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12-06-19韦雪梅董业宏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效度贡献率

刘 震 韦雪梅 董业宏 朱 敏

(1.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芜湖 241000;2.皖南医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生心理压力一直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李轮、王谦根据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事件概括为三类:家庭问题、工作与学习问题和恋爱与人际交往问题。王富荣、茅默将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针对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少。笔者针对安徽省高职高专大学生群体,探索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一来自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10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女比例为52∶48,大一学生58名,大二学生42名。

被试二来自在安徽省内随机抽取的5所院校,分别为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28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1220份,有效率为95.3%。按2∶3的方式随机将被试分成两组,一组488人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一组732人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总体有效被试的男女比例为632∶588,大一、大二、大三的人数分别为570、500人和150人。

被试三来自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个班共32人,作为重测被试,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30份,其中男女比例为18∶12,重测间隔时间为两周。

(二)研究方法

预测问卷的形成 对被试一发放开放式问卷:“如果你感到有压力,你认为压力来源于哪些方面?请尽量多并具体地写出与你有关的压力源。请按照你脑中出现的压力顺序来写。”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7份,剔除不合格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为85%。初步收集38个相关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记分(0为没有压力,1为压力较小,2为一般,3为压力较大,4为压力很大)初步编制问卷,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对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条目进行修改或删除,修改后再让10名学生进行讨论,对部分指导语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了相应调整,调整后形成含有30个条目的预测问卷。

条目的筛选及正式测试问卷的形成 对被试二发放预测问卷,对所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删除每个条目得分与总分相关系数小于0.3的条目,保留下来的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3的条目,提取6个载荷大于1的公共因子,形成含有27个条目的正式测试问卷。

问卷质量检验 正式测试问卷形成后,先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问卷结构合理性,然后,通过内部一致性、重测检验问卷的信度,并通过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

(三)统计工具

运用SPSS12.0进行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AMOS6.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分析

以每个条目得分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作为区分度指标。30个条目中与总分相关在0.5以上的12个,0.4~0.5之间的11个,0.3~0.4之间的 5个,小于 0.3的 2个(条目 9、18)。删除与问卷总分相关系数小于0.3的条目,保留28个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项目分析后保留的28个条目在488名被试所获数据中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问卷的KMO值为0.865,Bartlett球形检验x2为 2288.795(df=435),P<0.01,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于开始不知道提取几个公共因子比较合适,所以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时输入本问卷所有的因子28个,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3的条目1个 (条目11),同时发现有6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特征根碎石图显示第6个因子后有明显的拐点,说明提取6个公共因子是比较合适的,这6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796%,具体因子载荷见表1:

表1 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的因子载荷表

(三)因子命名

从表 1 可见,因子 1 包含 6 个条目(T3、4、2、6、13、1),其特征根值为3.952,方差贡献率为13.17%,主要涉及就业形势、就业岗位的地域位置、待遇等引起的压力,故命名为就业因子。

因子 2 包含 5 个条目 (T28、27、30、5、14), 其特征根值为3.554,方差贡献率为11.864%,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学习目标、学习氛围等引起的压力,故命名为学业因子。

因子 3 包括 4 个条目 (T15、12、7、21), 其特征根值为2.796,方差贡献率为9.32%,主要涉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寝室关系等人际关系引起的压力,故命名为人际关系因子。

因子 4 包括 3 个条目(T22、23、26),其特征根值为 2.612,方差贡献率为8.706%,主要涉及恋爱引起的压力,故命名为恋爱因子。

因子 5 包括 5 个条目(T16、24、17、20、19),其特征根值为2.505,方差贡献率为8.35%,主要涉及个人外表、性格、语言表达等个人因素引起的压力,故命名为个人因子。

因子 6 包括 4 个条目 (T29、8、25、10), 其特征根值为1.921,方差贡献率为6.402%,主要涉及家人期待、家庭经济状况等引起的压力,故命名为家庭因子。具体条目见表2:

表2 因子命名一览表

(四)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另外732名被试所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拟合指标比较理想,说明问卷结构是合理的。相关参数见表3:

表3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参数表

(五)问卷质量检验

信度 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表现为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本测验通过计算克朗巴赫系数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并通过两周后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30名学生进行重测,检验了问卷的重测信度。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除家庭压力分问卷的系数较低外,各因子的系数都比较高,区间为[0.686—0.833],总问卷的系数为0.837。由此可以看出,总问卷和各因子内部项目的同质性程度是比较理想的。另外,各因子间的重测信度均较高,说明该问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可靠的。

表4 各因子和总问卷的信度表

效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在测量某项指标时所具有的准确程度。本测验通过专家判断法和相关分析法分别检验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结果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各因子之间呈一定程度的相关,但各因子与总问卷的相关均明显高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这说明该问卷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

表5 各因子与总问卷间的相关系数表

讨论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的分析讨论

高职高专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高考分值相对较低,不能到本科类院校就读,他们的心理压力自然会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大,毕业后的工作问题是他们首先考虑的,这从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从表1可见,就业因子包括6个条目,方差贡献率也达到了13.17%。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职业类院校学生就业也大有改观,然而他们学历较低,就业范围有限,与自己的期望相差较远,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其次,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第二大因子是学业因子,从表1可见,它与就业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超过25%。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不仅仅是掌握课本上理论知识,还有就是要掌握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两项要在短短的三年内完成,才有就是要掌握毕业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他们的学业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以上两个因子是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恋爱、个人、家庭等因子是来自于生活方面的压力,按照各因子的载荷大小进行排序,它们的方差贡献率要小,这也说明了问卷结构的合理性。以上6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7.796%,这也就说明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中有近60%的被解释。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的编制

根据问卷的编制原则,下发开放式问卷,收集整理到38个条目,通过专家鉴定以及部分受试对象对题目的调整、删除,形成了含有30个条目的预测问卷,又运用项目分析对条目进行筛选,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6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形成含有27个条目的正式问卷。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并通过信效度检验,各项指标均达到心理测量的要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结论与建议

第一,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模型包括就业、学业、人际关系、恋爱、家庭6个因子。

第二,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测评工具。

第三,建议扩大取样范围,进一步验证问卷的效度。

第四,应根据不同类别院校的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

[1]李轮,王谦.大学生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特点[J].医学与社会,2000,13(2):58-59.

[2]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1-36.

[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效度贡献率
效度验证模式系统整合与效度研究发展策略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通过图片看内心
复杂图形测验对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非痴呆的诊断效度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