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系统化改革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课程群为例

2012-04-12潘慧锦姜玲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潘慧锦,姜玲

(山东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几乎每所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都包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那么当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环艺设计人才培养要求,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急需改进,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方向课程群教学为切入点,在教学模式、思维训练、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尝试,旨在推动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进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较强动手与沟通能力的专业设计师。

1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有些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在教学模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尝试,如采用“工作室制度、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设计人才的培养。但多数院校环艺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为传统的“三模块进程”,即:基础课(包括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专业基础课(包括技法表现、设计概论、装饰结构与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人体工学等)→专业课(包括室内环境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装饰工程概算、实习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设计市场的变化和对设计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渐渐显现出不足之处,现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全面不系统,在设计思维的表达、设计理念的创新、实践项目的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欠缺,无法满足设计市场的要求,难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2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模式和方法相对滞后

艺术设计专业没有形成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所展开的统一、系统、有序的课程教学活动,而是各门课程围绕各自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课程开设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课程教学内容无法互相渗透和融合,造成某些知识点的缺失或者部分授课内容的重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实际设计的要求,理论与实践产生断层,学生也很难主动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融汇贯通转变为系统全面的专业技能,造成了在面对实际工程时的力不从心。

2.2 设计思维欠缺,创意表达不足

设计思维和创意表达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对设计思维的训练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丰富表达手段,达到为设计服务的目的。[1]但当前的课堂教学形式相对保守和单一,缺乏对设计思维模式进行深层次的研发,缺少对学生感知的引导和潜能的激发,未能将设计表现与创意行为同步融合,造成学生设计创意匮乏、设计过程被动、设计效果不理想的尴尬局面。

2.3 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脱节

艺术设计专业一向比较注重设计理论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教学计划的调整中不断补充完善所开设课程,为学生灌输前沿、先进、丰富的行业信息和知识。但与此同时实践类的课程多数仅限于1~2 门专业实习类的课程,内容多为在相关单位参观或进行为期2个月左右的短期实习。学生在校4年间,设计课程的学习几乎就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接触市场和项目,设计理念脱离实际工程标准,设计行为不能与市场需要接轨,大大限制了学生设计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无法满足设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 改革实施方法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对开设课程进行统筹设计优化整合,调整课程内容,形成若干课程群,增加课程群中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联,采用开放型项目式教学形式,为学生打造与市场紧密结合,有效提高设计技能水平的专业平台,在此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为例进行改革和尝试,该课程群包括:效果图表现技法、环境艺术设计(居住空间设计)、装饰工程概预算三门课程。

3.1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关联性

系统有序的课程设置对设计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的开设从基础课程的学习到专业课程的训练,最后跨入到专业实践应用中,树立先基础后专业重实践的授课理念,最大限度的扩充知识面,把握课程内容合理的交叉渗透,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保障。

“效果图表现技法”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需要设置2个学习阶段,学时数各在80 左右为宜。第一阶段在第2 学期开设,通过临摹大量优秀图例,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强调学生感性的体验和经验的累积,为后期的设计表达奠定基础[2]。第2 阶段应开设在第5 学期,这时学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基础知识和设计理论,有了一定的设计体验,所以应结合专业课的设计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采用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学习和训练,将表现技法与设计过程紧密结合,改变现在“手绘水平高,设计表现差”的现象。教学内容应增加设计过程表达的手绘学习内容,包括资料搜集、记录,方案深化等设计步骤,以手绘表现和记录设计灵感的产生、设计思维的展开、设计方案的完成、方案的修改与调整等过程,使学生通过“研究既有设计方案—回溯创作灵感产生过程—采用手绘表达设计过程”这一系列活动理解设计表现手段与思维过程的彼此渗透,并掌握两者互相转换与表达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的各个阶段(草图、初步设计、方案设计)要强调手绘表现方法的使用,并不断提出规范要求,使学生在掌握设计原理和思维方法的同时能够提高设计表现水平,达到设计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步均衡发展的目的。教学内容则应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导,参与每一个市场和中间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有效提高学生设计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中明确提出本门课程完成的施工图纸将作为“装饰工程概预算与合同”课程的课堂练习依据,并要以自己完成的施工图为依据完成一份装饰工程概算文件。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自发的认识到装饰工程项目是一项需要各专业密切配合的工作,加深对完善自身专业素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装饰工程概预算与合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具有完成实际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所以非常需要先修课程的配合与导入。本门课程应开设在“效果图表现技法”之后,“环境艺术设计(居住空间设计)”之前,当学生进入居住空间设计实践环节时,运用已掌握的概预算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工程,根据市场需要,对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案预决算进行计算,以获得真正的感受和体验,促进学生提高施工图绘制水平,增加学习兴趣。

