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技术训练的研究

2012-05-02张敏

考试周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触球接发球接球

张敏

摘要: 乒乓球发球技术是一项主要的技术,也是乒乓球技术中唯一不受限制的主动选择攻击的技术。发球技术的好坏对比赛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发球技术,对青少年发球技术训练提出一些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 乒乓球发球技术训练

乒乓球发球是一个得分的重要手段,发球既可破坏对方接发球,又可直接抢攻,为此一个高质量的发球,可先发制人,抢攻得胜。由于乒乓球发球技术的重要性,各国各运动都在创新求变,以单个技术整体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国际“乒联”为了比赛的观赏性,也在不断对乒乓球发球技术进行修改,增强乒乓球比赛本身的观赏性,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乒乓球发球的几种主要技术,并分析乒乓球发球技术的决定因素,进而分析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

一、发球技术

(一)正手发奔球

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转,执拍手向右手方引拍。球拍稍竖,拍面垂直,待球从上向下回落时,上臂带动前臂由右后方向,左前方快速挥摆,在球降落至比网高位置时出球的中上部。第一落点在本方台区端成附近。

(二)反手发急(奔)球

站位近台,右脚稍前或平站,身体略向左偏斜,左手掌心把球置于前偏左侧。左手在拍前抛球。抛球不要太高,同时持拍手向左后方引拍,拍形垂直,在球下落时,用小臂和手腕发力,向前出球中上部。同时,腰部配合向右转动,动作要放松,加速第一落点在本台端线。出球后,身体动作顺势前送,迅速转换成准备姿势。特点:速度快,弧线低,前进力强,易于发挥速度上的优势,迫使对方回出便于进攻的球。

(三)正手发转与不转球

站位近台,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转。发下旋球时,手臂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姿势。前臂处旋转动变加快,拍形后仰的角度稍大些。用球拍远端下部,球拍触球时手腕发力为主;发不转球时,手臂由后上方向前下方挥摆,前臂处旋转动比较慢。拍形稍后仰,用球拍上部碰球的中下部。在球离拍面的睡间手腕同样做一个发力的假动作。发侧上侧下旋球特点:出手快,旋转力强,用相似的手法可以发出不同旋转和落点的球,用以迷惑对方,使其回接困难,为配合抢攻创造有利条件。

(四)正手发左侧上、下旋球

站位靠近左半台。左脚稍前,右脚稍后。当持球手向上轻轻抛起时,持拍手迅速向后上方引拍,身体随着球拍后而向右转动;发左侧上旋球时,手臂自右上方向左下方挥摆,球拍从球的右侧中下部向左前上方摩擦球;发左侧下旋球时,手臂自右后上方向左下方挥摆,球拍从球的右侧中下侧中下部向左侧下部摩擦球。拍触球的一瞬间,手腕辅助发力,增大球的旋转。

(五)反手发右侧上、下旋球

站位靠近左半台,右脚稍前,左脚稍后,略向左转体,收腹。持球手将球抛起后,持拍手向左上方引拍。引拍时拍面稍后仰,手腕内屈,拍抦朝下;发右侧上旋球时,持拍手由左上方经身前向右侧一方挥摆拍后仰稍前倾。

触球时拍面从球左中下部向右侧前上方摩擦;发右侧下旋球时,持拍手由左后上方向右前下方挥摆,触球时拍面从球的左侧中下部方向右侧下部膜、摩擦。随着手腕与前臂内旋,向右侧前上方挥拍;如发长球,第一跳要在球台端线附近,如发短球,第一跳在中附近。发球时,发侧下旋球要继续做发侧上旋球的假动作。发侧上方旋转的,小臂放松前送,迅速还原。

二、发球质量的决定因素

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分析分乒乓球发球规则,每个时期对乒乓球发球规则的制定和修改,都是希望降低乒乓球发球对比赛的影响程度。提高发球质量,既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发球实力,又要熟悉对方发球旋转和落线,做好接发球准备,增强自身发球的变化性,提高防范对方发球的实力。衡量一个发球的好坏,发球球的速度、旋转和落点及彼此之间的配合都显得异常重要。

发球的速度。球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球的质量。提高发球的速度,显得异常重要。乒乓球发球出球速度的快慢机主要与球拍挥动的速度有关,同时还与球拍的角度有关。当球在与球拍触及的那一瞬间作用力——即球所受到的反作用力与球速关系密切。在球接触到就拍的基础上,触球时对球的瞬间反作用力越大,其发出的球的速度就越快,也有可能发球的质量就越高。在发球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引拍的准备,就像跳远助跑一样的原理,有一定的挥臂尺度和挥臂时间。在准备过程中,将球抛至空中,充分利用了这瞬间时间,挥动前臂、上臂、手腕及腿的瞪力和腰扭转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加快球拍的挥动速度,使球在触及拍面获得最大的速度。

出球的旋转。乒乓球旋转成为现代乒乓球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也出现了一批削球手运动员。球的旋转也是来自拍面对球的反作用力。用球拍合理的球面位置触球,对加快球的旋转将起到积极帮助作用。如用正手发上旋球时,用拍面的右侧接触球,有理由增强球的旋转,如果反了,则对球的旋转不利。球的旋转反作用力很大部分是来自球拍对球摩擦力,为此增强球拍对球的摩擦力对加快球的旋转是至关重要的。摩擦垂直球心的半径,并且是离心力,但是并不是接触得越少越好,如果过少,就会造成拍面对球造成的摩擦力不够,因此击球时先要使球拍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球的摩擦力,使球有足够的摩擦力产生回旋。

