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有尽而意无穷

2012-05-11刘荣

新高考·高一语文 2012年5期
关键词:乐府双关谐音

刘荣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古乐府民歌《西洲曲》是一首有名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对恋人的怀念。诗中的“莲”谐“怜”音,“怜”就是“爱”的意思,“莲子”即“怜子”,也就是“爱你”之意,“清”谐“情”音,暗寓“爱你的感情如水般清纯忠贞”。

诗歌中运用谐音双关的例子还有很多。南北朝民歌《读曲歌》:“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碑”与“悲”谐音,诗人本意是含着悲思,却不能说出。那种苦闷抑塞的景况,倒真像大石头塞在口中、压在心头一样。到了唐朝,文人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写下不少佳作。最为人所称道的,要数刘禹锡学习巴蜀民歌创作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的“晴”与“情”谐音,“晴”暗指“情”。诗人巧妙地运用“晴天”的“晴”和“感情”的“情”的谐音双关来刻画初恋少女含蓄蕴藉的情感。这里不仅写出天气的阴晴,更暗示了少女“无情还有情”的微妙心理,一语双关,感情表达含蓄而又巧妙,使人有一种清新之感,而且也扩展了诗歌的表达空间,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在高考的诗歌鉴赏中也曾考过谐音双关的题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由于“柳”与“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因此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谐音双关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它是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音同、音近或词语多义的特点,使语句产生明暗双重意义。字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的是另外一个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暗含的意思往往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真意所在。宋人范仲淹指出:“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诗歌的创作者就是利用汉字的谐音或同形关系,精心选择能够“兼明二物”的双关字词,使诗歌中的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情,从而巧妙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使得语言含蓄委婉,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在诗歌创作史上,谐音双关的手法出现得很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而且大多与比兴兼用。如《诗经》中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本诗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易逝、容颜易老,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梅”与“媒”谐音,同时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实为谐音而兼比喻,表达出女主人公内心强烈的感情。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 同音同字型

这种谐音双关的字词,字音字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分为明暗双重意义。即同一字兼包含二义。六朝民歌中,这类现象很多。如以物之“苦心”谐人之“苦心”,乐府民歌《子夜歌》:“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黄檗是一种可入药的苦木,表面上说的是黄檗树的苦心很多,其实表达的是人的痛苦之心很深,将女主人公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再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匹”音形相同,表层是说织丝不能织成布匹,真正要表达的是情人不能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这样的表达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现存晋、宋、齐三代歌词四十二首,均写男女恋情,形式为四句五言。诗中有很多同音同字型谐音双关。例如以厚薄及帘薄之“薄”双关薄情之“薄”,如“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又如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心之“关”,如“攡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以消融之“消”双关消瘦之“消”,如“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二、 同音异字型

这种谐音的字面和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利用同音字易被通用和派生出其他意思的特点,使诗句兼有两种意思,即读音相同而字形不同,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在古代诗词尤其是乐府民歌中,常常喜欢借“芙蓉、莲、藕、丝、(布)匹”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表事物的词语,以谐“夫容、怜、偶、思、配”等对应词语相同相近的音,构成谐音双关。这种词语之间的关系只是音同或音近,而词义却完全不同。明借这个同音词的音,暗表那个对应同音词的义。如《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其中“芙蓉”谐音“夫容”,意即夫之容颜:“见莲”谐音“见怜”,意即爱我。又如以“题碑”谐音“啼悲”:“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读曲歌》)以“轻捣”谐音“倾倒”:“高举徐徐下,轻捣只为汝。”(《青阳渡》)这些南朝乐府大多以描写少女爱情为题材,通过谐音双关把少女那种难以直言的心事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

后代的文人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写下不少佳作。唐代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便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用“丝”谐音“思”,“枝”谐音“知”,表达青年男女相知相思的心理状态。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金朝诗人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用“丝”谐音“思”,“莲心”谐音“怜心”,表现了刻骨铭心、割舍不断的爱。

总之,中国古代诗文中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有助于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使诗歌贴切、活泼、生动,具有民歌特色,营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使诗歌具有多义性,这种修辞手法對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乐府双关谐音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乐府—清平调之二
汉武帝立乐府之辨
双关
绝妙的数字灯谜
论吴国伦的乐府诗创作
一语双关
双关辞格名称探源及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