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2012-05-03林绚晖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人际总分新生

陈 晓 徐 菲 林绚晖

自我同一性是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在青少年时期,个体所面临核心发展任务是同一性形成与同一性危机,在这个时期个体通过对童年期获得的同一感进行整合和修正,建立起前后一致的自我同一性,并以此为成年的生活奠定基础[1]。后来加拿大心理学家M arcia对Erikson的青春期自我同一性观点进行发展,她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人的驱力、信念、生活经历等内在自我构建而成的动态组织,并把自我同一性的行为方面假定为自我同一性结构的指标,以探索(指个体在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这时个体需要从多种选择中做出抉择,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投入)和承诺(指个体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对于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做出精力、毅力和时间等方面的个人投资、自我牺牲以及对特定兴趣的维持)为变量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操作定义。M arcia认为通过不同生活领域进行探索以及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承诺),青少年就可以解决同一性危机[2]。M arcia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将自我同一性划分为4种状态:①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高探索和高承诺,这类个体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了各种选择,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鉴定、积极地自我承诺;②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高探索和低承诺,这类个体正处于探索过程中,收集信息、尝试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做出有意识的投入;③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低探索和高承诺,这类个体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却做出了承诺,这种投入有可能是基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他们接受了权威人物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同一性;④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低探索和低承诺,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从来不去探索各种选择,也不尝试做出选择,没有确定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没有对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社会角色做出清晰地承诺[2-3]。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后期,他们在这个时期要经历生理、认知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因此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无疑将会对其学校适应产生重要的影响[4]。国外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其学校适应存在一定的关系[4-5]。Berzonsky等人的研究显示: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对大学新生的学业自主性、教育卷入和人际关系成熟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6]。Boyd等人的研究显示:信息风格型(获得型)的大学生对大学的适应有较充分的准备,他们认为自己对大学学业的要求做好了准备,同时对自己学业技能和专业/职业相关信息采取接纳的态度,规范风格型(早闭型)的大学生在很多方面与信息型学生相似,但是扩散型的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为大学里的学业技能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并在学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7]。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学校适应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也日益受到社会和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关注[8-11]。但目前国内基本上没有研究考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另外,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尤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进入大学后面临从中学到大学的各种转变,一方面是远离父母,生活和学习更多靠自主管理,另一方面,大学生活又为他们提供多种不同的选择,这也使他们容易产生迷惘,因此大学新生所面临的学校适应是他们进入大学后急需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他们对自我不同方面的思考与认同情况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学校适应。因此,本研究尝试以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的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为辅导和促进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珠海某本科院校大一学生,方便选取文理科共5个班,在入学3个月后进行问卷测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为258份,有效率86%。男生59人,女生197人,2人性别不详;平均年龄为19.67岁,文科学生131人,理工科学生127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E IPQ):由Balistreri编制,刘永芳等人进行中文版修订[12-13]。该量表包括探索和承诺2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2个方面。根据探索和承诺的得分可以将同一性划分为4种状态:探索和承诺得分都高于中位数的为同一性获得型,都低于中位数为扩散型。探索得分低于中位数而承诺得分高于中位数为早闭型;探索得分高于中位数而承诺得分低于中位数为延缓型[14]。量表共32个项目,采用6点记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6表示“完全符合”。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介于0.53~0.73之间;②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 I):由卢谢峰等人编制[15]。该量表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表现等7个分量表。共66个项目,其中有6个重复项目构成效度量表。采用5点记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得分愈高,表示适应性愈强。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58~0.78之间。

1.2.2 施测 在大一学生入学3个月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任课教师协助主试发放和回收问卷,同时收集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基本信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自我同一性和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 见表1。

表1 自我同一性和学校适应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结果(n=258)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男生在探索维度总分和意识探索上均显著高于女生(t=2.10,P<0.05和t=2.20,P<0.05);独生子女在承诺维度总分和人际关承诺上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56,2.30;P<0.05);自我同一性的各个维度在专业上均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角色适应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8,P<0.01;t=2.54,2.17,P<0.05);另学校适应总分及各因子在性别和专业上均无显著差异。

根据探索维度和承诺维度的中位数(M edian=59和M edian=64)将被试分为4种自我同一性状态,见表2。4种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扩散型(32.9%)、获得型(29.8%)、早闭型(20.2%)、延缓型(17.1%)。卡方分析显示:自我同一性4种状态在性别、是否独生和专业上均无显著差异。

表2 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基本情况(n=258,%)

表3 学校适应性与自我同一性过程的相关(r,n=258)

表4 学校适应性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5 自我同一性维度对学校适应及因子的回归分析

2.2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 将自我同一性意识和人际领域的承诺与探索分维度得分与学校适应的总分及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除人际探索和学习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相关不显著外,其他均显著相关。

2.3 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学校适应总分及各因子在4种自我同一性状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总的来说,获得型学生在学校适应及各因子上得分基本上都是最高,而扩散型则最低,早闭和延缓处于两者之间。

2.4 同一性各维度对学校适应及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以学校适应总分及各因子作为因变量,以同一性的4个维度为预测变量,采用逐步回归,见表5。结果显示:意识承诺、意识探索和人际承诺3个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均有显著预测作用,按照预测力大小依次为意识承诺、意识探索、人际承诺,3个维度总共解释了学校适应的总变异量的35%,其中意识承诺的预测力最大,达到28%。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对学校适应各因子的预测情况并不相同,4个维度对学习适应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并解释总变异量的27%,其中意识承诺的预测力最大,达到19%,而人际探索对学习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人际承诺、意识承诺和意识探索对人际适应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并解释28%的变异量,其中人际承诺的预测力最大,达到22%。意识探索和意识承诺对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分别解释了22%和29%的变异量,其中意识探索对角色适应预测力最大,达到16%,而意识承诺对职业选择适应的预测力最大,达到22%,对于其他3个因子,4个维度的预测力介于9%~17%,其中在环境认同上,只有意识承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解释9%的变异量。

