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信息碎片化机理与对策研究

2012-04-21陈远袁艳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网络信息碎片化

陈远 袁艳红

摘 要:尽管网络信息过载,但其组织日趋碎片化,且高品质信息匮乏,用户要获取所需信息往往比较困难。从社会、大众、技术、信息自身属性四个维度对信息碎片化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信息碎片化的双重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息碎片的管理方法,得出信息由分众到整合是未来信息组织的趋势所在。

关键词:网络信息;碎片化;信息整合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47-02

1 引言

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就个人而言,我们被一些矛盾、零散的形象所包围,传统的观念受到考验,诸如我们脑海的是支离破碎的弹片。”这是西方早期对碎片化的描述。近年,由我国社会学李强、广告学黄升民等学者撰文解析,“碎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学、消费行为学、传播学界的热门概念,指的是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所谓“碎片化”,就是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人们由于教育背景、性别、年龄、性格、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在生活方式、思考模式、个人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网络信息碎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信息在互联网上以碎片的形式存在。与传统的信息组织不同,网络信息以个性化、简短的碎片形式存在,碎片之间通过超链接组织,而碎片与碎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打破了传统的逻辑严谨的文本组织模式。

2 网络信息碎片化的成因

网络信息碎片化的形成发展必然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社會阶层的分化、大众消费习惯的改变、科技的进步、信息发布及时性的要求都推动了网络信息组织的碎片化。

(1)社会阶层的不断“碎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碎片化”。随着人类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其贫富差距不断增大,社会逐渐分割成若干个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构成了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在各个利益群体之中由于一些更为细小的价值取向等因素又会分裂成更小的群体,就这样,社会阶层不断被分割,呈现一片“碎片化”状态。随着社会群体逐渐被分割,属于不同社会地位和利益群体的受众对消费内容的需求由单一、标准、普遍化的大众内容转变为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微内容,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趋向多样化和差异化。

(2)大众成为网络内容的创造者,快节奏生活使得创造信息的时间成碎片化状态。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高效率、高回报的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每天为自己的工作而忙碌,真正的休息时间少之又少。而在零碎、间断性的休息时间中,人们浏览BBS、微博等,接收到的或是为互联网创造的信息都是极其有限的,“碎片化”的信息就这样被网民创造出来,进而被网民循环消费。

(3)致使网络信息碎片化的Web2.0应用风靡全球,分散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为了追随Web2.0“去中心、互动性、大众创造内容”的潮流,大量的Web2.0工具接踵而至,先前的博客、BBS,不久前的SNS,现在如火如荼的微博等,这些网络应上积聚了大量的人气,而且这些网络应用的互动性越来越强,网民运用这些Web2.0工具不断创造、转载着碎片化的信息,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圈子,加深了信息的“碎片化”。

(4)社会竞争加剧,网络信息及时传播的必要性推动“碎片化”。网络信息的时效性是决定网络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网络信息普遍采用动态写作,实时更新,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高度的时效性压力使得网络新闻写作往往更加注重各个点的状态,注重信息的简单传递,而事物发生、发展的完整线索,往往无法在一条新闻中表现。时间上的点状分布带来断裂感,使得受众从新闻中获得的信息是片段、零碎的。

3 网络信息碎片化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Web2.0时代,网民登上了互联网舞台,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主导者,信息传播越来越分众化。正是基于网民自发创造内容,通过人际网络传播信息的途径,一种新的低成本、高效用的宣传推广方式产生了。

碎片化营销集成了体验营销、病毒式营销等多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随着传统广告的狂轰滥炸及消费者理性的不断加强,现在的消费者对传统的广告信息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免疫能力,被动的广告接收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地发展潮流。如何巧妙地把品牌信息化整为零,移植于互联网用户经常接触的信息之中,让用户潜移默化地受到广告信息的影响,且不产生排斥心理,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为网络营销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模式。举个例子,若有人想买笔记本电脑,而自身对笔记本品牌不是特别了解,当他看见自己朋友的QQ签名上写着“我刚买了某某品牌笔记本,酷睿双核,散热好……”等字样的时候,自然会对朋友的推荐非常放心,对此品牌肯定青睐有加。这就是将品牌信息植入消费者的个性化信息之中,利用消费者朋友圈子的影响力去实现品牌的推广、营销。传统的品牌推广活动是一个计划到执行的完整活动,而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企业要充当的可能就是信息源的作用,而这个推广的活动,就由参与其中的用户利用自己的信息主动权去不断在自己的朋友圈子中散发一个又一个的信息片段,不断扩大营销活动的影响面。

