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微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中的二重性价值分析

2012-04-18何继新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主体

刘 莹 何继新(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 300384)

就业微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中的二重性价值分析

刘 莹 何继新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 300384)

作为一种新媒体就业微博的出现,成为充分表达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诉求以影响高校就业效率的个性化载体和就业对接纽带,改变了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搜寻、沟通和参与方式,构成了一种高校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的表达平台和方式。但随着就业微博迅猛扩张,其负面作用也正在逐渐显现。必须正确认识就业微博二重性价值,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就业微博健康发展,以更好地利用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作用发挥而克服其不利影响。

就业微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当前,教育部提出全面推广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积极探索使用手机信息报、微博等新媒体,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作为一种新媒体的就业微博的出现、应用和发展,正成为充分表达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诉求以影响高校就业效率的个性化载体和就业对接纽带,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业信息传递和沟通提供了最快速度、最大限度的渠道,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时性、互动性地相互了解双方对称性求职信息和招聘信息,实现更直接、更便捷的就业信息搜寻、沟通和良性互动。因此,就业微博可以看作是一个虚拟就业信息中介咨询机构。通过就业微博汇集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各种就业信息供给和需求,它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就业管理实践的一部分。一方面,随着信息平台技术的日益完善,就业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以其开放、互动、快捷、真实等独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大学生求职中。但就业微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就业微博作为新兴服务方式,特别是对于毕业生就业来说,其自身的局限性也相当的明显。因此,要正确认识就业微博的发展对高校就业管理秩序可能带来的影响,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引导就业微博在高校就业促进中的良性健康发展。

一、就业微博的内涵和界定

微博即微博客(M 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客户端等手段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文字更新内容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微博客中, Twitter最具有代表性。它由美国的埃文·威廉姆斯(Evan-Williams)等人于2006年联合创建。它的大致运营方式是:任何用户向Twitter上传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的消息,该用户相应的“跟随者”(followers)就能及时查看该信息并发表评论。而用户也可以主动“追随”(following)别人。它通过限制信息字数、即时抵达、用户自主收发和鉴别真伪的方式,实现了自主、互动、简洁、快速的信息传播。目前,微博作为社交平台,分享、获取信息和社交沟通是用户使用微博的主流动力,它被应用到文化教育、政治生活、社会管理、商业经营等诸多领域,形成了政治微博、文化微博、商业微博等不同应用类型。例如民航微博的商业微博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即“产品信息的发布中心”和“实时品牌推广和客户服务体系”。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在高校就业系统中,通过就业微博来打造就业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重要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并正在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所谓就业微博是指在网络上发布最新就业政策和就业供求信息、提供就业评论或新闻、表达就业见解和就业主体互动沟通就业需求的新媒体的一种,是比其他媒体都更为开放、互动、快捷、真实的就业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一种就业互动社区。作为一种新媒体,它与其他媒体的主要不同在于:就业微博内容短小,只能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容量更新信息,而且操作简易,收发方式多样;而且具有非常强大的即时互动功能,实现即时传播,占据信息发布制高点;设有转发功能,使传播速度几何增长,并能够通过电邮、QQ和相关网站等数百种工具更新内容,由此带来的不同就业相关主体之间的即时互动效果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目前,从高校就业实践来看,高校就业微博的使用主体大致可以分为高校就业管理机构、就业指导教师或专家、高校毕业生、在校生和用人单位五大类。高校就业管理机构微博主要分为高校外部就业主管机构部门和高校内部就业管理机构两种机构部门,高校就业管理机构部门通过就业微博即时发布最新的就业政策信息和就业事务信息,从宏观、中观到学校微观不同层面公布高校就业管理的政策意见、通知、解释和说明。其中,高校外部就业主管机构部门的信息表达和传播一般是通过高校内部就业管理机构间接微博传播实现的。就业指导教师或专家以个人名义开设的微博大致可以分为纯生活属性的个人空间和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以就业政策宣介、就业问题沟通咨询为主的个人空间。高校毕业生微博则以发布自我求职信息,获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以及与用人单位互动沟通为主要功能,并将相关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建议和评论反映到高校就业管理机构、就业指导教师或专家。在校生微博的使用主体目前以尚未毕业的在校生为主,主要借微博表达就业政策见解和评论、针砭就业时弊、展望就业愿景、学习就业基本技巧和经验等,在一般情况下充当就业意见参与者的角色。上述高校毕业生和在校生就业微博使用主体的分类很难绝对化,因为也有高校毕业生兼任在校生角色的情况。用人单位微博主要以发布招聘信息,获取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以及与毕业生互动沟通为主要目的,并积蓄高校人力资源的供求信息储备。

