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100例疗效观察

2012-06-30申春云凌亚兴梁洁

当代医学 2012年33期
关键词:脑积水脑膜蛛网膜

申春云 凌亚兴 梁洁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非外伤性因素致使脑表面或脑底部的软脑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病变。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1]。为此笔者选取100例SAH患者采用了脑脊液置换术配合药物的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关于SAH的诊断标准,并经过CT、MRI或者腰穿等证实为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障碍。按照患者的意愿,同意行脑脊液治疗的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33~67岁,平均(45.8±11.1)岁;选取同期同意常规治疗的患者共100例作为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2~68岁,平均(45.3±11.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按SAH传统方法治疗:包括入院后使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实施心理护理,消除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避免咳嗽,保持大小便通畅,给予脱水降颅内压,解除脑血管痉挛、并给予抗纤溶止血、防止感染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脑脊液置换术,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行腰穿术,术前1h对颅内高压症状明显给予脱水剂(20%甘露醇125~250mL或呋塞米20~40mg)降低颅内压,腰穿成功后,以1mL/min的速度缓慢放出脑脊液5~10mL。用等量生理盐水以同样的速度注入蛛网膜下隙,间隔5min重复上述操作2~3次,最后将5mg地塞米松+5mL生理盐水鞘内注射,每次观察至脑脊液呈淡黄色、无色时可终止。过程中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

1.3 观察指标 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CSF恢复正常时间。并发症包括CVS、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对治疗前后患者进行Glasgow预后评分[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将检验标准设定为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SAH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观察组头痛持续时间、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CSF恢复正常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2.2 两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其Glasgow预后评分分别为(24.52±3.21)和(24.25±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lasgow预后评分分别为(28.64±1.69)和(27.45±1.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脑梗死出现,观察组100例中发生CVS2例,脑积水2例,再出血3例;对照组100例中CVS18例、脑积水15例、再出血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在流入蛛网膜下隙后可释放5-羟色胺、内皮素、缓激肽等血管活性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痉挛,刺激脑膜。出血量大时,可堵塞脑室,阻碍脑脊液循环,造成颅内压升高,直接或间接压迫和刺激颅脑内部结构,如压迫下丘脑和脑干可引起体温中枢代谢紊乱,导致高热及循环衰竭,严重者可形成继发性脑疝、导致患者严重昏迷甚至死亡。另外,由于随着蛛网膜下隙积血血凝块的形成,液化吸收时引起蛛网膜粘连,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

SAH主要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和再出血。早期如果对SAH患者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均会导致SAH并发症的出现,而CVS等并发症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均很高[2],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此,对于SAH的治疗,迅速清除血性脑脊液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单纯腰穿放脑脊液的方法,由于脑脊液置换量少,引流速度和引流量难以控制、并发症多等均限制了其在SAH治疗中的应用。而脑脊液置换法,克服了这些缺点,一方面可以减少血性CSF量,有效降低颅内压;另一方面通过置换可以改善CSF循环,并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了血性CSF,兼顾了脑脊液的生成、回流之间的平衡,使血管活性物质等置换出来,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对CVS、脑积水、再出血有着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研究显示,蛛网膜下隙出血中头痛、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CSF恢复正常时间及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和严重性不仅和出血部位有关,其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及血液在蛛网膜下隙存留的时间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无1例脑梗死出现,实验组头痛持续时间、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CSF恢复正常时间、Glasgow预后评分及CVS(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再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脊液置换术疗效确切,可以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减少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消除积血,而且简单易行,更适用于基层医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吴勇,邱海明,王宇.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106-107.

[2]张玉蛟.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671-1672.

猜你喜欢

脑积水脑膜蛛网膜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脑膜异常强化的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