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基础母牛保护和发展是实现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012-06-22曹藏虎甘肃省农牧厅

中国畜牧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母牛肉牛基础

文│曹藏虎(甘肃省农牧厅)

甘肃省是全国养牛比重较大的省区之一,预计2011年底,全省牛饲养量、存栏量、出栏量分别达到682万头、510万头和175万头,牛肉产量18万吨,居全国12位前后,玛曲等7县区饲养量突破20万头,凉州等10县区出栏量超过5万头,甘州等9县区列入全国肉牛优势区域规划布局。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和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基础母牛比重和质量是实现肉牛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但从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基础母牛比重低、质量参差不齐、流失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产业发展根基。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成为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肉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甘肃省地处典型的农牧过渡地带,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形成了丰富的草畜资源,为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资源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着肉牛产业在全国的份额和全省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肉牛养殖业既是甘肃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近期和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1.肉牛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在“养牛为耕田”的年代,牛是农民的宝贝;如今,农业机械化程度虽然大幅度提高,养牛为使役逐渐被“要肉、要效益”取代,但牛的“宝贝”地位丝毫没有减弱。首先,肉牛产业仍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饲养一头育肥牛不到半年时间可实现纯收入1100元,据调查统计和综合分析,全省农民人均每年养牛收入300元左右,部分肉牛产业大县超过500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10%~15%,同时为上百万农牧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其次,肉牛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目前饲养量计算,养牛业每年可转化农作物秸秆近2000万吨,生产有机肥料7500多万吨,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产和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尤其在实现秸秆过腹还田方面的特殊作用是其他畜种不可代替的;再次,肉牛生产作为一个“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不仅能够反哺农业,实现粮食转化增值,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加速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2.牛肉消费需求增长不可逆转。牛肉作为高营养、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是“菜篮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品种。从全国大市场看,受品种、优质牧草、生产方式和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肉牛产业增长乏力,牛肉总体呈短缺态势。据2009年统计,全国牛肉总消费量6000多万吨,人均牛肉消费量4.7千克左右,不足世界人均消费量10千克的一半;2010年甘肃省人均牛肉占有量仅4.7千克,消费水平更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牛肉消费群体增加,但目前产业发展水平不及消费增长速度,牛肉价格将在短期内保持坚挺,消费上升趋势不可逆转,不仅中低端市场牛肉消费日趋走高,而且优质高档牛肉需求量也会更大。

3.肉牛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宽松。

2003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努力提高畜牧业比重,把甘肃省建成畜牧业强省;2008年全省启动了以牛羊产业大县建设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各级农牧部门坚持“夯实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科技推广”的总体思路,积极行动,努力工作,狠抓落实,肉牛产业大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业务部门预计,2011年年底,20个肉牛产业大县牛存栏达到295万头,出栏120万头,分别比2008年增长20.4%和37.5%,牛存栏、出栏分别占全省60%和70%,比2008年提高4个和8个百分点。在肉牛产业大县,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战略性主导产业地位基本确定,政策支撑体系、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投入巨资发展牛产业的企业不断增加。加之,全国畜牧业发展重心的转移,为西部地区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甘肃省作为肉牛产业发展的适宜区域,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二、牛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前肉牛产业发展的桎梏

近五年来,甘肃省肉牛产业持续发展,牛肉产量稳中有升,价格持续上涨,外地养牛客商纷至沓来,长途异地育肥数量明显增加,这一现象虽然拉动了甘肃省牛产业发展,但也折射出牛源不足的事实。不合理的牛群结构,严重制约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肉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基础母牛比重低是肉牛产业发展的软肋。牛源基地建设决定着肉牛产业的兴衰,有数量充足的优质牛源,肉牛产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牛源基地建设的关键是良种基础母牛,它是牛产业的起点和源泉,是肉牛产业化流程之首。据《秦川牛国家标准》,秦川母牛初情期为8.5~10个月龄,初配年龄为1.5~2周,繁殖年限为14~15周岁,繁殖成活率70%~90%。平凉市牛产业办公室调查,一头健康母牛一生繁殖犊牛7头,就是说平均两年才能获得一头犊牛,牦牛还达不到这一水平,这一结果充分说明牛作为繁殖率低的单胎动物,持续发展的后劲取决于合理的牛群结构,尤其是基础母畜的比重。据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甘肃省牛存栏485万头,出栏肉牛160万头,基础母牛223.46万头,比重仅为46.1%,在基础母牛中,能繁母牛占90%左右,约200万头,按80%繁殖成活率计算,年繁殖犊牛160多万头,与出栏量相当。这一畜群结构,从理论上讲,扩大产业群乏力;从实践中看,母牛资源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开始亮起了产业持续发展的“红灯”。

2.基础母牛比较效益低是基础母牛比重低的症结。基础母牛比重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据甘州区沙井镇东四号村三社入户调查,一头健康西门塔尔杂种母牛,通过全舍饲优厚饲养和精心管理,一生(8岁)可繁殖犊牛5头,犊牛平均三月龄出售,在防疫、配种费用全免,人员工资和肥料收入相抵的情况下,包括淘汰母牛销售收入,按目前价格计算,母牛平均年盈利784元;如果犊牛全部养殖至15月龄出售,母牛平均年盈利1597元,相当于外出打工半个多月的收入。但受饲养条件、管理水平限制,多数地区尚达不到这一生产水平,母牛养殖收入更低。据康乐县调查,能繁母牛群体产犊率70%,犊牛成活率90%,每头能繁母牛年产犊0.63头,全舍饲养殖条件下,每头母牛年盈利284元,半舍饲养殖年盈利804元。而购入架子牛育肥4~5个月,可实现利润1124元,相当于养殖母牛一年的收入。因此,多数精壮劳力不屑于这项工作,母牛养殖主要依赖老人和家庭妇女通过实现秸秆过腹还田、变废为宝、零存整取方式维系。

