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位的选择和意境的还原——从主位角度看《登幽州台歌》及其英译

2012-06-13

文教资料 2012年29期
关键词:主位原诗古诗

黄 谨

(梧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梧州 543002)

翻译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好的翻译除了内容的忠实再现之外,还要求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风格及在风格中展现趣味(王宾,2004)。中国古诗以它特有的形式及东方审美情趣迥异于西方文化,尤其古诗中的意境如何在英译本中体现出来,这对译者来说,是一大难题。笔者试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理论分析唐诗《登幽州台歌》及其四个英译版本,讨论其得失,从而确定主位的选择和古诗的意境还原之间的关系。

黄国文(2006:15-178)曾就系统功能语法在中国古诗的翻译研究的领域做过深入的探讨,讨论了古诗翻译中的形式对等、静态与动态的表现等问题。如他分析了《天净沙·秋思》和三个英译文的词组和句法结构,提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在翻译像《天净沙·秋思》这样的名曲,应该尽可能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做到对等”;而在讨论《江雪》和它的十一种译文时,则提出“原诗的静态意义或动态意义可以在译文中找到对等的译法,也可找到不对等的译法……译者选择了哪种形式,实际上意义就随着形式的选择而选择了”。

本文要探讨的是主位和意境的关系。黄国文(2006:15-178)在讨论形式对等、静态与动态的表现,以及英译中的引述现象、时态选择等,都涉及“意境”,但没有深入讨论。吴静(2006)认为“意境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通过分析《枫桥夜泊》和二十一种英译文的及物性,她讨论了意象的动态和静态的转换,认为“静态的意象具有描摹写意的效果,主要通过关系过程和名词短语的形式体现;动态的意象则有叙述和写实的效果,主要通过物质过程体现”。笔者希望另辟蹊径,从主位入手,以《登幽州台歌》为例,讨论它的四个英译文在还原原诗的意境上的得失。

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学者把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汉英翻译研究,如杨信彰(1996)就认为在翻译时应该保持译文主位和原文主位的一致,他说:“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中主位的错位会影响原文和译文之间意义传递的效度。译文中出现的主位错位会破坏原文的信息结构,造成意义的不连贯。”黄国文(2006:11)认为:“不同的成分充当主位就意味着小句有不同的起点和注意点。叙述(描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传递的意义和小句的信息中心也会不同。”可见,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不注意主位的选择,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原文的信息传递出来。

1.理论概述

1.1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述位理论

主位+述位(Theme+Rheme)理论属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有关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中的语篇功能。主位表示小句的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而述位是讲话者要传递的信息。韩礼德认为讲话者在传递信息时是按一定的结构来组织语言的,在这个结构中,主位通常都会放在小句的开头。(Halliday,1994/2000:37-38)换句话说,小句的开头是关于讲话者要传递的信息的方向,是讲话者希望听者关注的范围。

主位可以分为“单项主位(simple theme)”、“复项主位(multiple theme)”和“句项 主位(clausal theme)”(Halliday,1994/2000:37-58)。

1.2 意境

《现代汉语词典》(1979:1353)对意境是这样解释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显然,吴静(2006)采用了这个解释。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把意境简单化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都非常讲究意境的创造,这个意境绝不仅仅是意象。宗白华(1986:160)认为意境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乐黛云等(1993:681-683)认为意境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于有限的“象”的突破,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它凸显的是一种“特定的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笔者更认同后两者的观点,意境是“意”和“境”的结合,它首先包含意象,在此基础上,再赋予意象某些特定的心理因素和文化信息,它能引导读者进入它所创造的时空环境中,触动读者内心能与之共鸣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美感。许渊冲(1979)曾提出译诗的“三美”理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并且认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这其中的意美,除了要求准确表达原诗的意义之外,当然还包括对原诗意境的还原。

2.《登幽州台歌》及其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之一,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即公元696年,描写了一个简单的情景:诗人登上高台,有所感触而落泪。

笔者收集了此诗的四个英译版本,作主、述位划分如下表所示。

表:《登幽州台歌》原诗及译文的主位和述位

译文(A)的译者是翟理斯(H.A.Giles),是比较早期的翻译,(B)的译者是许渊冲,这是流传比较广的版本,(C)、(D)则译者不详,相同的是这四个译本都按照原诗的形式翻译成四行。