3.2 消极影响

(1)信息爆炸导致信息散乱、无序、缺乏有效组织,使公众没有一个结构清晰、条理清楚的平台了解事实真相。以玉树地震为例,在地震爆发后的32小时内,新浪微博上的相关信息已更新40多万条,这40多万条信息中必然有许多重复、无效的信息。虽然政府在地震爆发的第一时间组织营救,但正因为各类信息爆炸似地齐聚互联网,需要剔除无用信息、辨别信息真伪,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这样白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医疗、食物、御寒帐篷等物资无法得到合理配置。

(2)加重信息污染。随着网络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虚假、无用信息泛滥,导致真实信息所占的比重往往少之又少。虽然搜索引擎在互联网发展的前期较好的为受众解决了高效迅速获取目标信息的难题,但是随着信息碎片化的发展趋势,使信息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从个人的接受程度来讲,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而对媒介的选择也具有局限性,如果大量的信息针对受众扑面而来,就会导致信息传播紊乱。

(3)网络信息碎片化导致权威观点的缺失。互联网上,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比比皆是,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活动在互联网,充分展现平等自由的权利,造成了信息泛滥的局面,人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挖掘出大家都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互联网上信息更新速度相当之快,在旧的信息还没得以广泛传播时,新的信息很快就将其覆盖了,也许被覆盖的便是有价值的信息。

4 加强网络碎片化信息的管理

网络信息碎片目前处于一种极端去中心化的状态,碎片之间结构松散,缺乏逻辑联系。因而有效管理、组织这些碎片化信息,是信息建设的当务之急。

(1)培养公民意识,引导主流信息消费。随着社会化应用的风起云涌,公民参与网络信息组织的程度越来越高,于是信息碎片化的程度也随之而高,所以必须有效整合公民意识。在Web2.0时代,网络是一个去中心、无界限、由用户组织信息内容的虚拟空间,草根实现了由受众到组织者、传播者的完美转变,掌握了舆论传播的主动权。但是在人人发出自身见解的网络潮流中,信息泛滥致使“碎片化”时代缺乏主流引导意见,用户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人云亦云、转载、跟随他人意见,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需要由政府部门、门户网站、BBS版块的版主引导公众的舆论倾向。

(2)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深加工。自从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创造网络信息内容的权利就从少数权威人士手中转移到了大众手中,网民从此兼具了传统的信息接收者和现代的信息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在碎片化语境下,消费者无限、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不断涌现,社会对于微内容的消费在总量上将超过宏内容的消费(微内容即差异化、个性化的内容,宏内容即社会共间需要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虽然微内容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个性及价值需求,但是在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今天,我们必须对这些碎片式的信息进行整合,将碎片内容进行聚合,进行提炼,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颖的信息。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新闻报道专题栏目聚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或是通过建立网络信息专题数据库,通过网络爬蟲搜集与关键字相关的信息,再进行信息的筛选,信息的整理,为用户提供经过深度加工的有用信息。

(3)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整合工具,如Rss、维基百科等。目前信息的传播已经由传统的推送模式演变成了现在的拉送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使用RSS聚合用户感兴趣主题的信息,这种目的性强的内容聚合方式使用户不再需要使用搜索引擎,面对漫天的信息产生视觉疲劳、心理畏惧感。而维基百科颠覆了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是一个开放共享、网民创造的百科全书。在维基百科上,无论精英或是草根,均可对自己理解的辞条添加见解,别人也可对自己的理解做出修正,正是这种碎片式的信息加工方式,成就了这样一个知识共享体。虽然维基百科上的信息组织方式是碎片式的,但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而展开的,因而总体来说,这种信息组织模式是有序的。

(4)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随着网络“开放、共享、自由”浪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了互联网行列。由于网络“匿名性”,网民们可以卸下生活中的防备心理,不受社会道德和法律伦理的束缚,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有时为泄一己私愤,而发出谩骂之声。特别在网络世界里,话题越是敏感,越是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便激发了非理性情绪的放纵,信息所传递出来的“情绪”就会成为主导,迅速蔓延至网络的各个角落。最终,网络就成为了社会舆情的放大器,即使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在网络上都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强网络监管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刻不容缓,而网络信息监管法规并不是剥夺网民的自由权,而是希望互联网形成一个自觉、自主、自治的网络舆论平台。

5 结语

尽管信息世界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能够感知、获取的信息却越来越少,各种虚假、无用、重复信息消解着我们的注意力。面对这种状态,我们要做的便是信息整合,就如信息“分众”的背后是新的“聚众”的需求一样,“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美]托夫勒.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99-105.

[2]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背景下消费行为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J].广告研究:理论版,2006,(2): 4-9.

[3]张诗倩,江敏.对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去碎片化的思考——以四大门户网站对“神舟七号”的报道为例[J].知识经济,2009,(8):176-177.

[4]喻国明.“碎片化”语境下媒介营销价值的构建[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2):.23-25.

猜你喜欢

网络信息碎片化
想象力都去哪了
浅谈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
透视网络信息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