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多维阐释——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综述

2012-04-18曾建平杨学龙邹平林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道德

曾建平,杨学龙,邹平林

(1.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2.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多维阐释
——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综述

曾建平1,杨学龙2,邹平林1

(1.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2.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2012年6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在井冈山大学举行。学者们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这一主题,从历史考察、现状探析、前景展望、国际借鉴等维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乡村伦理、广告伦理、宪政伦理、公共行政伦理、运气的伦理审视以及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等不同主题,都引发了激烈而持久的讨论。万俊人教授对此次会议研讨与交流所取得的成果予以了充分肯定,对年轻一代伦理工作者寄予了深切厚望,鼓励年轻学者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现实,为当代中国的伦理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历史考察;现状探析;前景展望;国际借鉴

温家宝总理针对近年来相继发生的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曾经尖锐地指出: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和伦理精神的研究,2012年6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与中国青年伦理学会主办、井冈山大学和江西省伦理学会承办的 “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在井冈山大学举行。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陈瑛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唐凯麟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中之教授为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获奖者曹刚、李培超、田海平、唐文明、王露璐、徐向东、杨明、杨通进、曾建平、左高山颁奖。来自全国各地青年伦理学者100余人出席颁奖典礼和论坛,论坛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青年学者们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这一主题,从历史考察、现状探析、前景展望、国际借鉴等维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充分体现了青年伦理学者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勇于直面现实问题的历史使命感。现将有关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历史考察

现实是由历史发展而来向着未来发展而去,对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研究,离不开相应的历史考察。

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分析了道德生活中的传统话语问题,认为中华民族具有“特重道德及其教育”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丰富完整、深入浅出的道德话语系统。

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道德话语却严重缺失。因此,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重拾传统道德话语的一项关键措施,道德建设应该把儒家人生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拓展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合理因素,以形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微观个人道德和心理结构,并由此开创我国文化和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南京政治学院郑奕研究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得以体现。“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为了实现现实之间“君臣民”三者关系的价值主张,“贵和尚中”的中和思想体现了为了实现自身修为的一种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体现了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诉求。提炼、归纳、评价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沈永福考察了孔子的道德意志观念问题,认为孔子很重视道德意志问题,在不同场合强调道德意志的重要性,留下了十分丰富的道德意志观念。孔子表述道德意志的主要范畴是“志”而不是“意”,并将“志”作为学习和道德修养的起点;孔子极为强调个体道德意志的自我培育,提出了学思结合、躬行践履、持之以恒等修养方法。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中,道德意志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诚信道德建设的进程中,孔子的道德意志观念值得挖掘、借鉴和弘扬。

井冈山大学吴凡明对先秦儒法忠孝观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先秦时期儒法两家都不反对忠孝道德,但是二者在忠孝观上有着根本区别。在人性认同上,儒家以人性善为基础,法家以人性恶为基础;在忠与孝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忠孝合一,法家认为忠孝相互矛盾;在君臣、父子之间关系上,儒家强调君臣、父子相互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法家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在忠孝道德的实现方式上,儒家主张道德教化,法家提倡法律强制。对先秦儒法忠孝观的扬弃,有助于全面推进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吉首大学赵永刚等重点关注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榜样道德问题,认为榜样道德作为一种道德传统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榜样道德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人们现实道德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榜样道德的作用机制本身存在局限性,榜样道德所赖以存在的某些伦理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的自由精神相背离。因此,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进程中,要正确对待榜样道德。

东南大学兰辉耀探讨了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认为庄子推崇通道之技、反对离道之技的技术观蕴含着 “尊道贵德”、“与物无伤”以及“不为物役”等伦理精神。庄子基于人性的技术批判思想在穿越了遥远的时空之后,依然显示着独特的思想魅力和重要的伦理意义,有助于揭示现代技术中人性危机的本质,有助于寻求现代技术的伦理出路。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卫琦阐述了中华传统武德精神对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借鉴意义,认为中华传统武德精神中具有明晰的民族性和大众性特质,对中国社会伦理精神发展起着重要价值导向作用;中华传统武德精神中具有鲜明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武德精神中具有独特的“和谐”思想,是中国国防伦理精神的重要历史文化支撑;中华传统武德精神中突出地展现了军人的职业道德,对培育全民族职业精神具有典范效用。

