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因叠后果 专此轻顾彼
——艺术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成因探析

2012-04-18周海燕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艺术类人文素质

周海燕 李 元(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前因叠后果 专此轻顾彼
——艺术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成因探析

周海燕 李 元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艺术大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造诣,还要求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但前因累叠后果,造成了普遍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明确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合理均衡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循序渐进地弥补人文素质的缺失,必将极大提高艺术大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艺术大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现状;成因

近年来,艺术类相关行业层出不穷,为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打开一扇扇五彩斑斓的大门,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程度远胜几十年前同样无需质疑,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艺术类毕业生汇入就业大军的洪流,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合意的工作或者就业后经过一段时间却惨遭辞退。推究起来,抛开我国高等教育过度发展的客观原因,未平衡好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关系是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现有水平不足和后续能力不佳的重要原因。专业素质是安身立命的工具,人文素质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就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合理融合二者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人才,进而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但前因累叠后果,却使艺术大学生的“两素质”(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以下同)出现了让人心忧如焚的状况。

一、艺术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现状

1、观念上,重此而轻彼。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所谓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第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一名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这几个方面,其中“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既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人文素养。

但是在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专业课才是值得花费时间钻研的,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公共基础课根本可有可无,或者认为在不能短期产生实效的学科上浪费精力是得不偿失。在许多艺术类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的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使尽浑身解数吸引学生学习人文知识,一些学生却视而不见,听着音乐或看看闲书,更有甚者是呼呼大睡,下课铃声一响,这些学生恨不得飞奔出教室。殊不知,当代大学生作为“知识精英”,将来走向社会将担负重大使命,即振兴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他们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不断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楷模。国家和学校苦心孤诣设置的人文课程就这样备受冷遇,人文教育是雷声大雨点小。艺术类毕业生人文素质不高,给艺术事业和艺术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长远而深入的,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危害不容小觑。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培养专业素质强、人文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2、关系上,互不相干,无力相成。

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应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互为促进,交相融合,共同塑造一个具有个性的个体。二者不该分出孰轻孰重,如果非要分出个胜负来,只能是适时而定了。就个人而言,可能一段时间内考验的是他的专业素质,但也极有可能是内在素养扭转一次面试的败势。比如, 2010年,湖南省株洲市委办公室选调工作人员面试。有8分钟的时间是考生独处候考。候考室内,沙发、茶几上有香蕉皮、瓜子皮,而垃圾桶就在旁边。一天下来,53名候考考生只有3名考生将香蕉皮和瓜子皮丢进了垃圾桶。显而易见,这道考题考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将香蕉皮和瓜子皮丢进垃圾桶只是举手之劳,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细节考倒了素质。这件事恰恰反映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互不相干,不能相辅相成,无法构筑一个人无可辩驳的硬实力。

3、现实中,人文素质缺失。

拉丁文中“人文”一词的原意是“人性、教养”。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说:“嫉妒是人性,不因为嫉妒而失态乃至报复则是教养。我们无法压制人性,但可以做到有教养。”按照这种解释的话,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更偏重于后者,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和精神。就是在这样几个方面,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了艺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很多人却陷入了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空虚:一些艺术大学生只注重物质享受,对其他方面漠视不理。道德水平滑坡、个人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缩水”……这些人文素质“贫血”的症状日渐显现。网络的普及,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学生沉浸在含有色情、暴力等内容的电脑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

爱因斯坦在1937年的一封信中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迈进21世纪,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中,科技发展迅速,各个领域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具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能获得稳固的立足之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艺术大学生的“两素质”现状背后的原因探析

1、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侵蚀

这里所要讨论的“系统”,不单纯指大坝工程实体及其辅助服务系统,还应当把应对溃坝事件的指挥组织管理机构及其所制定的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实施方案等包括在内;前者主要是硬设施部分,后者主要是软件部分,这种硬软兼有的人、事、物交融组合而成的系统,才是溃坝系统的真实写照,才能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溃坝全过程。

2009年,人民论坛杂志联合有关单位和专家就“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矛盾与思想状况”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回收有效问卷12018份(包含网络问卷),共采访大学生、家长、教育管理人士和专家520人。其中一道问题是“您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72.8%的人选择“更现实功利”,排在所有选项首位。一些受访老师颇感忧虑地谈及:要警惕功利主义的进一步泛滥,否则于国、于家、于个人发展都百害而无一利。

