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业“新政”周年考

2012-04-17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商业化新政种业

■本刊编辑部

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显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超级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种业安全则是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当前各国的农业竞争已基本等同于种业竞争。

2011年4月,被称作“种业新政”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正式拉开了中国种业大变革的序幕,中国种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力争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基本实现“事企脱钩”。“这是种业新政的核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说。

我国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合作创新;鼓励科技资源向种子企业流动,支持产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个人进入种子企业育种研发;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种业最终发展目标就是要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

目前,“种业新政”出台已有一年时间,在政策驱动下,中国种业格局有何变化?进展是否有如预期?

多方联动

部门形成合力

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等16个部委和单位成立了推进种业发展协调组,迅速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初步形成了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农业部成立了种子管理局,强化种子产业指导和管理;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细化《意见》的政策措施;修订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持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加大对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科技部编制了《“十二五”种业科技专项规划》,设立种业科技重点专项,2011年安排1.5亿元支持种业集成创新和产业化。同时,推动实施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国家重大专项。加快国家南繁种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种业产学研联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建立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发展改革委研究启动千亿斤粮食工程良繁基地项目,强化了种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设生物育种技术平台、新品种产业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完善了种业外资准入政策。

财政部设立了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联合中化集团、黑龙江农垦投资15亿元,扶持大型种子企业发展;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3亿多元,支持中种集团建设中国种子生命科技中心;加大马铃薯等作物良种繁育补贴等专项经费支持力度;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出台了免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政策,扶持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强化企业资产转移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商务部将外资并购境内种子企业纳入安全审查范围,规范外国投资者的合资合作行为。

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通过优惠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种子企业、制种合作社及农户的信贷支持。保监会在甘肃等地开展种子保险试点,启动了制种保险政策课题研究。农业发展银行、开发银行加大了对种业融资的扶持,筹划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实行粮棉油收购贷款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政策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各地积极推动

《意见》颁布实施一年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推动,出台实施意见,创新工作方法,在加大种业基础投入、扶持种子企业发展、优化种业资源配置、健全种子管理体系等方面出台了许多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新举措,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在财政投入方面,陕西、江苏、吉林、福建等省设立了5000万~1亿元不等的种业发展专项资金;福建省对重点企业每年给予50万~100万元的补助。

在基本建设方面,四川省启动了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计划未来10年投入11.2亿元;云南省安排2亿元用于支持种业公益性设施建设;湖北省计划三年投入7500万元建设5万亩的标准化水稻制种基地;广西自治区安排5000万元用于建设南繁育制种基地;重庆市投入1700万元支持良繁基地建设。

在体系建设方面,安徽、湖北等11个省(区、市)种子管理机构实现了参公管理,甘肃省以地方法规形式授权种子管理机构进行执法。

在机制创新方面,辽宁、吉林、安徽等省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停薪留职、保留身份待遇等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工作。

企业整合提速

在《意见》的积极影响和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种子企业坚定了发展信心,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品种自主创新为突破口,企业竞争力迅速提升。随着市场准入提高和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我国种子企业由此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7500多家。

今年3月6日,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携手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玉米种子骨干企业在北京签署协议,共同组建中农华玉种业联合创新有限公司,旨在突破玉米育种,而这是种业企业首现重组。

中种集团投入5亿元开展种业新技术研发和企业并购,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兴建了生命科学技术中心,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等10多家科研单位开展战略合作。

大北农集团投资1亿元建立企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计划5年内每年增加1亿元研发投入,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

辽宁省东亚种业与辽宁省农科院成立种业创新联合体,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优秀科研人才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

安徽省荃银高科、皖垦、丰乐等企业先后收购10多家企业,与多家农科院校共建产学研基地。

湖北省种子集团、荆楚等企业增资到1亿元,主要用于商业化育种投入。

四川省仲衍种业先后整合14家企业,组建了种业集团,川农高科、国豪、西科等企业采取联合、参股等方式重组,扩大企业规模。

湖南省隆平高科等企业采取土地流转建立规模化制种基地,将制种农民转化为合同制生产人员,推广标准化、机械化制种技术。

瓶颈亟待突破

虽然种子企业已由8700余家减少至7500家左右,但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仍然不足100家。因此,将企业做强做大,成了近来政策频频提及的要点。除此之外,产学研不能有效结合,也成了行业饱受诟病之处。据公开资料称,目前我国种子商品化大约为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90%的水平。

创新能力还需加强

“加强种业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创新人才特别是育种人才的培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说。他建议在大学中开设育种学博士的专业学位,解决上中游科研成果转变的瓶颈,并由国家和企业双方拿资金培育育种人才。

同时,要推动科研院所的育种人才向企业有序流动。孙其信认为,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的育种专家对去企业没有动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事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制度保障。他建议加快出台包括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等在内的一揽子导向明确的政策。

“目前的评价和奖励制度,直接影响到科研创新的模式和能力。”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建议,加速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主体,需要打破育种中的“个体户模式”,建立创新团队并健全相应的监管体系。

孙其信同样建议在考核和奖励政策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国家应该对科研院所进行扶持,改变科研评价和奖励体系中重品种培育、轻种质资源发现的倾向,建立稳定的种质资源发现支持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

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形成

根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发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31日,共有8577个品种申请品种权保护,其中55%由科研教学单位申请,38%由国内企业和个人申请。业内估计,如果算上那些未申请保护的品种,品种总量基数加大,至少有90%的品种由科研教学单位培育。科研人员的育种方向往往以项目要求、品种审定为目的,忽视了其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

事实上,对于商业化育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市场定位,而不是根据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科研项目和目标,也不是被品种审定所规划和引导。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绍明,对商业化育种给出这样的定义,持续制造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种的育种体系和活动,“跨国公司育种,发达国家大多数产业的商业研发都可以作为商业育种的有益借鉴。”

目前,我国商业化育种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实现商业化育种,最大的难点就是科研体制改革。”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佟屏亚一语中的。

资本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种业整合已是大势所趋,亟待形成一批繁、产、销一体化的综合性种子企业。这样的企业拥有先进的种业研究实力和自己的实验基地,同时形成了一体化的销售网络。不过,要想形成这样的公司,仅凭某个种企的单一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行业整合,借助资本力量实现新的提升。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郑祖玄教授表示,种子企业更应当大规模地横向整合,而这种整合往往离不开资本市场,国家政策应当扶持和鼓励种业的大规模整合,并且一定要走现代生物工程的技术研发道路。在他看来,种企整合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但目前从金融机构和保险行业上看,扶持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就当前种业发展状况来看,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2011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种业新政”,到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到即将出台的相关政策,可见种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日益完善。目前,种业变革序幕刚刚拉开,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政策驱动产业发展动力将不断涌现。

猜你喜欢

商业化新政种业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关于新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