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2009~2010年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2-06-15国承杰

山东医药 2012年27期
关键词:鲍曼病区耐药性

国承杰,张 文

(淄博市中心医院,山东淄博255036)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和大量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性不断增强[1]。为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各科室分布及耐药率,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笔者对我院2009~2010年临床分离的24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院住院患者的标本,包括痰液、血液、伤口分泌物、胸腹水、尿液、导管表面附着物、穿刺液,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进行培养、分离,所有细菌均选择患者的初次分离株,对同一患者同一来源标本的重复培养结果以第一次结果进行统计;药敏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2-compact,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NCCLS)2009版标准[3]。

1.3 数据分析 记录标本收集的时间、部位及耐药情况,采用WHO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T5.4软件进行结果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2.1 标本分布 共分离出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243株,其中痰液 216株(88.9%)、血培养 8株(3.3%)、伤口分泌物 7 株(2.9%)、胸腹水 5 株(2.0%)、尿标本 4 株(1.6%)、导管 2 株(0.8%)、穿刺液 1株(0.4%)。病区分布:ICU 159株(65.4%),呼吸内科 28 株(11.5%),神经外科 12株(4.9%),干部保健科 10 株(4.1%),急诊病房9株(3.7%),神经内科7 株(2.9%),血液内科6 株(2.5%),普通外科 4 株(1.7%),烧伤科 3 株(1.2%),泌尿内科 3株(1.2%),其他病区 2株(0.8%)。

2.2 耐药情况 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14.5%;对其他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0.0%;已出现大量多重耐药菌株及少数泛耐药菌株。见表1。

表1 24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患者的皮肤表面、口腔、呼吸道、消化道和医务人员的手、病床、桌面、呼吸机管路、各种医用导管等,可引起呼吸道、伤口及泌尿道感染,甚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感染与医疗活动中的侵入性操作及患者的抵抗力的关系密切。研究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湿热、紫外线、化学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常规消毒剂仅能抑制其生长而不能杀灭,且其可耐受肥皂洗涤。本研究资料显示,我院2009~2010年分离的243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占88.9%,与文献报道一致[4];其次分离自血液、胸腹水、分泌物、尿液、导管附着物、穿刺液。由此可见,鲍曼不动杆菌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如呼吸机、吸痰器等重要媒介消毒不完全,会导致院内交叉感染,且随呼吸机及滞留导管等抢救仪器使用时间的延长,感染机会亦增多。本调查显示,243株鲍曼不动杆菌几乎全部来源于医院感染的患者,病区分布以ICU最多(占65.4%),其他依次为呼吸内科病区、干部保健病区、急诊病房、神经外科病区等。可能原因为上述病区的患者大多数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侵入性治疗,且免疫力低下、老年患者多。

目前,鲍曼不动杆菌已出现了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菌,给临床抗感染治疗造成了极大困难。本资料显示,除阿米卡星(14.4%)外,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70%。目前已有对碳青霉烯类等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的“泛耐药株”(PDF)出现[5],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防止耐药菌蔓延和在病房内爆发流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复杂,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①基因组较大,可容纳多种耐药基因移动元件;②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③产生多种药物的灭活酶或修饰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等;④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及细胞膜通透性改变;⑤特异性外膜蛋白的缺失;⑥外排泵的过度表达[6]。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产生后,并非一直稳固。当一种习惯使用的抗菌药使用较长时间、产生耐药菌,使得该药的临床效果明显降低时,可考虑在一段时间内停用该抗菌药物,更换另一种临床有效的抗菌药物,此不仅可提高临床疗效,亦可明显减少耐药菌株。此可能是我院目前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的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控制和预防耐药菌产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我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见于ICU、呼吸内科病房等,且对抗菌药物已产生明显多药耐药性;应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获得性感染的认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改善ICU等住院环境,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

[1]张小兵,龚雅利,刘智勇,等.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和耐药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428-430.

[2]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36-869.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Nine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2009:M100-S19.

[4]彭敬红,黄汉菊,娄国平,等.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病区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21.

[5]王辉,郭萍,孙宏莉,等.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其泛耐药的分子机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12):1066-1073.

[6]董杰,叶晓光.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0,31(17):2312-2314.

猜你喜欢

鲍曼病区耐药性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2014-2017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ICU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
噬菌体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综述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