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经济视角下提升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内生发展能力问题探析

2012-04-18□林

区域经济评论 2012年7期
关键词:县域集群经济

□林 松

(南阳师范学院,南阳 473061)

一、引言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一种地缘现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谓产业集聚区的内生性发展,是指把产业集聚区赖以发展的环境、资源、技术、制度、政策等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即区域性的完整系统)的内在要素来考虑,以区域性环境资源为基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政策、制度、法律的供给为保障,这个系统内各个要素综合发挥功能作用的一个过程,也即是产业集聚区系统内生机制驱动的过程[1]。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产业集聚区都属于所谓的“马歇尔式”产业区。这类产业集聚区往往由大量规模经济较低的中小企业构成,企业之间积极地相互合作与竞争,其劳动分工不断细化,经济聚集区域与外部经济空间之间建立了持久与广泛的联系。这类产业集聚区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解决地方劳动力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县域产业集聚区内生性发展能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内生性发展能力受到较多限制

我国的县域产业集聚区一直被看做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发展都比较快。以河南省为例,早在200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意见》,对全省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发展进行了总的部署和安排。2010年,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单位)2247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72家,产业集聚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5.2%[2]。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其中,产业集聚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基础不牢,缺乏内生性发展能力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微观方面说影响到区内企业的生产经营,从宏观方面说影响到了整个产业集聚区长期的发展潜力甚至是演化方向和路径。

1.集聚区内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大部分企业都为中小企业甚至家庭企业,企业生产规模小,创新能力差是其主要特点。很多产业集聚区往往是以一、两个规模较大的企业为骨干企业,再加上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但是无论是骨干企业或者是外围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都非常有限。绝大部分企业都宁愿采用成熟的技术,而不愿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集聚区内基本没有产品的研发机构,很多企业缺乏甚至没有自己的研发人员,主要是学习和模仿其他企业的产品维持生产[3]。这就使企业的自身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种企业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劳动力素质低的情况,是阻碍县域产业集聚区内生性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

2.产业集聚区没有自己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从历史的观点看,许多县域产业集聚区还处在前期的开发和建设阶段,许多企业还没有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产业集聚区内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也能够理解。但是在我国一些发展时间较长,市场环境建设较好,企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县域产业集聚区内也存在这个问题。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多年来一直在低层次徘徊,真正能够称得上全国知名品牌的产品并不多见。在目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的技术水平,也往往体现在品牌价值这种软实力上。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要实现长期内生性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品牌发展之路。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方面还显得十分薄弱。

3.产业集聚区内产品结构不合理

县域产业集聚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集聚区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都属于同类的中低档产品,缺乏一些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结果造成产业集聚区的产品升级换代进展缓慢,产品结构缺乏弹性,一旦发生外来的需求或者供给的冲击,整个集聚区的发展就会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可以说产品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是衡量县域产业集聚区内生性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县域产业集聚区虽然有一些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但多数企业设备落后,规模小,缺乏分工协作,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其结果是导致产品同质低价销售,价值实现空间越来越狭窄。

4.集聚区缺乏有效的市场化竞争与合作机制

在县域产业集聚区内,大部分企业之间缺乏相互合作,彼此之间的带动效应不强。众多企业在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展开竞争,不是努力谋求双赢或共赢,而是以眼前利益和个体利益为重,缺乏大局观念和整体观念。企业之间相互压价,过度竞争。最终影响到整个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是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机整体。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与合作,以规模化和专业化取得竞争优势。但目前许多县域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缺乏这种长远的眼光和意识,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做大做强地方产业的愿望,主动推进集聚区内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但这种行政化的手段显然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趋势。

三、构建有效的区域性技术创新网络是实现县域产业集聚区内生性发展的关键

我国大部分县域产业集聚区在内生性发展能力方面表现出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各类县域产业集聚区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发展动力。同成熟的工业园区不同,目前我国许多县域产业集聚区基本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取得竞争优势,而对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方式获得竞争优势则认识不足。这种观念在长期内必定给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波特就认为一个产业集群经过10年的发展基本上比较成熟,若不及时升级则可能出现衰退。因此,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初始阶段就注重构建一个有效的区域性技术创新网络,对于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县域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网络模型

在产业集聚区内,创新的主要特点体现为通过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的互相竞争与合作,实现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积累。这种特点被称之为网络式创新。知识基础与学习机制成为理解网络式创新能力的关键[4]。一个区域性的技术创新网络涉及许多因素。从对区域内技术创新网络影响的程度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性技术创新网络(如图1所示)

第一层次(核心网络):这一层次体现出一个县域产业聚集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它主要包括产业集聚区的骨干企业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属于区内主导产业的企业与科研机构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源泉。通过产业聚集区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推动新产品,新技术与新观念的不断涌现。这构成了县域产业集聚区内生性发展的基础。在这个核心网络中,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这些骨干型企业为了使新设备满足自己的需求,必须向设备供应商提供其产品或生产过程的某些细节。当供应商面对企业提出的这种要求时,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用户的要求。另一方面,上游供应商的创新,也会为下游企业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激励。这样,创新就会在企业之间彼此传递,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5]。通过这种产业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实现产业集聚区经济的良性循环,带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第二层次(辅助网络):这一层次主要包括各类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中心、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内,虽然政府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仍然是最主要的,因此各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在传递市场信息,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推动市场充分竞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实际情况看,在我国县域的产业聚集区内,目前这类组织基本是空白,其功能主要由位于产业集聚区之外的各类机构提供。这对于产业集聚区的长期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图1 县域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网络模型