就业微博的出现,从信息技术条件上拓展了就业相关不同主体参与的空间和范围。一个完整的高校就业过程应该包括就业政策宣介、就业问题指导咨询、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和搜寻、就业沟通互动、就业评估和决策、就业调整和签约等环节。长期以来,由于信息技术条件限制,高校大多数毕业生就业过程往往停留在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和搜寻阶段,而后续的一系列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的就业实施效果都不够理想。通过就业微博,则不仅仅主要停留在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和搜寻阶段,而是相对均匀地分布在就业全过程的各个阶段。例如,基于就业网站、大型企业、成功校友、兄弟院校的就业微博,同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信息的发布、评论、转载和回复,并对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后发布在微博上,实现毕业生第一时间获取就业信息,并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互动。

二、就业微博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正向价值

1、就业微博能够一定程度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就业微博在高校就业促进中的特殊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适应性和亲和力,便于扩大毕业生参与的数量;二是就业微博的便捷性、现场感、即时性和互动性增加了就业参与过程的效率、真实感,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参与的内在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要求在于提升就业信息的挖掘和就业过程的互动、沟通,实现毕业生自身就业决策和就业控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就业微博中的毕业生以及相关主体的参与过程是门槛最低的就业信息化管理的虚拟形式,也是毕业生以及相关主体在就业系统工作中参与的门槛最低的形式之一,加上就业微博参与形式是互联网的最新产物,在就业微博上就业主体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时尚性和亲和力。大学毕业生愿意以这种方式来推荐自己。和校园宣讲会、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等其他的就业参与形式比较,就业微博作为自媒体,由于其关注友人大多来自事实的生活圈子,毕业生在就业微博里面的感情和思想记录以及友人的回复和反馈,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建构了一个信息对称的认知和沟通平台,更好地促进毕业生求职成功。同样,就业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开放性信息媒介,其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快速,可帮助大学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并及时、准确地获知各种企业招聘信息,迅速了解企业动向,减少了大学生求职的盲目性,微博的V字认证用户很多都是企业老总或负责人,通过微博毕业生也可以直接向他们表明想法,抓住就业机会,大大降低了因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带来的求职成本,提高了求职的效率。最后,就业微博的现场感、即时性和互动性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参与过程的真实感受,能够有效降低毕业生就业参与的正式感和紧张感。此外,就业微博避免了不同就业主体参与的信息失真,缩短了参与路径,增强参与的可信度。例如用人单位开通公司就业微博,就可以为倾听求职者诉求提供快速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信息传递交流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过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大学毕业生求职诉求“信号衰减”现象。因此,在有效的就业管理制度保障下,就业微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不同就业主体,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参与的质量。

2、就业微博能够大幅度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

当前,就业信息机制的高效性是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高校就业率得以实现和不断提升的基本条件。就业微博的出现,为高校和毕业生就业诉求的表达提供了一条更为高效和便捷的信息化、数字化通道。就业微博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较高参与度,而且这种参与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微博开通的多种应用程序接口使得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个人信息,有效降低了对微博用户在使用方面的技术要求,从而极大扩展了围绕求职为中心内容的高校参与面,包括高校在校生、毕业生和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这为扩大有序的高校毕业生求职提供了全新的器物层面的基础。二是以就业微博为依托,就业相关参与主体的参与渠道和机制得到了改善和优化。由于就业微博的辐射半径相对于普通博客来说得到了极大扩展。由于微博上每条信息不能突破140字的技术限制,存在着一种“拉平效应”,这种现象更深层次的含义体现出就业不同主体一种话语权的平等性。语言门槛的降低和话语权的平等导致来自于大学生关于就业的大量原创内容并以核裂变的速度被生产出来。毕业生就业参与的社会化程度由此得到了极大提高。三是就业微博对于不同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非常强大,导致其辐射影响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扩展。作为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或者其他就业相关主体之间的一种沟通中介,它是以个人或者组织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通过群聚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听众群落。用微博的方式,将个人或者组织的见解和观点发布给相关听众,以最精炼的信息来表达观点和诉求,并将微博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兼容并包,以群广播的模式来形成就业信息、观点和意见圈子的做法,可以更广泛和及时地释放、传播和扩散就业信息规模,也为更多毕业生求职参与和对就业政策理解提供了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平台。