3.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是制约肉牛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发展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提升肉牛产业水平,实现现代化肉牛业发展的方向。但当前肉牛生产受母牛资源减少、规模养殖比重不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下等诸多因素制约,许多肉牛加工企业无牛可宰,经营难以维继。全省目前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17家,年设计屠宰加工能力70多万头,实际屠宰加工量不足10万头。这既有经营管理不善、周转资金不足的原因,牛源短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从整个产业链利益分配情况分析,屠宰加工企业利润最大,育肥贩运次之,养殖环节最少,养殖基础母牛甚微,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养牛不如贩牛,贩牛不如宰牛。尤其在当前肉牛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产业链条短缺的情况下,短期育肥和长途贩运成为肉牛生产环节最大受益环节。如果这种利益分配格局得不到及时调整,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将更加面临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的尴尬境地。

三、加强基础母牛保护和发展刻不容缓

为了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推动肉牛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软肋”,采取多管齐下的综合方式,加强基础母牛保护和发展,确保合理牛群结构和最大产出水平。

1.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保护和发展基础母牛重要性的认识。合理的母畜比例和优质的基础母牛是发展肉牛产业的基础,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保护和发展基础母牛的重要性。应通过各种形式、多种途径,大力宣传保护基础母牛对于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养殖户牢固树立长远发展意识,正确处理好市场与生产、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力免母犊牛和适龄母牛,尤其是优良高代杂种母牛大量流失。要将保护和发展基础母牛纳入当地政府和农牧部门年度考核内容,逐级抓好落实工作。在肉牛养殖环节,做到见母必留,先留后选,努力实现基础母畜多、繁殖仔畜多、育肥出栏多、农牧民收入多的良性循环。

2.制定完善发展规划,确保种群结构合理。各地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以下简称《畜牧法》),根据当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和需要,引导和支持合理调整畜牧业结构,结合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完善基础母牛发展规划,明确年度发展目标,确保基础母牛比例稳定增长,牛群结构逐步优化。规划要明确基础母牛基地建设和专业村、乡的发展,严格制定淘劣选优方案,使全省基础母牛比例在2010年46%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个以上百分点,20个肉牛产业大县每年必须增加2个以上百分点。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基础母牛比例提高到55%以上,肉牛产业大县提高到60%以上的合理水平。要注重和加大乳肉兼用品种后续产业开发,充分发掘品种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改良牛挤奶,最大限度提高母牛养殖效益。

3.加大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生产者养殖基础母牛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像扶持生猪生产一样,加大对养牛农户饲养基础母牛的扶持力度,要将涉及牛产业发展的支农助农资金重点用于保护和发展基础母牛方面,在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重点环节支持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保护和发展基础母牛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母牛冻精配种补助。在目前省级财政对冷冻精液、液氮全额补贴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肉牛产业大县要加大母牛人工授精配种改良补贴,使养殖户不再承担配种费用,以降低母牛养殖成本,提高冻精配种改良的积极性和肉牛群体质量水平。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基础母牛养殖基地。对有条件建设基础母牛养殖基地的龙头企业,当地政府在用地、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给予优先支持,各级财政应给予贷款贴息补助,鼓励肉牛养殖、加工企业采取订单、入股、合资经营、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形式,与基础母牛养殖户(场、小区)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降低养殖风险,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信用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范围,采取企业担保、联户担保、合作经济组织担保和专业合作社担保等多种形式,为规模养殖基础母牛的农户(场、小区)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发展基础母牛资金困难的问题。

4.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参照能繁母猪、奶牛保险政策,将基础母牛保险纳入财政补贴,由政府、农户按比例承担保险费用,降低母牛养殖风险。20个肉牛产业大县要率先试点,总结出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5.加强基础母牛品种资源保护,减少优质基础母牛流失。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甘肃省畜禽遗传资源,巩固黄牛改良成果,加快甘肃优质肉牛新品种(类群)培育步伐,促进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各地要按照《畜牧法》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对已列入全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秦川牛、早胜牛(类群)的重点保护,以及“平凉红牛”、“河西肉牛”选育工作。平凉、庆阳、张掖、武威等中心产区要尽快开展核心群、扩繁群组建工作。对已列入核心群和扩繁群的基础母牛,要按育种工作需要实行重点保护和管理。各级农牧(畜牧兽医)部门要认真开展种畜优良个体登记,严格执行外调审批制度,未经当地县级以上农牧(畜牧兽医)部门许可,不得调出。

6.加强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效益。从当前肉牛产业现状分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基础母牛小规模分散养殖仍然是提供牛源的主力。各级农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算账对比等方式,认真探讨总结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条件下的基础母牛发展模式,包括最佳养殖规模、牛群结构、出栏周期、饲料配方等情况,为指导基础母牛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积极推广“五良”配套养殖、犊牛早期断奶、繁殖疾病预防治疗等多项技术,确保群体质量和繁殖成活率不断提高。

7.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提高动态监管水平。各级农牧(畜牧兽医)部门要尽快建立基础母牛动态监管系统,完善建档立卡,造册登记,对基础母牛实行档案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以便掌握数量变化情况,适时采取相应对策;要组织搜集整理、发布相关产销信息,及时为基础母牛养殖者提供信息服务。20个肉牛产业大县要先期开展基础母畜档案管理工作,当地财政应对建立畜牧业公共信息平台,应用软件系统,配套相关设备,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猜你喜欢

母牛肉牛基础
母牛分娩前管理要点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不等式”基础巩固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整式”基础巩固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