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子分析——以吉林省为实证

2012-06-13李秀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林区变量系数

张 竞 李秀娟

(北华大学,吉林市,132012)

中国国有林区是一个以国有森林资源为依托而形成的特殊区域,承担着国有林区以及全国的主要木材生产任务。国有林区作为中国林业的主体,在林业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全国国有林区林业用地10 470万hm2,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40.7%;有林地面积5 820万hm2,占全国有林地面积45.3%;活立木蓄积为7 513 404万m3,占全国活立木蓄积的70%(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国有林区提供木材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导目标时,对森林的砍伐超过了森林生态子系统的阈值,造成国有林区的生态危机、经济危困。

1998年,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培育工程。由于天然林采伐产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随着天然林采伐量大幅度逐年减少,使得几十年一直靠砍伐森林为主生存与发展的国有林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生态保护中森林主体地位的逐渐增强,生态优先的战略思想被进一步强化,在某种程度上削弱或忽视国有林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会加大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1]。以上这种状态势必影响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学者王玉芳从协同理论研究经济生态社会系统,阐述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动态耦合而成的,目前它们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协同、非可持续的状态;提出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基础性因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具体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和手段,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制约[1]。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具体国有林区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如孟宪宇[2]用资源承载力指数、环境承载力指数、生态质量指数、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技术管理水平指数及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共6类指标和16个具体指标构成评价体系,评价东北林区林业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瑞馨[3]把具有社会性质的林口林业局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建立了13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考虑到人和社会的因素,本文将国有林区作为一个整体,以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为要素构成一个复合系统,研究三者之间协调状态,认识国有林区协调发展态势,找出国有林区协调发展的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从而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国有林区健康发展,实现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

1 模型构建

根据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特征分析可知,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具有内涵清晰,但外延信息不完全的特性,根据各指标的综合发展水平值,借助GM(1,N)模型可建立起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协调发展模型。

本文将经济总量设定为行为因子,记为X1;将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质量、人口发展、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社会稳定、资源环境作为行为因子的作用因子,分别记为X2、…、X9。建立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模型,是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努力避免或降低介入因子对系统的破坏,使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呈现良性循环,具体步骤如下。

1.1 数据初始化

假设有n个指标,每个指标有m个观察值,即综合发展值,记为:Xi=(X1、X2、…、Xm),i=1、2、…、n。为防止各因子在数量上相差悬殊,导致计算中出现数据大的序列“淹没”数值小的序列,所以需将各原始数据列初值化,生成新的数据列:

1.2 生成数列

1.3 求数据矩阵

1.4 用最小二乘法求参数

1.5 建立动态协调模型

1.6 对动态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在分析系统中作用变量与行为变量的协调关系时,主要考虑的是模型中的系数a(称之为自我发展系数)和bi(i=2、…、N)以及a<0时对其自身第k年的值起到正向推动作用,表示系统自身有一定发展能力。反之,当a>0时则表示系统无自我发展能力。

如果某个bj≥0,2≤j≤N,说明系统的作用变量xj对系统的行为变量x1起正向推动作用;若对j=2、…、N,xj均对x1起正向推动作用,则称系统的作用变量x2、…、xn与系统的行为变量x1在结构上的协调,简称结构协调。

在系统作用变量x2、…、xn的作用下,如果系统行为变量在时间点k与前一个时间点k-1处相比较满足,即系统行为变量在数量上有所增长,则称系统的作用变量x2、…、xn与系统的行为变量x1在时间点k处是数量协调的。

通过系数b2、…、b9,可以看出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质量、人口发展、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社会稳定、资源环境对经济总量的作用。如果系数为正,则说明起促进作用;如果为负数,则说明起制约作用。如果系数值的绝对值越大,所起的作用越大。

2 实证数据收集

研究中所用数据选择了吉林省国有林区中大石头、大兴沟、白石山、湾沟、黄泥河、天桥岭、八家子、和龙、临江、敦化、泉阳、汪清、白河、三岔子、珲春、松江河、露水河、红石等18个微观区域资料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原始数据一部分来源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资料》、《吉林省林业统计资料》1999—2009年统计数据,一部分是通过对吉林省国有林区18个林业局实地调查所获取。

3 结果与分析

以临江为例,经济社会环境系统GM(1,N)灰色动态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为:

其它地区的系数a、b2、b3、…、bn见表1。由此可以分析比较吉林省国有林区各个微观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条件,以及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

3.1 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

(k)的系数中,三岔子、松江河、露水河、红石、泉阳、白河、湾沟、珲春是正值,说明这些地区经济质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其它各区的经济质量的系数值是负值,作用相反。

(k)的系数中,三岔子、松江河、露水河、红石、白河、汪清、珲春各微观区域经济效益的系数为正值,说明这些地区经济效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其它地区的经济效益的系数值是负值,作用相反。

表1 中国吉林省国有林区各微观区域GM(1,N))模型评价系数

3.2 影响因子的作用方向

4 讨论

国有林区各个微观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条件基本相似,但各微观区域经济发展所受的影响因子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是不同的。通过对模型系数详细分析,清楚地可以看到:吉林省国有林区发展过程中,利导因子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优势上;而限制因子较多,如经济结构水平、科技教育水平、人口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都不同程度地限制着国有林区的发展。吉林省国有林区要积极发挥贡献(利导)因子的作用,应充分合理利用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优势度来发展经济,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立木资源的方式;应提高资源利用率,应使用强制手段制止浪费资源的现象,以实现永续利用,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快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改变粗放型的生产和经济模式,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以科技作为推动的轨道;同时对限制因子(如经济结构、经济质量、人口发展、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要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对外联系,多功能多渠道地吸引资金投入到国有林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1]王玉芳,蒋敏元.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林业企业,2005(6):11-15.

[2]孟宪宇,王洪波,郭铃.东北林区国有林业局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1998(特刊):73.

[3]高瑞馨.林口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猜你喜欢

林区变量系数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这些待定系数你能确定吗?
打雪仗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过年啦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两张图弄懂照明中的“系数”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