第三层次(支撑网络):这个层次属于产业集聚区的外围层次,主要包括产业集聚区所处地理位置的基础设施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三个方面对于产业集聚区的长期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是县域产业集聚区初期的建设重点,而且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见效快。而社会人文环境则是一个历史的积淀过程。良好的商业文化传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根本的。制度法规环境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效的制度法规环境可以规范企业间良性竞争,为企业的创办进入提供条件,加速集群的形成,并且促进集群又好又快的发展。

2.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模型的特点

同一些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经济相比,县域的产业集聚区的技术创新网络既有相似的一方面,也有自身一些明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性。县域的产业集聚区内,参与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它们技术创新的源泉往往是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一些企业的创始人本身就是技术人员出身,他和原来的科研单位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创新网络关系不仅是经济性的,也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网络的交流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在网络的各行为主体之间都存在着跨层次、跨界域的交流。因此县域产业集聚区的技术创新经常并不来源于正规的技术交易市场,而是各种市场主体之间非正式的社会交流渠道,这是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网络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2)协同性。县域的产业集聚区内,技术创新行为是由众多中小企业共同参与产品的形成、开发、通过相互之间的合同及信息流通使企业在生产组织,产品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网络形成的整体创新能力大于个体创新能力之和。这是由县域产业集聚区的自身条件所造成的,县域产业集聚区内的许多企业负责人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对技术创新认识不够,但实践经验丰富。而有一些企业则刚好相反,因此大多数技术创新都需要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协作交流。

(3)动态性。县域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合作与交流往往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在大部分情况下,双方或者多方的合作经常限于某一个新技术或新产品。随着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企业间的合作也随之结束。对于技术创新应用的后期信息反馈,成本与收益核算则没有系统的后期安排。这种合作体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和临时性,缺乏成熟的制度安排,这和成熟的工业园区内大型的研发中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促进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内生性发展的对策分析

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规模经济,以及由于集群的各种正外部性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利用集群开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形成废弃物的规模经济,同时可以利用集群的各种正外部性弥补由于开展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缺失[6]。因此可以说产业集群发展与循环经济之间是一种互补的良性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而产业集聚的这种优势对于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从多方入手,建立县域产业集聚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图2 集聚经济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模型

1.产业集聚过程中要加强循环经济系统的建设

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要加强循环经济系统的建设,促进产业集群与环境和谐发展。首先,在政府产业布局过程中,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同时要规划好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减少直至“消除”三废排放,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使经济达到良性发展的目的,又可以变废为宝,提高产业集群的经济性。其次,进行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强化执法力度,加大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成本。并且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再次,依靠技术进步,不断进行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鼓励相关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2.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微观循环经济链条

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7]。而我国目前多数县域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横向联系较多,而纵向联系较少。大部分企业位于产业链上同一生产环节,产品雷同,而不是处于产业链上不同生产环节,相互存在生产分工与协作,这就给产业集聚区实现循环经济造成了困难和障碍,不利于其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引进、培育和发展产业上下游不同环节上的企业,拉长集聚区内产业生产链条,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微观循环经济链条,实现企业相互之间的“变废为宝”,尽可能在产业集聚区的范围内消除行业污染。同时,在每一静态生产环节上,要选择示范项目工程,从资金,设备及土地等方面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鼓励企业采用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创造技术等,从而提升产业集聚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以江浙一带块状经济为代表的我国县域经济集聚区就是在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逐渐形成的。因此要实现循环经济与集群经济的良性互动,也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要通过逐步完善我国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改变目前资源价格过低、偏离价值的状况,迫使集聚区内的企业自学采用技术创新实现原生资源的替代,促进物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同时,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主动自发地运用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生产流程,会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聚的生态化跃升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循环经济因产业集聚的优越条件而具备良好的试验和发展基础。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格局。

4.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功能

市场环境从其物质特性来看,具有公共财政的性质,难以将其放入市场之中赋予价格,这是它被滥用的根源所在。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宏观的管理功能,对公共财产的使用进行强有力的限制。循环经济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可以说我国的县域产业集聚区,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大,政府环保标准日益严格的形势倒逼下,不发展循环经济就越来越没有出路。园区管委会的“绿色招商”、“补链招商”,正是把循环经济新理念引入产业集聚区的具体体现。企业有生产和逐利的权利,而共享良好环境已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和获得社会福利的标志。政府在产业集聚园区营造创新的制度和文化氛围,重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政府的严格规制,在循环经济的激发下,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园区。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在政府的调节下,相互制衡、相互推动,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格局。

[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集聚效应不 断 增 强[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110419_402720072.htm,2011-04-20.

[3]郝朝军,董金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及结构性升级研究——来自江苏邳州板材产业集聚区的调查与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08,(5).

[4]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刘冰.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J].企业活力,2006,(10).

[6]冯薇.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

[7]王为.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相互作用机理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5).

猜你喜欢

县域集群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