3、就业微博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

传统的毕业生就业参与过程一般带有某种被动接招的色彩,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狭窄、就业信息缺乏、就业参与成本高、求职诉求途径不便捷等始终是制约大学生就业求职参与的瓶颈。就业微博的主动出击性具有淡化被动接招的功能。当这种主动出击性与高校就业管理模式以及用人单位招聘管理模式紧密联系时,传统的相关主体就业参与和管理过程将会受到这种新媒体的冲击,从而拉近毕业生、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就业过程管理的距离和互动性。就业微博的出现为大学毕业生快捷地了解相关就业信息提供了比以往更加快速和便捷的条件,也为高校和政府把控就业管理运行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和途径,因此就业微博也是一个沟通和收集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无论高校或者政府就业决策者、管理者与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之间,还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就业微博这个平台上围绕信息流都有了更多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就业微博在相当广泛的公共空间里拉近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场域的距离,这种参与的真实感、亲和力和现实性的增强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参与兴趣的提升。加上就业微博所固有的快速反应、广泛传播的优势,使得高校就业决策和管理部门以及毕业生能够得到最快捷的就业信息,毕业生就业参与效果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呼应,客观上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参与能力和参与绩效。这些能够使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参与方式能够从就业微博参与中获得较多的正激励、快乐感、效率感和成就感,因此微博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毕业生就业参与的积极性。如果说在不同的高校就业文化和就业管理制度下毕业生具有共同的就业需要,那么就业微博就能够成为获得毕业生广为认同的、能够激发毕业生就业参与积极性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如果从就业文化管理层面来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参与工作,就业微博本身就是高校就业文化的工具。从近年的就业实践来看,就业微博所形成的多元就业文化以开放、自由、包容、平等、探索为价值追求。这种多元就业文化包括了高校校园文化、用人单位文化以及相关就业参与主体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对接。一方面,这种就业微博体现的多元就业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意识和就业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就业微博多元文化中开放、自由、包容、平等、探索等特点无疑能够促进不同就业参与主体的平等意识,并进一步增进和强化不同就业主体的参与意识,尤其是促进了大学毕业生主体的就业参与意识。同时,这种就业微博多元文化也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视域、增加了就业参与过程中的判断能力,能够使毕业生从多维度、多侧面思考和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毕业生客观地、全面地评价自我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更加理性地参与就业过程。总之,在高校就业管理利用新媒体——就业微博的过程中,就业微博可以强化毕业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并且在就业文化管理的层面上部分地构建了就业微博本身的工具价值意义。

三、就业微博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负向价值

“由于网络本身虚拟性空间浓缩、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隐匿等特点,它在使现实主体性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却又使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主体性畸变、主体批判性的缺失以及主体性的被奴役。”虽然就业微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参与的创新方式,其影响和作用不断增强,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甚至可能对毕业生就业导向和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秩序带来一些新的负向影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就业微博的信息局限性导致就业信息容量不足

由于就业微博内容的许可是有一定量的,一般规定在140字以内。这就使得企事业用人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不得不对所发信息进行必要的压缩处理,简化列出招聘内容、招聘要求等等。这样的状况势必会对招聘过程和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企事业用人单位来说,受内容字数限制,不能列出的信息使得招聘对象扩大化,加重对应聘人员信息审查的负担;对大学毕业生应聘者来说,简单精炼的信息不足以满足他们对所需职位的了解,对于企事业用人单位文化、薪酬、休假、保险等等细节还需更进一步的查询。因此,正是由于这种就业信息传播广度和深度描述的有限性,再加上就业微博用户可以自由设定自己希望关注的用户也可以自由解除关注或被关注。设定通过后,被关注者的信息会由服务商即时自动发送给用户,或取消信息发送。微博用户按照各自关注点的不同,自我选择形成组织。自为组织的形成,使信息传播多数情况限于所在群体或特定组织中。关注点的差异使组织之间形成就业交流壁垒,传播广度受限。