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现状探析

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直面现实、关注现状是伦理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是伦理学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合肥工业大学陈绪新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问题,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如解构真实性、颠覆传统性和极具宰割性等道德困境;中国现代性及其道德谋划需要一种他者伦理学的视野,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的方法,尽可能地规避西方现代性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困境,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主旋律,不时以后现代精神反思和回望我们自己走过的路,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创造出不同于西方且持续健康的中国现代文明,进而“重树”因现代性及其道德谋划“颠覆”了的社会道德体系。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李义天博士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不能用“道德滑坡”这一本身还是含混不清的概念予以概括,只有以一个确定的标准为参照才能谈论道德的“滑坡”或“爬坡”,而由现实的社会生活决定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道德本身不能提供这么一个固定不变的参照标准。同时,正因为道德是由现实的社会生活决定的,所以纯粹抽象的理论建构、道德批判和道德呼吁并不足以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伦理工作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意识到跳出道德来解决道德问题的重要性。

上海师范大学苏令银从公平正义的视角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建构,认为传统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失灵,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不是以公平正义为本位的伦理,社会要向着更加道德的方向发展,就离不开科学伦理的指导;而伦理自身也只有在关注和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焕发实践的品性和创造的活力;倾听时代的诉说,超越传统伦理的局限,当代伦理正以公平正义伦理的名义,擎着公平正义精神的旗帜,在人们和社会的期待中日益饱满起来。

井冈山大学杜早华从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危机,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危机的实质是道德信仰危机。传统道德基于各种形式的他律,但这种他律又不断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并转化为一种道德自律,从而才能真正地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生活;现代道德基于现代主体的理性自律,这种道德自律的根基在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念,如果这一信念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支撑和印证,反而遭到扭曲与消解,现代道德就会在信念层面上发生根本危机。无论是传统道德还是现代道德,都必须在自律与他律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而现代道德的反思性更需要这种平衡对其信念的支撑和印证。

华中师范大学熊富标着重从中国发展模式、社会资本建构、文化软实力等三大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认为从中国发展模式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总结,是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理念的昭示,为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提供价值资源;从社会资本建构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我国社会资本的价值基础,是普遍信任能够产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来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形态的吸引力和引导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奋斗目标有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精神支柱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的辐射力和创造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动标准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规制力和整合力。

井冈山大学邹平林等着重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反思了“小悦悦”事件,指出个体的利益和价值已成为现代道德的价值基础,群体本位的、积极利他的传统美德范式已日益转变为个体本位的、规则主义的现代道德范式。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改变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不能仅仅在私人道德层面上进行抽象的批判、谴责和呼吁;另一方面要求社会制度安排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个体道德行为的成本与风险,积极承担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已无力承担的社会整体道义责任。必须积极致力于社会制度伦理建设,为个体的私人道德行为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制度环境,才能在私人道德提升与制度伦理进步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宜春学院杨学龙则认为,“小悦悦事件”折射出了当前中国社会令人担忧的道德滑坡现象,并系统、深入探讨了这一道德滑坡现象背后社会结构变迁、官场风气腐化、道德监督缺失、道德教育失效等影响因素,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伦理道德建设的重点。

南昌工程学院王伟等重点研究了我国食品安全伦理秩序的现代建构问题,认为从业者道德缺失、监管者道德失范、消费者道德冷漠、媒体道德功能式微是当代中国食品安全伦理失序的实然生态;市场化及拜金主义的冲击,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食品安全悖德行为的过度宽容,监控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监管乏力是导致食品安全伦理失序的深层原因;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道德考评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诚信机制、宣教机制是推动当代中国食品安全伦理秩序生成的应然路径。

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前景展望

随着学者们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伦理学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伦理学正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伴随这种生机和活力的将是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极大提升。