前面谈及公共基础课课堂上常出现与高校学习氛围不符的现象,因涉及到学生考核、学位证发放等事项,一些艺术大学生勉为其难坐在座位上,但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却充耳不闻。公共课遭遇这样的“软抵制”,不单单是由厌学情绪导致,从更深层意义上看,正反映出艺术大学生日益泛滥的功利化学习动机。一些人认为,公共课所讲授的知识不能见到近期利益或者收不到可见的长期效益,所以不值得浪费时间,较少有人将学习的意义与个人终生发展联系起来。

2、课程结构与时俱进慢,内容缺乏吸引力

有些大学校园里流行这样的话: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面对居高不下的逃课率,各种各样的考勤方式应运而生。某些高校采取了打卡上课、起早加分等考勤办法,希望扼制大学课堂里居高不下的逃课率。虽然主观愿望是好的,客观效果也可能是一时奏效,但此类事情的出现不能不说是对高校和知识的讽刺。学生不爱上课,除去其自身自律性不够等因素外,有些课程结构与时俱进慢,内容缺乏吸引力也是重要原因。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任课教师也应该有所反省:世界变化快,教材结构(或课程内容)是否应该一年一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否应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化?艺术生的接受习惯和人文社科素质偏低是否应该成为教育者扬长避短的应有之义?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不应该再是“我把我的想法输入你的脑袋,学生似水桶,老师拿着水管往你脑袋里灌水的过程”。教师如果能使用适合艺术生兴趣的教材,采取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变“你听懂了吗”为“我讲清楚了吗”?变向引导他们研究和学习,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出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才会从根本上杜绝逃课现象。在这方面,吉林动画学院编著出版的“艺术类院校人文社科系列教材”即是成功的一例。

3、学习素质不高

所谓“学习素质”,是指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所获得的长期稳定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包括学习意识、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学习素质直接影响个体其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众所周知,有的艺术大学生是高考前几个月才从文化生跨进艺术生行列的,而大多数学生走上艺考之路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并且在备考前几个月内他们的精力大多集中在专业课上,根本无暇顾及文化课,所以艺术大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在给艺术生授课时,也常看到这样的公共基础课学习素质现状:课前几乎没有人预习,课后看书的几率很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不强;不能认真地记课堂笔记,或课堂笔记抓不住重点,条理性较差;不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提高艺术大学生的学习素质已刻不容缓。

三、关于提高艺术大学生“两素质”的建议

笔者在分析艺术大学生“两素质”的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几年来在艺术类院校授课时的心得体会和理论总结,对改变现状、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增强课程魅力。

面对逃课现象,很多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大学生叛逆、自由、散漫。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名师的课堂总是“人满为患”,甚至出现旁听学生太多导致本班学生没有位置可坐的尴尬,学生为了占座甚至顾不上吃饭。这就充分说明,学校和教师有必要思考如何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改变学生对一些课程“枯燥无味”的固有看法,变强制考勤为主动上课,让学习成为一件愉悦中有所得的事情。

2、回归阅读习惯。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好书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无法言喻。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精致的文化阅读让人修身养性。不读经典作品,一个人不可能进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但我们发现,一些艺术大学生终日忙于玩网络游戏和聊天,整天与冰冷的机器相伴,被机器思维所主宰,阅读理解能力大大下降,感知水平不断“缩水”。提倡回归阅读习惯,能让他们真正明白什么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探讨艺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时,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这一现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现实背景。那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自己都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还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中国是有着5000年文化底蕴的国家,在这片高唱理想与信仰的土壤上遍开艺术之花。艺术大学生无论当初是因何种原因走上艺术之路的,都该以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理想,以独立思考、执意创新为信仰。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合理架构对个人发展和国家未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1]董永绵.略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中州学刊,2001,(1).

[2]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3]邓辉平.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G641

B

1008-7508(2012)07-0034-03

吉林动画学院重点科研项目“艺术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架构研究”(批准文号:20110201);课题组负责人:王首民;课题组成员:赫灵华、周海燕、孙颖、赵春玲、李元。

2012-05-07

周海燕(197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动画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李元(198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动画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与艺术理论。

猜你喜欢

艺术类人文素质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