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

2012-05-21沈孟康

财经理论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原则

沈孟康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中山528404)

一、研究综述

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基于区域视角的战略新兴产业选择研究更少。综观国内研究文献,大致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从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对区域战略产业的含义加以研究。如连玮认为区域战略产业即区域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区域战略产业具备成长性、带动性、先进性、规模性和外向性等特征[1]。郝明丽认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地位、成长潜力和带动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2]。向晓梅认为相对“国家战略产业”来说地区战略产业更强调产业的市场化特征和较高增长力以及对提升地区竞争力的带动作用[3]。张海莹等认为区域战略产业主要以产业潜力效应和产业引力效应为基准[4]。燕雨林认为基于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发展的基础,区域战略产业即未来的区域支柱产业[5]。

二是从机制和选择原则的角度对如何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研究。如肖兴志等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扩散作用、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吸收先进科技成果三个方面对产业升级实现拉动,其选择应遵循技术前沿与适宜性的统一、市场容量、产业关联效果、产业集群四个基准[6]。胡振华等提出了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7]。欧阳佳妮基于生态学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认为应补充产业链的缺失环节,确立产业结构系统生态化转型的技术路径[8]。连玮基于产业势能理论,认为区域宏观战略产业选择应注重产业发展质量、产业发展环境和产业梯度差等关键要素[1]。张岩认为产业的增长潜力和带动效应是新兴产业确立的基本条件,其次应该是产业的比较优势、技术进步、外向性水平、可持续发展和就业能力等[9]。贺正楚等认为从政府支持,资源环境,市场,技术研发,战略新兴性五个方面进行选择[10]。综合来看有以下观点[2][11]-[16],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遵从比较优势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技术自主原则、低碳生态化原则、产业关联原则、产业规模原则、市场供求原则、经济效益原则、投资强度原则和国家意志原则等。

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原则

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传统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笔者认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重点考虑区域特征和战略特征,概括起来应符合以下原则。

一是国家意志与区域特征相结合的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事关国家总体战略和经济安全,任何国家都会从战略层面对新兴产业做出总体规划。如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就是国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出的总体规划部署,体现了产业选择导向的国家意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都是市场培育和政府扶持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各地区应参考国务院所发布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含的23个细分领域选择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取得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来更好的培育和发展。同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要特别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水平、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支持政策等各种条件选择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部门,这种比较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产业间竞争优势。指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特殊的竞争优势,具有相对于其他产业更强的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稀缺资源可以表现为资源禀赋、人力资源、融资环境、自主技术、地理区位和基础设施等一个或几个方面。二是具备产业内竞争优势。指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在该产业领域具有特殊的竞争优势,具有相对于其他地区较大的市场份额,该地区在该产业领域内应具有比其他地区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更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同时具备上述两方面的比较优势是区域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13]

二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二者统一且相互补充,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定量分析后也需要定性分析加以综合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空间复杂,需求、竞争和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环境的不确定性,既要体现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考虑现有产业数据缺乏的现实基础,单一主观选择模型或客观选择模型都难以满足决策需要,必须构建主客观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新的选择模型[7]。另外,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要有明确的含义和准确的计算方法,能够按照一定标准对其赋值并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要坚持依据客观的历史资料,探索原始数据内在的信息规律,结合引进主观定性评估,力争得出客观真实的选择评估结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可以综合参考的主要方法有:因素分析法、AHP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Delphi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Delphi法所建立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就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三是增长潜力与关联带动相结合的原则。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直接拉动力是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可以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其中重要的是潜在需求,即产业的增长潜力,它是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决定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支柱产业,其市场潜在需求不断释放,市场现实需求快速扩大,进而拉动产业快速增长,因此应选择市场前景广阔、符合需求结构发展方向的产业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来优先培育和发展。另外,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还要考虑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即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推进作用。根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理论,国民经济任何产业部门都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彼此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并形成产业链条,关联度较大的产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国民经济地位和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贡献。因此,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要纳入以下两个因素进行考量,一是未来有较高的产业比重,二是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能够增加总产出和总就业,能够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改善经济总体的运行质量。

无情的打击接连到来,理想的头颅不断碰撞在现实的岩石之上,这些经验使他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的社会,对于那些麻木的群众,不是靠一时热烈的呼声所能奏效的,而应该进行长期的、韧性的战斗。