3 讨 论

3.1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情况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从高到低依次是:扩散型、获得型、早闭型、延缓型。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比较一致的,Meilman关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经典研究也显示:青少年在18~21岁期间自我同一性的4种状态从高到低依次是认同扩散、认同获得、认同早闭和认同延缓[15]。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他们刚从中学进入大学,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学习方法和生活与之前的中学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方式,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转变,加上与家人分离,生活和学习都要靠自己来应对,因此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大学初期会出现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情况,但目前关于大学新生的入学辅导并没有对此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部分大一学生采用逃避的方式来面对自我同一性危机,从而出现了同一性扩散。另外,有学者认为,随着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逐渐适应,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会顺利达到自我同一性获得的状态[16]。由于本次研究对象是入学3个月后的学生,从本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到,经过3个月的大学生活,自我同一性状态中认同获得的比例仅次于认同扩散处于第二,这也支持了前人的观点。

3.2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自我同一性的承诺和探索程度均与学校适应各方面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那些对自己的意识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并作出适合自己选择的大学生,其学校适应的各个方面相对会更好,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6]。回归分析显示:自我同一性的4个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的预测力较大,而对生活自理、环境认同和身心症状的预测力较低。这说明大学生对意识和人际领域的探索和承诺对大学适应的几个重要方面(学习、人际、角色和职业适应)均有重要的影响。另外结果还显示,意识探索和意识承诺对学校总体适应、学习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适应均起主要的预测作用,而人际承诺则对人际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人际探索对学习适应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大一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对学校适应不同方面影响有所不同,大学生要更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角色和职业选择适应,意识领域的探索和承诺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而人际方面的适应,则需要对自己的人际方面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另外,过多的人际探索则会对其学习适应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存在不同的适应问题的大一学生,应该引导其对相应的自我同一性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并作出积极的承诺,这才能使其更好适应大学生活。

3.3 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学校适应 自我同一性获得型和早闭型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各因子上均高于扩散型和延缓型,获得型学生在4个同一性类型中学校适应得分均处于最高(除身心症状外),扩散型学生在学校适应总分及所有因子上的得分均为最低。这与前人关于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学业关系的研究发现基本上是一致的。Berzonsky等人的研究发现:扩散/逃避风格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出现大量的行为问题与个人问题,包括较差的同伴关系、学业困难、低自尊、毒品使用与酗酒问题、抑郁反应、神经质和饮食与行为失调等[6,8,17-18]。Berzonsky和Kuk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信息风格(同一性获得)的大学新生对学校环境适应成功的准备最好,他们拥有更高的学业自主性水平,对教育的目标更清晰,更加具有社会技能,并且在学业上更有可能表现良好。相反,扩散/回避风格(同一性扩散)的大学新生则在这些方面均存在不足,而规范风格(早闭型)的学生对学业方向明确,但是他们在忍耐性、学业自主性和情感自主性上均显著低于信息风格的学生[19]。

根据Berzonsky的社会认知的同一性模型[20-21],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角色、人际、环境变化引发的适应问题,自我同一性获得的学生通过积极地加工、评价和利用与自我相关的信息来解决同一性问题,使他们在学习、人际、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乃至学校适应整体水平都比其他自我同一性状态类型的大一学生表现得更好;而早闭型的大一学生,他们会遵照重要他人的规定和期望,并内化这些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以相对自动化的方式来处理同一性问题,因此,虽然他们很少去思考或探索关于价值观等问题,但他们与家长或教师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使他们能更成熟地处理生活自理方面的问题;延缓型的学生仍处于自我探索之中,并没有形成对自我的确切认识,因此对其学校适应造成了一定困扰,而扩散型的学生以拖延或防御性的逃避策略以缓解自我冲突和避免做出决定,他们对于内心价值观的逃避以致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并不能找到真正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导致了他们的学校适应水平相对较低的状况。

[1]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29-34

[2]Marcia J.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3(5):551-558

[3]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229-230

[4]Adam s G R,Berzonsky M D,Keating L.Psychological resources in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The role of identity processe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6,35(1):81-91

[5]Marie G,Gerald A R.L inking academic social environments,ego-identity formation,ego virtues,and academic success[J].Adolescence,2008,43(170):221-236

[6]Berzonsky M D,Kul L S.Identity status,identity processing style,and the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J].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0,15(1):81-98

[7]Boyd V S,Hunt P F,Kandell J 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ty processing style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3,44(2):155-167

[8]房超,方晓义,李辉,等.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3):204-208

[9]陈秋梅.初一新生学校适应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618-620

[10]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642-644

[11]祁正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64-65

[12]Balistreri E,Busch-Rossnagel N A,Geisinger K F.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ego identity process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5,18(2):179-192

[13]刘永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14]Meil man P W.Cross-sectional age changes in ego identity status during adolescenc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9,15(2):230-231

[15]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6]杨宇.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17]Nurmi J,Berzonsky M D,Tammi K,et al.Identity processing orientation,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strategies and well-be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7,21(3):555-570

[18]Meeus M.Studies on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An overview of research and some new data[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6,25(5):569-598

[19]Berzonsky M D,Kuk L S.Identity style,psychosocial maturity,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9(1):235-247

[20]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59-65

[21]Berzonsky M D.Self-construction over the life-span:A process perspective on identity formation.In Neimeyer G J,Neimeyer R A.(Eds),Advances in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J].Greenwich,CT:JA I Press,1990,1:155-186

猜你喜欢

人际总分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