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舞蹈特色及其个性化教学研究

2012-04-18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舞蹈民族动作

黄 宁(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 454650)

民族舞蹈特色及其个性化教学研究

黄 宁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 454650)

民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文章简单阐述了民族舞蹈的涵义,分析了民族舞蹈的特色,并就民族舞蹈的个性化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特色;教学

一、民族舞蹈概述

舞蹈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以人体有规律的姿态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传情达意、抒发情感。我国各民族因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每个民族都形成了独具本民族风格和特点的舞蹈。这些舞蹈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传衍、积累、发展形成的,反映了各民族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内容涉及到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生产生活、道德信仰、审美情趣等等,是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因此,可以将民族舞蹈定义为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以肢体动作为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二、民族舞蹈的特色

舞蹈把人的希望、观念、精神整合成多种文化因素并转化成形态语言,这种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语言一旦形成稳定的风格程式,即会世代相传,不断传承发展下去。民族舞蹈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

1、传承性

舞蹈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其奥秘在于保存了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质。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多元的文化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步伐而前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民族舞蹈亦是如此,无论经历了多少历史变迁,民族舞蹈始终都是民族文化的最佳传播载体,它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保存、积淀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素。

2、群众性

民族舞蹈起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如彝族的“烟盒舞”,就是在彝族人民长期的劳动斗争生活中产生的。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民族舞蹈经过不断的锤炼、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或地区群众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面貌,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自娱性

自娱性是民族舞蹈的一个突出特点,它源于人类的本能冲动和自我表现意识,将心灵的自由看作是舞蹈艺术的核心,热情、愉悦的进行舞蹈活动,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比如彝族舞蹈《打歌》,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自娱自乐,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彝族人民那种崇尚自由、热情奔放的民族精神特质。

4、民族性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各自的民族舞蹈也迥然不同。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文化精神上,包括民族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思维方式、文化审美等。由于古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新疆舞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比如常见的“赛乃姆舞”,其基本体态要求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舞蹈动作中经常可以见到晃头移颈、扬眉动目、拍掌弹指等动作,能够充分显示出女性婀娜的体态线条。又如蒙古族舞蹈《奔腾》,运用“马步”、“抖肩”、“跳脚”等动作,塑造了蒙古族青年牧民们策马奔腾的英俊形象,整个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开朗、豪放、勇敢、质朴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民族舞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点,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民族舞蹈的独特风味和格调”①。

三、民族舞蹈的个性化教学

我国的民族舞蹈种类丰富,蔚然大观,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都各显异彩,斑斓夺目。每逢民族节日,民众都会盛装打扮,欢歌劲舞。这些不同民族的舞蹈,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了寻求终身伴侣,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久远历史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些来自高山、草原、密林、湖畔,充满着异域风情的民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发展下去。因此,探讨民族舞蹈的个性化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学习

各民族舞蹈特有的风格特点与情感表现都与他们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每个民族的气质、性格、思维、意识等是这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只有了解或掌握了这些民族的文化特点,才能更好的把握民族舞蹈的技巧、理解民族舞蹈的内涵。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例如,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氧气稀薄的高原上,呼吸带有压抑感和负重感,形成了藏族舞蹈慢吸慢呼的特点,且舞步多为平行移动,上下跳跃的动作很少;蒙古族是一个骑马民族,他们的人民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此外,他们长期在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形成了特有的草原文化风格,因此,他们的民族舞蹈中有很多模仿骑马和牧羊的动作,粗犷、豪放;苗族人民生活在山谷中间,长期的劳动生活形成了“一顺边”的动作和体态,在苗族的“踩鼓舞”中,女子的身体就是一顺边的摆动。如果我们对这些民族的特点和文化不够了解,那就无法体会他们民族舞蹈的特色和规律。民族舞蹈来源于民间,是人民生活的反映,也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传承并表现着民族文化,教师要特别注重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的舞蹈学习达到形神具备的效果。

2、标准的动作示范

“舞蹈教学首先要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这是学好舞蹈的基础”②。通过基本功训练,改善学生的不良体态,学会舞蹈的基本动作,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一般分为“地面”和“扶把”两部分,地面训练主要包括坐立、吸伸腿、勾绷脚、压腿等,属于基本功的开泛儿训练;扶把训练包括“把上”和“把下”,其中把上动作分为擦地、蹲、划圈、大小踢腿、腰等,把下动作分为手位、脚位、步法、身段、跳、转等。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从“地面”到“把上”再到“把下”,督促学生扎扎实实打好舞蹈基本功。舞蹈不似其他的技能,它必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舞蹈动作时语言要精准、到位,动作示范要地道、纯正,再加上民族舞蹈的特色性,教师更要注重示范动作的标准、规范。

3、注重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舞蹈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优质的音乐伴奏是民族舞蹈演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配合下,循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动作的训练,体会舞蹈动作的涵义。学生也可以根据舞蹈动作,自主地选择音乐来进行训练。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舞蹈的内涵,才能选到最合适、最具代表性的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③,它能够开发出舞者的内心力量,激发舞者的舞蹈能量,辅助舞者把舞蹈的情感释放出来,好的音乐甚至能够提升舞蹈的效果。比如杨丽萍老师表演的“雀之灵”,精心挑选了富有浓厚傣族风味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舞蹈的主旋律主音乐,伴随着音乐开屏、阔步、旋转、踏步,随着音乐的变化,她的动作时而如流水般疾速,时而如流云般婀娜,时而如雨点般轻快,时而如击石般坚健,将观众带进了幻虚幻实的境界,仿佛一只真正的孔雀在翩翩起舞。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音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4、加强民族舞蹈的创新教学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民族舞蹈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民族舞蹈的知识和技巧,还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可以聘请一些民族舞蹈的专家来进行指导,开展讲座,增长学生的见识,或是组织学生到各民族聚居的地区实地参观,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舞者进行交流,为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当然,创新并不仅仅是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的动作,而是要在坚持原有的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创新必须立足于民族之本,以更好的发扬民族舞蹈的精髓。

注 释:

①周力澜.谈民族舞蹈风格特征[J].艺术教育, 2010,(10),P13-14.

②李海燕.民族舞蹈教学探究[J].才智,2009, (04),P51-52.

③李野迪.刍议民族舞蹈的创新教学[J].大众文艺, 2010,(02),P41-42.

J722.22

A

1008-7508(2012)07-0072-02

2012-04-17

黄宁(1984~),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舞蹈民族动作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动作描写要具体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和舞蹈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