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新课程标准开发“一二三四”模式*

2012-07-01黄一波左银虎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体系领域

黄一波 左银虎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新课程标准开发“一二三四”模式*

黄一波 左银虎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为例,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标准的“一二三四”建设流程,并对本专业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成效进行了总结。

工业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建设流程;“一二三四”模式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下简称工分专业)自开设以来,不断研究国内外职教经验,进行改革的探索实践,形成了“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基于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相结合、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新课程体系框架下,课程标准开发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建设任务,如何开发,如何有效开发等成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院工分专业基于宏观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已经积极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标准(简称新课程标准)的建设工作,以下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开发流程以及初步教学成效的总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标准建设背景

(一)建立“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8年以来,本院工分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深层次改革,逐步形成了“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素质及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本素质、职业行动能力与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三个平台,坚持素质教育、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英语训练五个不断线。做到车间与教室、学生与学徒、教师与师傅、理论与实践、作业与作品五个合一,培养素质全面、高技能的一线分析检验人才。

(二)开发以职业行动能力为核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成长阶段→职业典型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步骤,开发出工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详见表1)。

该课程体系主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行动导向体系理论,以实际职业工作为起点,依据新手→合格工人→技术骨干→技术主管→技术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架构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核心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新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主要是指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它是高职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的开发是高职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是促进高职课程规范化的关键。

同时,建立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在新课程体系的框架下开展一系列课程标准的建设,可以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此项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广大教师达成共识,共同开发,实践检验,持续优化。

新课程标准的开发步骤及成效

(一)新课程标准的开发步骤

表1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表

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标准开发宏观流程为:岗位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具体流程的起点是市场调研,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职业行动领域专家评审确认、学习领域开发分析、教学计划开发制定及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等环节,最后确定课程标准体系。具体开发流程大致概括为“一二三四”模式:一个制度、两项分析、三层设计、四种反馈。

一个制度 系部通过讨论制定课程开发负责人制度,确保课程标准开发的顺利进行。

两项分析 主要包括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和职业行动领域分析。此两点分析是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及核心环节。这需要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以及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研讨获得9门核心课程的具体内涵。同时,分析每门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相应的专业行动领域及行动能力,为后续课程开发做准备。

三层设计 课程标准的组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课程目标已经明确界定。对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则须依据职业行动领域分析,经过第一层设计,归纳出对应的学习领域内容。经细化设计出相应的学习情境,为内容的选择和序化提供依据。在学习情境的基础上,经过第二层设计,寻找合适的项目载体,细化工作任务,实现“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最后,综合考虑教学评价的合理实施过程,以职业行动能力评价为课程评价目标,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经过三次设计逐层递进,解决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优化问题,为课程教学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种反馈 四种反馈包括教学对象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教学反馈、系部督导的反馈、院级督导的反馈。通过多方位反馈途径,才能及时改进课程标准,促进课程的持续发展。

利用此开发流程,我院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以“一二三四”模式,已经完成了9门课的课程标准设计及编制,并且对分析检验工作概貌、无机化工产品品质检验、有机化工产品品质检验、精细化学品品质检验等课程在完成了一轮教学实践后,及时进行了改进,对原先的课程标准做了合理修订。

(二)新课程标准建设的初步成效

新课程标准开发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1)按照姜大源先生工作过程系统化下的行动导向课程开发思路,开发出表1中9门学习领域课程,还包括典型工作任务汇总表、工作岗位的任务分析表、典型工作任务行为分析表、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分析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表、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等等。特别是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2)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各门课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2010年院级项目化课程评定中,有3门课程获得了“优秀”等级。其中《无机化工产品品质检验》课程荣获了2010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3)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学生的职业能力显著提高,在2009年和2010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全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组织的高职学生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均获得了团体一等奖。

新课程标准的不足及优化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开发建设工作没有可借鉴的模式,需要广大教师一起摸索,共同开发,不断优化。当然,在本专业开发出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新课程标准需要对新课程体系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统一协调,以达到良好的衔接性。(2)新课程标准中涉及的教学情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以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实践。(3)新课程标准中涉及的教法与学法还需要经过教学实践后,仔细斟酌,认真修改。

所有这些不足将鞭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努力,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开拓实践,培养出优秀的高职人才。

[1]丁敬敏,陈炳和,王生雨.基于职教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16-21.

[2]刘佳环,何静.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开发的校本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15-17.

[3]唐小俊,顾建军.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9,(4):132-134.

G712

A

1672-5727(2012)01-0108-02

黄一波(1979—),男,江苏泰州人,硕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

*项目资助:2010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资助;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课题《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编号:ZZG9C-6);2011年常州工程学院教育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1JY007)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课程体系领域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