2.1 分析一

原诗第一、第二句的主位分别是两个相互对应的表示时间的名词“前”和“后”,以这两个字作为出发点,原诗从一开始就跳出了短暂的人生对个人的视野的限制。而且,在汉语中,“前”、“后”除可以表示时间的前后外,还可以表示方位的前后,因此,这两句诗在表达时间绵延的同时,还描绘作者在作诗时身处的环境,创造出作者独处高台思索历史人生的孤独苍茫的意境。

译文(A)的翻译和原诗相差甚远,它其实只翻译了原诗的前两句,除“念”和“涕下”之外,原诗后两句的意思基本被略去,其他三个译本则基本保持了原诗所提供的信息。在前两句的主位的选择上,四个译本有很大不同。译本(A)第一个小句的主位是my eyes,第二个小句是复项主位and now,第三个小句是句项主位I sweep-to think.和原诗的“前”、“后”相比,my eyes,and now和I sweep-to think立足于作者的体验,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原诗作为作者自我感想的抒发的本意,但原诗中宏大苍茫的意境却没能成功还原出来。

译文(B)和(C)都选择了where作为主位,不同的是,(B)把原诗的前两句译成一个小句复合体,而(C)译成两个小句。Where是疑问词,以where作主位,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疑问句,是说话者在寻找某人(物),并希望得到答案。原诗“前”、“后”的工整对仗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并不是在现实中寻找“古人”和“来者”,因此,译文(B)和(C)在还原原诗的意境上可以说是有所偏离了。

译文(D)中的ahead和behind是两个既可以表示时间,又可以表示方位的副词,和原文的“前”、“后”一致。而且,ahead和behind在结构上也有着对仗的效果,相比前面三个译本,译文(D)比较贴近原诗。

2.2 分析二

原诗第三行的主位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念”,第四行是一个表示心理感受的形容词“独”。从这两个主位的选择可以知道,诗人在这里要表达内心的思考。

译文(A)的第三行选择了句项主位Isweep-to think,把原诗后面“涕下”的意思提到了这里。这个改动,原诗先“念”而后“涕下”的心理活动过程被弱化了,读者在这里只看到一个流泪的诗人的形象,不用说,原诗“思索”的深层意境没有翻译出来。

译文(B)第三行的主位是sky and earth,显然从人的心理活动“念”转变成了环境“天地”,人的活动被抹去了。第四行以lonely作为主位,和原诗的“独”相一致。

译文(C)第三行的主位是I,第四行选择了一个复项主位and I;译文(D)把这两行译成一个小句,主位也是I。这两个译本在处理这两行时都突出了感知者。以I作主位在英语句子中是常见的,但中国古诗却不常见“我”。宗白华(1986:162)说意境“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中国古诗更习惯用自然景物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寄情于物,这也是古诗的意境所在。以I作为主位,读者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到“人”上,而不是“念”这个行为本身。

3.结语

笔者应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主位理论分析了《登幽州台歌》及其四个英译版本,从而探讨不同的主位选择在还原原诗的意境上的得失。如上所言,主位的选择不同,叙述的出发点就不同,所传递的意义和信息中心也就不同。在中国古诗的翻译上,同样,选择不同的主位也会影响原诗意境的还原。

由于英语的表达习惯和中文不同,加上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译文的表达要比中文原诗要直白得多,而中国古诗中恰恰喜欢用“留白”来表达意境。诗歌翻译毕竟不同于散文的翻译,诗歌要求言简意赅,因此翻译古诗除了要求意思贴近原诗外,还要求在有限的字句内尽量还原原诗的意境。如何才能做到这点,笔者认为,谨慎选择主位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1]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

[3]王宾.“不可译”面面观[J].现代哲学,2004(1).

[4]吴静.《枫桥夜泊》英译文的及物性和意象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5]萧涤非,等编.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6]许渊冲.如何译毛主席诗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2).

[7]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编.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香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8.

[8]杨信彰.从主位看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1).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Beijin: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000.

猜你喜欢

主位原诗古诗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峨眉山月歌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进模式的代词回指偏误考察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