东南大学田海平专门研究了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认为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指向宪法选择的理由:国家制度如何才是美好的?它分为“为谁制定”和“如何制定”两个方面,由此得出宪政伦理的两种正义观:从人性视角得出实质的正义;从理性视角得出程序的正义。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及其政治担当,涉及到“后革命”的语境定位,它是在更为具体或现实的宪政实践中,对国家制度“为谁制定”和“如何制定”的基本问题的回应。宪政伦理的政治担当,植根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土壤之中,是一国政府和一国人民形成价值共识、共享规范秩序、应对法律难题、处理紧急事务的基准价值和基本原则。对我国宪政实践而言,宪政伦理的政治担当以及宪政伦理精神的重构仍然是我国法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井冈山大学曾建平等将环境人权纳入到伦理学的视野中加以全面而深刻的审视,指出环境人权是人与人之间争夺环境资源利益的产物,无论是基于人权的社会建构框架,还是基于环境伦理对环境客体的伦理关怀,环境人权都有其深刻的伦理依据,环境人权的有效维护需要环境公正原则的有力保障,既要照顾到人作为环境主体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从而使人们自觉地担负起对他人的环境义务,又要保障在社会发展不平衡条件下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们在非基本需求方面的比例平等,使环境人权既能在底线上满足人之为人的尊严,又能在人之生成的高级阶段满足相应的人性尊严。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通进对活熊取胆事件激发的公共伦理事件进行了分析,澄清了“人对动物负有何种道德义务”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指出了人对动物负有不伤害的初始义务,这一义务蕴含三个伦理内涵:伤害动物的有错推定论;伤害动物者承担举证责任;即使能够获得伦理辩护,伤害动物也不是人的一种权利,而只是一种被允许的行为。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我们不应把人与其它动物由于生存引发的冲突看作某种野蛮的、不可控制的也无法控制的生存竞争。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动物福利法》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人们在人与动物关系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还能更好地规范并引导相关的中药产业实现健康而可持续的发展。

淮北师范大学郝文清前瞻性地提出并论述了手机道德问题,认为当前手机使用中的道德失范,既损害了他人的正当利益,又干扰和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交通秩序、教学秩序等,从道德层面规范和调节手机使用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手机的使用以及对他人和自身的影响,应当把“无害原则”确立为手机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基本原则,手机道德的基本规范可以从手机使用的场合、手机使用的时间、手机功能的运用、信息浏览与传播的内容以及废旧手机的处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定。

南京师范大学张燕对有望成为眼科临床常规诊疗手段的异种角膜移植进行了伦理考量,认为目前异种角膜移植除了要解决在生物层面上的技术难题外,还需解决伦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安全性问题、人的同一性及完整性问题、患者接受度问题、角膜供体资源管理和分配问题、动物保护问题等。在异种角膜移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如果能处理好技术和伦理相关的问题,将会给广大角膜盲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给人类带来生活的希望和幸福。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贾雪丽特别关注了广告文化中的道德问题,指出当前广告文化中存在着诚信原则的缺失、错误价值观的误导、性别歧视问题严重、忽视生态伦理问题等道德失范现象,提出了加强广告文化中的道德建设的可能路径:坚持以广告伦理规则协调广告主体的利益关系,坚持对广告主体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广告主体的道德约束作用,坚持以节俭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宿迁学院李明建探讨了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文化现代化问题,认为伦理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现有伦理文化基础上,伦理关系、伦理精神和道德观念突破原有的框架和约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过程。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文化现代化建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与外来优秀伦理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文化现代化建设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正确对待西方伦理文化、促进道德生活现代化、推动道德教育现代化。

四、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国际借鉴

全面推进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提升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需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伦理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江苏师范大学刘琳考察了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借鉴价值,认为马克思早年著述中的政治伦理主题是在市民社会批判基础上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政治自由论;在完成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变革的过程中,马克思著述的政治伦理主题是以阶级解放为要旨的政治革命论;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马克思的政治伦理主题转向以劳动解放为核心的政治正义论。深入把握马克思政治伦理主题的演变和阶段性特征,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道德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对于当代德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南昌航空大学代峰从“上帝作为人的‘至善’信仰而存在”、“人是道德主体”、“人是目的”以及“契约尊严”等四个方面,系统地解析了康德的尊严观,指出康德的道德主义尊严观尽管不具有普遍性,但其对“人人都是目的”的强调完成了“人的尊严”从“身份到契约”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为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之证成奠定了深厚的哲学伦理学基础。康德的尊严观为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的证成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为现代政治和现代法律的正当性确立了重要的伦理基础,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王露璐借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共同体”概念的伦理内涵探讨了转型期中国乡村伦理共同体的式微与重建问题,认为滕尼斯“共同体”概念包含着共同体的基础在于共同体成员共同的伦理观念、共同体的组织结构需要一种道德权威的力量、共同体体现出一种向善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义等伦理内涵。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传统乡村伦理文化逐渐“退场”,而与当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伦理文化未能顺利建构并“出场”,由此产生了乡村社会的伦理“缺场”现象,并引发了诸多现实问题。转型期中国乡村伦理共同体的重建,需要借鉴滕尼斯“共同体”概念的伦理内涵,以发展村级经济重建共同体的伦理基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重建共同体的伦理结构,以独特的社区文化重建共同体的伦理意义。