2、就业微博的虚拟性导致就业信息非规范

在网络空间中,由于匿名的使用,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显示社会中的组织束缚,但也随之抛弃很多理性的道德,这种标榜着“我就是我”的方式可能是混乱的、随意的、不负责任的,虚拟身份的问题在网络上越来越不言自明。就业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新媒体,其虚拟性使得就业微博主体的身份相当一部分处于隐匿状态。任何主体既可以实名地发布就业信息和观点参与就业过程,也可以匿名地发布就业相关信息和表达观点、思想。在信息发布、选择、互动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就业全过程中,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相关主体参与还是不参与、参与什么、怎么参与、参与程度如何、匿名还是实名参与等完全由主体需要决定。这种虚拟性的署名制度常常在没有信息管理机制缺失的条件下就会导致就业微博用户的外在约束力发生变异,加之部分就业微博用户的自律意识匮乏,这样就很容易在就业微博上忽视自己的社会就业角色和社会就业责任,出现就业参与过程的非规范信息流动行为。目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存在非规范信息流动行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是用人单位基于人才储备、人力资源调查或者欺诈目的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误导毕业生,浪费毕业生就业资源,加大其就业成本。二是就业微博为了追求快速传递,很多信息在发送过程中未经加工,文字内容松散,不能清晰有效地彼此间向受众传达就业信息。三是就业微博由于简洁的信息发布方式,促使用户频繁上传信息,微博页面上的文本多数是闲言碎语或重复信息,信息超载现象较为严重。四是就业微博还没有确立信息管理机制,信息的发布取决于用户的自律。五是就业微博低门槛的操作制度、迅速激增的信源,人人皆可传播的权力,软性的道德自律,使得很多信息未经核实便已发布,可信度受质疑。因此,当缺乏信息监督和管理时,当自律缺失时,这就破坏了就业主体参与的健康运行秩序,也背离了毕业生利用就业微博新媒体实现就业的初衷。数字化世界中的公民参与是一片崭新的沃土,可以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

3、就业微博的信息无序和应用狭窄有可能引向毕业生就业失败

微博用户主体个体化、虚拟性、信息有限性、应用领域狭窄性和只有“信息清扫”没有“信息守门”等特点是就业微博的突出局限性。例如从用户主体个体化来看,就业微博的亲和力和互动感使得就业微博中在校生抑或毕业生就业参与的内容激增,而出现毕业生就业走我展示信息纷纭繁杂和过于分散,这种“碎片化”就业微博信息特点极易淹没就业微博作为就业公共媒体所负有的就业信息权威性责任。当缺乏就业信息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时,当毕业生就业参与的无序与草率难以改变时,当就业微博只是纯粹毕业生私人的低吟浅唱时,就业信息的混乱就会与现实社会的就业信息不完全对应,就业微博的就业信息流行为与现实社会中的就业信息流行为更不会完全对应。这些不对应肯定会增加毕业生在就业参与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困难,导致就业微博的虚拟效应放大,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风险的本能就会强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就业行为的失败。再如从应用领域狭窄性来看,有调查表明:由于各行业的属性不同,应用微博发布招聘信息的行业领域只局限在IT、金融、房地产和广告业等,相对于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来说还有所欠缺。目前,微博作为新的招聘形式仅对一些知名大企业有所帮助,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不知名企业来说,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加上微博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实时更新,导致目前许多公司都还没有就业微博的开发和利用。因此,由于就业微博这一新兴的就业信息渠道还不完善,近期内还不能提供和成熟就业渠道相应的服务。目前大多数企业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还是习惯通过校园招聘会、专业招聘网站等传统渠道。“微博招聘”只是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对缓解企业招聘难的帮助有限,传统的招聘方式不可替代。从大学生就业实践来看,求职者在学校还是自我就业微博上主动推销自己时,成功率不会很高。因为对于不是高级人才和缺乏丰富从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目前公司一般还是采用信息完整的简历作为主要的筛选对象,而不会刻意在微博上寻找候选人。