在球具有速度和旋转之后,落点也是决定发球质量的重要因素。控制发出的球的落点,球落的点应该有网前、台边,有反弹高的球也有反弹低的球,有左边的球也有右边的球,将它们结合起来,彼此组合。如果没有配合好,其实发球的落点刁钻,就很难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危险。如果只发短球而没有长球的配合,即使发的再短,落点再刁,就很难给对方造成威胁。因此,要在毫厘间发出不同落点和旋转性质的球。

高质量的发球必须具备三要素中的两个,同时要有好的旋转和落点变化的结合,比如反手小三角的下旋结合正手小三角的下旋,突袭反手低线的长侧上和侧下。像这样的套路性东西有很多,我们主要就是在对方还不曾适应发球的时候就换另外一套发球,当对方快适应还未适应的时候再换别的,甚至换回上一套都是有效果的。隐蔽手法的转不转,旋转反差大的相似手法的发球,甚至同样旋转不同落点的强旋转,都是乒乓发球的至高境界。在业余领地同样存在:“一招鲜,吃遍天。”而我们尤其需要具有这种精神。技术不在多,而在全,不在全,而在专。技术要精,要有特长。尤其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擅长的发球和相应的发球抢攻手段。因为可以通过这一个组合在任何人身上得到相应的分。

三、发球技术的训练

(一)直接发球联系法

1.无乒乓球台练习法:就是指运动员在其他环境中,如床上、课桌上或者其他非乒乓球台上进行发球练习。主要是针对解决将球抛至空中和挥臂挥拍触球动作的配合,对提高发球的旋转速度和强度有很大帮助,也是实用的训练方法之一。吉林乒乓球运动员刘玉成通过该方法的训练,最后练成高抛抖动式发球,在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乒乓球台上的多球练习:该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节约时间,在练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旋转、速度和球的落点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上方面。

3.与队友对练:即对手进行接球练习,自身可以通过队友接球练习及时了解到发球旋转程度、落点和速度,更为重要的是有了互动,可将战术意识配合到发球的训练中来。

4.有对手接的发球练习:对方练习接发球,发球者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发球的效果,亦可将战术意识结合到技术训练中去。

(二)发球抢攻练习

1.在发球过程中,通过发一个球或者一组球,要求对方在接发球时采用规定的方法,如攻或者搓球。同时要求对方将球的落点尽量打到一个区域中,练习者根据对方接球点进行抢攻。在该联系中,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1)比赛中发球抢攻的一般规律;

(2)发球练习者抢攻主要存在的问题。

对接发球队友技术情况也将进行检验。在以上两条配合下,队友应该尽量配合发球练习者,从比赛实际出发,作出相应的变化。

2.在发球过程中,通过发一个球或者一组球,只对球的落点进行限制,对其他不进行限制,帮助发球者在对同一位置上对不同接球方法进行抢攻等练习,从而提高发球抢攻实际应变能力。

3.在发球过程中,通过发一个球或者一组球,限定接球的方法,但是对球的落点不进行要求,锻炼发球者判断接发球落点,并练习发球者迅速脚步移动,进而抢攻。

4.在发球过程中,通过发一个球或者一组球,不限制接发球的方法和落点,对接发球抢攻的运动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快速移动脚步并判断出能抢攻各种不同性质的回球。

5.全面综合练习:既不限制发球的种类、落点,又不对接发球做出任何限制,通过对抗训练,锻炼和考察发球抢攻的实战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的训练,又要注意意识和战术的训练。在第一次抢攻情况不容乐观的形势下,不应急于抢攻,而要根据自身技战术,控制好第一拍,攻其弱点,逼其回球更适合自身的进攻,为此在实战中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接发球配合联系

在接发球联系过程中,发球练习者发球的类型、旋转、落点的变化,都根据接球者的要求进行发球。

1.单个球发、接练习。

(1)对发球旋转和落点进行规定,自己考虑多种应变的接球方法,可集中精力联系一种,从而形成绝技。

(2)通过一整套规定的发球动作(如,一长一短、一转一不转等),自己根据应变用一种或者集中接球的方法进行训练。在对来球旋转分辨不清的时候,采用该训练方法效果显著,可提高判断及回球能力。

(3)通过实战练习发球,不限制任何发球规律,全面练习接发球的有关技术,直接适应比赛的需要。

2.在陪练发球后结合抢攻的情况下进行接发球联系,能提高接发球的控制训练能力,并能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了解到自己接发球的效果,具体训练方法同1,但要加强发球后的抢攻。

四、结语

发球技术异常重要,掌握了乒乓球发球技术要领,加以训练,将有利于提高运动员乒乓球竞赛水平。为此在训练中,应该根据乒乓球发球特点,加强乒乓球发球训练。

参考文献:

[1]运动训练学[M].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

[3]程云峰.乒乓球国际比赛规则的变化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推动[J].体育科学研究,2003.3.

[4]程云峰.乒乓球国际比赛规则的变化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推动[J].体育科学研究,2003.3.

[5]袁文惠.从2005年全国业余体校乒乓球总决赛看中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储备[J].许昌学院学报,2007.

猜你喜欢

触球接发球接球
足球变向控球,你会了吗
大树的日常
足球运动中第一次触球应用分析
例说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
剖析几何体与其外接球问题
青年球员的乒乓球接发球抢攻战术选择的研究
浅析如何在小学体育中开展触式橄榄球运动
浅析排球接发球阵型思维演变
浅析如何在小学体育中开展触式橄榄球运动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