浙江财经学院郑根成分析了美国哈佛大学神学博士拉尔夫·波特首倡的波特模式(道德困境中行为伦理决定的道德正当性的分析模式)及其实践启示,认为波特模式的分析以确保行为决策与行动抉择都奠基于理性的伦理分析为目标,包括境遇定义、价值、原则、忠诚四个模块。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面临着许多道德困境,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们行为的伦理决定,波特模式无疑是一种可供借鉴的资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把波特模式的运用看作是一种社会伦理方面的练习,它试图让人们在伦理分析的练习中养成一种价值自觉,以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在合理的伦理原则的指导下实施自己的行动方案。

吉林省行政学院陆通阐述了美国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及其借鉴意义,认为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既有人的社会性,也有人的历史性,还有人的个体性。在历史的延续与社会的发展中,麦金太尔将德性与个人的整体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强调了其与终极目的、人生追求的同一性相关联。德性伦理在现代的复兴与回归,恰恰是现代人性乃至道德生活出现问题后亟需解决的表征。对于现代道德生活的解决需要在德性伦理与规则伦理的合流中寻找出路,而且这种寻根理路对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大有裨益。

聊城大学黄富峰等分析了不丹的社会管理模式中蕴含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及启示,认为不丹通过公正与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推动了政府善治、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大幅度提升了国民幸福水平。当下中国要重新定位GDP和GNP的辩证关系,为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制定提供基础;充分发挥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强化对各项政策和制度的道德设计和道德审查,为实现国民幸福提供制度保证;突出政府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维护国民追求和实现幸福的良好社会环境;以社会道德价值导向促进幸福观教育。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乡村伦理、广告伦理、宪政伦理、公共行政伦理、食品安全、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运气的伦理审视以及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等不同主题,都引发了激烈而持久的讨论。万俊人教授对此次会议研讨与交流所取得的成果予以了充分肯定,对年轻一代伦理工作者寄予了深切厚望,鼓励年轻学者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现实,为当代中国的伦理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ocio-ethical Spirits in China Today——A summary of the 2nd Young Academician Forum of Chinese Ethic Studies

ZENG Jian-ping1, YANG Xue-long2, ZOU Pin-lin1

Between June 16th and 18th,2012,the 2nd Young Academician Forum of Chinese Ethic Studies&the Award Ceremony of 1st Session of Top 10 Outstanding Young Scholars was held in Jinggangshan University.Centering on “the ethical spirits of China today” ,scholars conducted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exploration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historical review,current situation survey,future prospect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At the meantime,heated and lasting discussions arose on subjects includ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rural ethics,advertising ethics,constitutional ethics,public administration ethics,ethical scrutiny of luck,as well as the investigation of ethical life under implicit rules.Prof.Wan Junren comments highly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made in this conference.He also expresses his great expectations on the younger ethics researchers,encouraging them to focus more on social realities in addition to theoretical researchers and thus to make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eth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a today.

the 2nd Young Academician Forum of Chinese Ethic Studies;historical review;current situation survey;future prospect;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82

A

10.3969 /j.issn.1674-8107.2012.05.022

1674-8107(2012)05-0132-05

2012-06-14

1.曾建平(1967-),男,江西新干人,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2.杨学龙(1980-),男,江西樟树人,讲师,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

3.邹平林(1978-),男,江西抚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道德哲学研究。

吴凡明)

猜你喜欢

伦理学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