3.2 完善课程模块设置,构建合理知识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设计师要根据建筑构造、结构原理和特点,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对建筑主体进行由内而外的艺术与技术加工,使之符合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要求。可以说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设计,才能避免建筑主体与环境设计的脱节现象,产生更合理、更人性化、更优秀的创意设计。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与建筑专业相关的课程仅有建筑史论课程和建筑构造等少数几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不系统,使学生经常会在工程中遇到因不了解构造或不懂、不会绘制土建图纸等问题而引起甲方不满的尴尬,更重要的是会因此而产生错误的设计,并造成各方面的损失。所以应适当调整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块,根据学生文化课水平和实际工程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增加一定量建筑甚至土木专业方面的基本课程,采取分级教学的方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完善本课程群课程结构,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

3.3 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加强理论结合实践

法国巴黎的创新设计学院学生大学四年只有一个硬指标,就是必须完成30~40个项目,而且全是真题,可以想象,当学生经历了几十个设计项目后,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设计师[3]。本课程群同样适合采取开放型项目式教学形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切实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具体实施方法是以部分专业教师的工作室或校外装饰企业为平台,依托教师教科研项目或企业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甚至施工,将所学设计表现、设计创意、工程预决算等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真实案例的实践操作充分吸收应用,最终转化为扎实掌握的专业技能[4]。学生的实践过程包括项目获取、方案设计、方案汇报、预算施工等各个环节,所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的提升,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找到专长,增强自信,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3.4 丰富思维训练手段,提升设计创意表达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打破设计僵局,激发创造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育家兼建筑师艾律克森在他的教学中这样进行设计思维训练:让学生画出自己的一个姿势,以这个姿态为原型,设计一个任意材料的支撑体,目的是使学生关注人本原则,从人的需要出发进行家具设计[5]。这个案例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完全可以进行借鉴和运用,即从感性的发散式思维出发,通过理性思维进行干预和梳理,如此反复深化推进,最后形成可行的创意理念。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设计过程,树立空间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较好的设计习惯及设计思维方式,有助于后续课程的开展和深入,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6]。

具体到课堂教学时可采用单元课题的形式,训练学生对不同形体形态的表达能力,包括平面的、立体的、彩色的、黑白的、异型的、规律的等等。训练内容包括用线条、色块、符号、速写等各种表现手法记录从原型描述→联想表现→拓展表现→方案表达的整个推理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7];训练方法有概括表达、形态结构规律分析、特点记忆表达、物象重组练习、多类材料表现等。

3.5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主体参与程度

传统的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知识信息传媒手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是21 世纪教学的必然趋势[8]。

3.5.1 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评与分析,在作品绘制的不同阶段组织学生多次进行作品评价与经验交流,在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法表现的知识理论,客观讲评他人作品并表达自己的创作感受,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并找出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较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的平台,为更加扎实和灵活掌握技法表现原理与设计方法提供了保障。

3.5.2 案例教学与参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工程项目的设计、投标报价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就是参与工程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加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发挥主体作用,同时促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创造性概念化能力、视觉化和形态化能力、项目协调和管理能力及高度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实用型人才[9]。

3.5.3 课上与课下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讲授环节虽然比较系统、详尽,但时间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和效果图表现课程,仅依靠几十学时的课堂学习,是难以熟练掌握重要知识点的,达不到教学预期目的。所以必须强调课下的钻研和积累,为解决实际设计课题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辅以较大强度的自学练习。在新的改革尝试中,将根据课程阶段性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下练习和创作练习,在课上则进行较深入的设计解析训练,使学生扎实的掌握设计手法和手段,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3.6 改进课程考核机制,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成绩评定,基本是由任课教师本人评定,以学生最后完成的几张计算机渲染图和平立面图作为评分依据进行成绩评价,这样的评定标准和过程缺乏真实性、公平性和综合性,应建立新的考核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采取教师主管学生参与共同测评的方法,提升评价对于学生的自我激励和科学导向功能。避免考核中的主观性、单一性和随意性,保证考核结果与教学过程相对应,并以此促进教学过程改革方法的实施,达到对学生整体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科学评价的目的[10]。

4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要培养出色的设计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模块设置、设计思维训练、实践能力培养、考核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尝试,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市场适应能力等,推动设计市场高水平高素质设计队伍的建设,完成专业的培养目标。

[1]沈祝华.设计策略[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2]谢明洋.图形中的归纳与演绎[J].装饰,2011(10):114-115.

[3]任伯安.信息时代设计教育的变与不变[J].设计艺术,2012(1):17-18.

[4]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式改革初探[J].装饰,2011(2):139-140.

[5]李艳.设计管理与设计创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鲁敏,刘振芳,李东和.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6):662-666.

[7]唐家路.解读张道一先生的“学研十法”[J].设计艺术,2011(2):7-11.

[8]鲁敏,李东和,王胜永.我校园林学科的发展定位及教学改革思路[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5):563-566.

[9]张立巍.日本设计管理教育方法探究及启示[J].装饰,2012(2):120-121.

[10]任震.建筑类院校景观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3(26):312-316.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