四、完善就业微博治理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改进策略

我国的微博用户已经突破一亿。在微博产品的用户结构当中,从文化水平来看,82%的微博用户,属于大专学历以上。从年龄角度来看,70%以上的微博用户是小于30岁。高校毕业生这个年轻和具有较高文化的群体正是就业微博的主要用户群体。①因此,就业微博已经构成了一种潜在的不断创新发展的招聘和求职表达方式和渠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行为选择行为轨迹,其发展性、可拓性和创新性显现出网络时代高校就业管理进程的特征。由此,有必要把就业微博这种新媒体作为可以利用的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新形式、新渠道和新手段来加以建设和完善,主要改进策略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建构就业微博高效信息管理公共秩序,以更好地利用其对高校毕业生参与的促进作用而克服其不利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就业微博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和微博内容过于生活化和私人化。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微博虽有“认证”一说,但仍然存在“不可验证性”。就业微博目前是个零门槛的媒介,微博招聘目前没有规范、成熟的法律体系去约束它,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想要核对就业信息成本都很高。为此,一是为了保护就业微博的言论自由与防止网络劳动诈骗,使就业微博的言论监管有法可依,对于就业微博的治理应该纳入法治视野,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已成就业微博治理的言中之义。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网络秩序促进就业微博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逐步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共同参与治理的就业微博信息管理机制。这种机制是多元化就业主体信息民主,信息流可以自由流动,但处于可控状态的就业信息管理模式。包括:建立原始信息发布和收集管理、规定信息渠道、明确合理地信息活动分工、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等内容。

其次,倡导健康的就业微博文化。作为建立在虚拟技术之上的就业领域,塑造就业微博的健康文化至关重要。因为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约束,能够在深层次价值认识中规范就业微博主体的行为。因此,健康的就业微博文化应该以软性的对话关系和引导关系为主的新治理模式加强对就业微博的治理和引导。这种对话机制应该体现出由机械的信息管理模式到有机的文化治理模式的转变,体现出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就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就业信息传递和表达方式,以一种能够与就业微博兼容的话语体系,一种能够获得就业微博认同的各个就业主体身份,一种适用于就业微博的个性化和人性化表达方式,提高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沟通的效率,宣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方针与政策,回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诉求和呼声,打造有序就业主体参与的公共就业服务新媒体平台,建构创新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互动机制。

最后,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微博个人推广。虽然企事业招聘单位的“企业微博招聘”只是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处于不断建设和发展中,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开设企业微博进行招聘或者假借招聘,利用各种新手段,借助已经汇聚大量人气的微博、社区的影响力,传达出企业的各种信息。对于追逐热点、流行的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关注企业微博,一方面可以搜罗招聘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公司新闻、企业文化,保证求职成功。从毕业生自我微博和高校就业微博来看,毕业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微博品牌”,展示自己的独特的经历、阅历、知识结构等以吸引潜在雇主,杜绝随意化的信息。也可以考虑在社交网站经营,把个人积极、阳光的心态和价值观等正向精神和思想呈现出来,用微博传递出自我进步、业绩和亮点以及对别人有益、有过帮助的事情或者心得感想,也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优势,不同的用人单位看重的定位点不同而促进自我就业成功。还可以采用信息订阅的方式,对招聘的公司、招聘网站添加关注,第一时间了解招聘信息,并与招聘方沟通。此外,建立自己的微博求职小圈子,相互沟通,分享招聘信息和经验。尤其是那些V字认证用户,其中很多是企业负责人,直接通过微博表明想法会增加就业机会。

注 释

①本资料来源于阮京文发表的主题演讲《微博在信息分享沟通中承载着重要职能》,新传媒网2011年11月21日发布。

[1]陈胜云.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危机[J].现代哲学, 2001(2):45

[2]王军光,姜凤贤.微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价值研究[J].出国和就业,2011(5):32

[3]殷俊,孟育耀.微博的传播特性与发展趋势[J].今传媒,2010(4):86

[4]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49—58

[5]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页。

[6]赵彩瑞.微博博得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1(3):56

[7]微博—百度百科[OL].http://baike.baidu. com/view/1567099.htm#sub1567099.

[8]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 2009(10):34

G642.46

B

1008-7508(2012)07-0027-05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2-04-25

刘莹(1976~),女,吉林市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见习研究员,管理学硕士;何继新(1972~),吉林市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主体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