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2012-04-13尚明娟吴广斌贺昌文

关键词:顶岗基地实训

尚明娟 吴广斌 贺昌文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培养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不足,独立工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1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1 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旅游人才。

1.2 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1.3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

1.4 有利于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确保育人质量的关键,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利于建立技能型与科研型并重的教学团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双证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一般可以划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同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了解和掌握真实的旅游企业,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为旅游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旅游企业通过真实的工作流程、对客服务程序以及满足真实的顾客需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完善,还存在一些不足。

2.1 校内实训场地有限,设备设施不够完善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很多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加大了对该专业的教学投入,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但是配备的专业实训室往往因为学校场地有限,资金不足,只是简单的仿真与模拟,很难与真正的旅游企业相比,实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锻炼。

2.2 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建设不够理想

2.2.1 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

顶岗实习作为高校教育的一种延伸,需要为学生提供经营管理规范、设备条件优越、工作环境安全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在实训基地的选择上,满足这样条件的企业有限。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实训要求,一些高职院校不得不降低标准,这样就很难保证实训的效果。此外,企业经营的变动性和学校长期稳定的实训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很少有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一个实训基地,从建立到完善需要很长的一个周期,所以实训基地的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训效果。

2.2.2 顶岗实习中的管理与指导不到位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与学生一起到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很多高职院校仅仅由专业教师将学生送到实习单位,后续的实训指导及管理工作与学校脱轨,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能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在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更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专业教师无法全程管理学生,而学生又因不是企业真正的员工,企业对学生也疏于管理,这就使得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不但不能取得顶岗实习的最佳效果,甚至连学生的安全问题都不能得到保障。

2.2.3 不能结合地方特色选择校外实训基地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时候不能结合地方特色。高职院校在选择实训基地的时候往往集中于旅游管理类人才缺口较大的大中型旅游城市,而忽略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能以支持地方旅游发展为出发点,而一味地侧重于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城市输送人才。

2.3 指导教师操作能力不足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企业的生产实际出发,在真情实境中训练学生,除了要有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要有软件的保障,指导教师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软件之一。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指导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能够根据学生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及实践。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指导教师并不能够达到要求。多数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职业经历,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训,无法取得最佳的实训效果。

3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3.1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3.1.1 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

真实的职业环境是保障实训效果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的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训基地。此外,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上,要建立健全实训室管理制度,校内实训流程要规范化、标准化。要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流程布置实训任务,根据旅游岗位设置实训任务,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1.2 建设形式多样化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有限,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难度较大。因此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学校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建设形式。要依托旅游管理专业的优势,建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经营性组织。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向社会开放,逐步从校内实训基地向真实的企业转变,在满足学生岗位实训的同时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

3.2 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3.2.1 优化选择实习合作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运营良好、具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愿意为社会培养人才、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实习管理规范的企业作为实习合作单位。为了确保学生顶岗实习达到最佳效果,高职院校还应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要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确保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3.2.2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中的管理

首先,在学生顶岗实习前,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了解本次顶岗实习的意义、目的、任务和要求,强调实习纪律以及违反实习纪律的处罚规定,并在学生顶岗实习前,聘请企业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到校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使学生了解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规章制度以及实习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可安排教学任务较轻的辅导员作为实习管理教师,全程管理并参与学生的顶岗实习,一方面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另一方面有效地与企业进行沟通,以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

3.2.3 结合区域特色选择校外实训基地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区域特色,选择本省甚至本市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或酒店企业作为实训基地。一方面,使得本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本省、本市旅游业、酒店业的发展;另一面,学生在服务于本省、本市旅游企业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外地旅游者对本区域旅游发展的认知情况,为毕业后服务于本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培养双师型教师和专职指导教师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聘任有丰富企业经验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行业信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全面加强本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要完成在企业的挂职锻炼任务,具体期限根据学校的教学任务安排。总之,专业教师不能与相关旅游企业脱轨,要掌握旅游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游客的最新需求,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建一个稳定的、专业素质过硬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以确保学生实训效果的全面提升。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高职旅游教育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性、技能型要求较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高度重视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旅游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钱进.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2).

[2]胡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3]王建军,陈平,黄志宁.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创意模式的探索[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猜你喜欢

顶岗基地实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