四是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优先发展可能成为未来支柱产业的先导产业,其中科学技术是其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要考虑其是否具有科技进步优势和吸纳技术创新的能力,必须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要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较高、创造较高劳动生产率和较高产品附加值的能促进产业内部升级的产业。具体来说,各地区要重点考察是否具备培育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发展该产业的科研能力,如科研机构、专业人才和经费投入等,各地区应在自身优势产业领域率先实现技术突破,抢占经济科技和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地区在选择培育和发展时理应具有前瞻性,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生态效益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具体体现在就业吸纳、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选择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综合考虑区域社会发展和区域就业稳定二者的平衡,培育和选择的产业一方面要能促进产业间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全面提升区域就业吸纳能力;要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表现在使用清洁能源,发展低碳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实施“零污染”排放等方面,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

(一)选择指标

通过以上原则分析,本文认为,选择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重点关注“区域性、战略性和新兴性”三个特征,基于以上观点构建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五力模型”,如图1所示。“五力”因素具体分解构建出包括14个指标的选择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见表1。

图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五力”模型

表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15]

“产业惯性力”:重点考虑区域经济现状和产业特征,代表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指标。

“产业发展力”:重点考虑产业的增长潜力特征,代表具有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发展前景的产业指标。

“产业带动力”:重点考虑产业的关联带动特征,代表具有经济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指标。

“产业创新力”:重点考虑产业的技术创新特征,代表具有技术先导和科技进步的产业指标。

“产业持续力”:重点考虑产业的持续发展特征,代表具有资源保护和低碳生态的产业指标。

(二)选择模型

依据以上的选择指标体系,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Delphi法,建立起一个主客观方法相结合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计算选择指标的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计算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分解成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A、准则层B和方案层C,如表1所示。

(2)构造二层次判断矩阵。根据层次结构模型图,利用专家打分和1-9评分标度法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1个“目标-准则(A-B)”判断矩阵和5个“准则-方案(B-C)”判断矩阵。

“目标-准则”判断矩阵A如下:

“准则-方案”判断矩阵Bi如下:

上式中 k=5,n=2、3、4。

其中:cij和bij表示某个层次内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运用1-9分评分标度,取值为1、3、5、7、9及它们的倒数,取值越大表示相对重要性越强,且有cij=1/cij且bij=1/bij

(3)计算相邻层级指标对应权值及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及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后记为W=(Wa,Wb…Wi);Wi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上一层次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

(4)计算最终层级指标的权值。通过两个层次指标相对权值的加乘计算,得出每个三级指标对应总目标的最终权值W1、W2…W14,其总和为1,如图2所示。

图2 最终权值

2.综合评价选择[16]。根据指标体系表设计Delphi调查表,对区域内需要评价的所有产业的每一个对应3级指标设置由高到低A、B、C、D、E五档,分别定性分值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然后请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的专家进行Delphi调查,若对区域内产业的j指标选择“A”、“B”、“C”、“D”、“E”的专家人数分别为N1、N2、N3、N4和N5,则区域内产业的j指标的得分值为Fαj,则有:

Fαj=(95×N1+85×N2+75×N3+65×N4+30×N5)/(N1+N2+N3+N4+N5)

同理计算出区域内所有产业的综合评价分值,并根据综合评价分值的大小进行选择。以上计算的产业评价得分应用了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1]连玮.区域战略产业通用选择模型研究—以广东省的战略产业选择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8.

[2]郝明丽.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科版),2011,(8):92-93.

[3]向晓梅.地区战略产业特征与形成机理[J].广东社会科学,2006,(5):28-29.

[4]张海莹,戴卫华,李国平.区域战略产业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0-71.

[5]燕雨林.区域战略产业及其发展政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21).

[6]肖兴志,等.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8):45-46.

[7]胡振华,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105-108.

[8]欧阳佳妮.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8-79.

[9]张岩.吉林省新兴产业选择和培育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10]贺正楚,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62-65.

[11]赵西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中国能源,2011,(5):29-31.

[12]谢瑞轩.天津市产业结构分析与战略性产业选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3]孙洪波.新兴产业的辨识及选择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4]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88.

[15]贺正楚,吴 艳,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估指标的实证遴选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5):12-14.

[16]贺海强.区域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的评价与筛选[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原则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