历史故事编撰为戏曲或歌舞并表演展示;以电影纪录片展示,如拍摄新边城或刘邓大军攻克洪安等电影;以皮影戏展示情节,如三不管岛的市井文化等;旅游节庆活动展示并形成固定的文化空间,如清水江端午龙舟赛、花灯艺术节、边城文化旅游节、渝湘黔土特产交易博览会等。

4 结语

文章以洪安古镇为例对衰落型商贸古镇的历史空间保护、商业空间复兴和传统文化弘扬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策略进行了论述,并侧重于旅游利用角度阐释了空间保护和文化弘扬的整合策略。由于洪安古镇外部交通格局的演变导致码头古镇商贸地位的衰落,长期以来仅为居住型小镇。本世纪以来历史文化旅游的兴起为该镇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根据传统商贸古镇特点,坚持整体保护理念,利用拆除、置换、维建、改建、新建等多种手段保护传统风貌空间之“所”,依托古镇长期凝练的码头、边城、红色、民俗等文化之“场”,并通过规划设计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传统特色的居住空间、商贸空间、游憩空间和旅游空间,既保护传统物质风貌,也弘扬非物质文化。

[1]姚杰.保护与开发并重——黎里古镇旅游的错位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2,21(15):167-168.

[2]吕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J].江苏城市规划,2007,23(11):28-31.

[3]刘天曌,杨载田,刘沛林.湖南省衡东县吴集古镇的保护及其乡村旅游开发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10572-10574.

[4]何伟国.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以金华市古子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规划为例[J].中华建设,2008,15(6):39-40.

[5]刘家明,刘莹.基于体验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复兴——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3):556-564.

[6]石坚韧.旅游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保护修缮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3):508-513.

[7]彭震伟,高璟,刘文生.红色旅游中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探析——以云南省“扎西会议”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7,31(7):89-92.

[8]郭逢利.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以长清崮山于家盘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3):308-311.

[9]阳敏.谁为“边城”水污染埋单[J].中国社会导刊,2005,7(12):24-26.

[10]钟行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以济南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25(1):46-48.

[11]高宜生,陶斌,石涛.真实性原则在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修复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3):232-236.

[12]王承慧,嘉伟.从空间意义的角度论传统空间环境保护——以历史名镇同里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2,16(6):39.

[13]宋绍杭,张扬,徐鑫.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多元功能空间适应性方法探索—以青街畲族自治乡为例[J].规划师,2011,27(5):32-36.

[14]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0):25-32.

[15]李甫春.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复兴[J].学术论坛,2007,25(1):56-60.

[16]武联,王鑫.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24(1):84-88.

猜你喜欢

古街古镇历史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新历史
千年古镇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