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2-04-18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矛盾思想建设

王 蕾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市 161005)

论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 蕾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市 161005)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毛泽东在马克思和谐社会观的指导下,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形成了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毛泽东;和谐社会;统筹协调;社会价值

一、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主要内容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的和谐社会观、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基础上,为指导并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形成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1、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马克思的和谐社会观是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和谐即为矛盾的同一,即事物间统一、一致、互相合作、相互依存等,而社会和谐即为社会矛盾的同一。社会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协调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马克思指出,自由以人们对自身生存条件的拥有和支配为前提,“生产者只有占有生产资料之后才能获得自由”①,然而共产主义就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②。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都是指向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它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的处理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指导。

第二,我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的和谐思想成为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文化来源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和谐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老子强调“合异以为同”。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些论述表明,和谐观念向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正是在吸收传统优秀“和谐”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三,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旨在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也就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发展。因此,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而形成的。

2、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内容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形成并提出了和谐社会思想,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毛泽东和谐思想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章中,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提出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科学、全面、客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是社会基本矛盾在运动中实现平衡和协调。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并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容纳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③。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依托自身力量使社会发展障碍消除,并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进程中维持社会的和谐。

毛泽东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后,我国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因而,毛泽东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含义及解决策略。敌我矛盾属于对抗性质的矛盾,需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则只能靠说服教育和民主的方法。为此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要从阶级斗争为主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一切积极因素的调动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广泛地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毛泽东提出要不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毛泽东提出:人民的团结以及各民族间的团结是我们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说:“我们作计划、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④。他一再强调,要从我国全体人民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做出适当的安排,并在此基础上,调动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和积极因素,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努力。

第三,和平共处是实现和谐社会外交政策的思想。

任何一个社会的和谐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完成,而是在和平开放的环境中实现。毛泽东本着“和平”的愿望,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毛泽东在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明确表示,我们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制度以及反中国的阴谋,但“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同外国政府进行谈判并建立和谐、稳定、发展的外交关系。周恩来本着上述谈话精神和外交实践,在中缅、中印联合声明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亚非会议上进一步完善可这一外交思想。为促进国际和平环境创造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毛泽东提出广交朋友的外交政策,指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不同类型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这一外交思想为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提出毛泽东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强调应该全面理解并掌握毛泽东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用以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我们解决新世纪新时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极为复杂,人民内部矛盾显著增多,且这些矛盾的产生同社会内部利益的分配息息相关,在此背景下,是采取只顾一头的方针,还是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成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各阶层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脚踏实地,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极大的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及“左”的错误推行,使其在具体观察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各个阶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认识到,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基本阶级内部发生分化,社会出现了自由职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诸多新的社会阶层,阶层日趋多样化。如何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小结

综上所述,毛泽东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它丰富的理论内容对。解决人民矛盾突出的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必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到创新与发展。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6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7.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8.

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6

A841

A

1008-7508(2012)07-0129-02

2012-04-19

王蕾(1980~),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矛盾思想建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思想与“剑”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