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师生关系视角下的学生辍学预防措施探索

2012-04-13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主体

王 大 磊

(信阳师院教育科学学院,信阳师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反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最终辍学。有人调查发现,有48%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能了解我的忧虑与不安”;有40%的学生认为“找不到一位能倾诉内心隐私的老师”;有38%的学生认为“老师常让我感到紧张与不安”[1]。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往往被蒙上了阴影,这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从而加剧了学生辍学的步伐。加强师生之间的理解,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防止学生辍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1 师生关系的实质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并建立起来的师生之间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实质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这种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不断产生心理互动,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彼此越易情感相悦,共同成长;师生间心理距离越远,则彼此越易产生敌视,使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乃至学习兴趣。

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有力地促进着教师的教学情趣和情绪。现当代哲学认为,人与物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主客体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则是主体间关系。海德格尔(M.Heidergger)从本体论的角度将“主体间性”看成是个体的“此在”与他人和世界的“共在”,人与人因“共在”而形成主体间性; 哈贝马斯(J.Habemas)认为,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自我,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因为“这种存在的主体性从一产生就已经是一个主体际性”[2]。传统的主客师生关系中彰显的是个人主体性对客体的塑造和占有,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和恶化。主体间师生关系彰显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沟通、理解。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必须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尊重、理解的主体间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中对话

主体间性视角中的师生关系消解了教育中主体中心和主客二元对立现象,强调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尊重协同发展。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将教师和学生视为两个具有自主性的独立的教育要素,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流。“人的主体性只有在主体间关系中才能获得‘人’的特性,这种对人与人关系的重新界定体现于教育领域,则要求教学过程是人与人的对话过程。”[3]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之间真正的交流和沟通,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交流,时时激发出创意和遐思的交流。

1.2 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中相互理解与欣赏

在师生关系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尊重比平等更为重要。只有互相尊重,教师和学生才能在平等的前提下继续沟通;只有互相尊重,教师和学生在面临差异乃至争执的时候,才可以继续保持对话关系。这需要师生双方的相互尊重。如果教师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社会人,那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学会欣赏学生,在欣赏中宽容学生。人与人之间不仅要学会自我欣赏,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欣赏他人,从而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用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欣赏学生的可爱乃至不足之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视学生如同朋友一般;学生也要和老师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2 师生关系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国外研究表明,来自不同年龄和不同背景的,甚至那些看起来不合群的学生,也希望能有一个老师关心他们。许多辍学学生认为他们从老师那里得不到帮助,并且他们中的大部分认为在学校里没有人关心他们。管理者们也逐渐意识到师生关系对于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但是,许多人仍然继续关注提高教育教学方面的技能,而对师生之间的关系熟视无睹,最终导致学生辍学。

国内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课堂交往,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师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童年期的幼稚性行为逐渐向成人期的成熟性行为发展,人际交往逐渐频繁,在学校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师生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习惯的养成,对社会的适应性以及自身的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自我认知。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家庭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大,新时期的师生关系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突出表现在教师高压施教,学生在沉重的负担下极端厌恶学习,师生之间由于缺乏情感的沟通而产生隔膜,致使一些学生因此从厌学、逃学到最后辍学。所以,中小学教育不仅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教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作为教育者要用“心”去爱、去教,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心将学生留在校园。

3 通过协调师生关系防止学生辍学

“教育的作用仅仅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从而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到实现。”[4]这种心理环境,实际上就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在人本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看来,只有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是教育成功的表现。因此,在防止学生的辍学方面,没有哪一项计划或策略比改变糟糕的师生关系更为重要和有效。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的辍学问题,需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对话与互动氛围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最基本特征的要求,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马丁·布伯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你—我”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对话关系,是你与我之间活生生的精神上的相遇关系。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也明确指出,所有的知识,在实质上都属于“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不确定的、暂时的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和更新。师生之间应该真诚地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师生都作为独特的学习客体存在,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正如弗莱雷所说,“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5]。

有学者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6]和一般社会交往相同,教育中师生间的往来也包含了交往所必须的基本要素。要连续不断、有目的地关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情况,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状况作为评估教师工作成绩的一部分,在学校中提供一种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一位教师给予关心的模式。老师可以通过私下找时间倾听学生们的经历和兴趣来建立和学生的良好的关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一个只会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要求背熟、背熟、再背熟的教师,定会激起孩子们的伤心感,然后便是内心的愤懑。”[7]可见,师生关系不是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生动地显现在师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之中,并因之提升或者恶化的。

3.2 要尊重和接纳学生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这里需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互爱。学生和教师一样,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学生和教师的差异仅在于他们年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以及学识、认知和情感上的差异等等。学生不仅需要教师学业上的帮助,更需要教师在情感、心理、人格等方面对学生做出指导。在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不足等保持最大的宽容与接受。正如布鲁贝克所言:“如果教师本着一种友爱精神与学生共享有关目标、课程和程序方面的某些决策职责的话,他们就更可能赢得为取得教学成功所必须的学生的认可”[8]。如果师生关系不能提供这种保障,学生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当学生的观点不正确时,老师可委婉地指出,而不是讽刺和打击。教师还应该宽容学生。曾有学者指出宽容“表现为对别人的坦率、好奇、甚至尊重,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向别人学习”[9]。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诚心交流。

有时,一些教师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种借口,因为是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在不断地给老师找麻烦。这些借口表明那些教育者没有其他的方法来管理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学生的行为。即使有些学生的行为不太恰当,教师也应该表现出足够的成熟以及自控能力来适当的回应,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和其他人友好交往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使学生获得一种属于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这对于学生学业的成功和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改善教师与学生,特别是与那些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作为学校工作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3.3 要爱自己的学生

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10]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当教师带着满腔的热情亲近学生时,学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如,当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能够记住学生的名字并打招呼。开展一些活动来发掘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然后利用他们的兴趣和学生们进行交谈。承认并鼓励所有学生的成功之处,而不管它们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要意识到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同时作为教师还要认识到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以及建立与学生的友好合作的关系与他们所教授的课程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总之,师生关系正在发生一场深层次的变革,即从过去的师道尊严到如今师生之间平等地位的转变。这种转变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可以预见,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一定会诞生,这样,也就从根本上能够阻止学生辍学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雪.沟通·理解·发展——谈谈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北京教育,2002,(4).

[2]大卫·M.列文.倾听着的自我[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34.

[3]吴岳军.论德育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关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53.

[4]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8.

[5][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

[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

[7]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43.

[8]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5~116.

[9]迈克尔·沃尔泽.论宽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10]托尔斯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8.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