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字技术在新一代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的应用

2012-04-13劳光辉

关键词:通稿制播新闻线索

劳光辉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电广传媒系,湖南 长沙 410100)

一、电视新闻制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到1978年其改名为中央电视台,再到1982年全国(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中国电视新闻进入了高速发展轨道,新闻制作传播理念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创新。到目前为止,电视新闻制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代新闻系统:节目制作与播出采用纸质介质和磁带并用的方式来完成,随着新闻节目量的剧增,这种模式的缺陷越来越明显——不便于节目信息存储和再利用,不便于管理。

第二代新闻系统:节目制作与播出在一个局域网范围内实现——制播一体网。1998年福建电视台新闻系统,在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创造性地把非编网络引入新闻节目制播流程中,实现收录、编辑、播出的文件化、网络化;2003年,台湾年代电视台新闻系统引入媒体资产管理技术,使新闻系统成为基于内容创作、管理、发布的平台;[1]湖南经济电视台在1999年成为湖南省首家建立新闻制播一体网的电视媒体,2000年后湖南卫视、都市频道等省级媒体相继应用制播一体网,到2005年市级电视媒体已普遍使用。可以说,制播一体网一度解决了此前电视工作者的种种难题。

随着电视新闻业务的不断发展,第二代新闻生产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新闻资讯节目在高效生产、多渠道信息收集和发布、灵活的资源共享和集中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同时由于3G等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线索的来源越来越广泛,除了专职记者的摄录素材,观众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文字短信、彩信、微博、邮件、DV制品、网络文件传输、3G手机等诸多渠道爆料新闻事件。新的新闻系统制作平台正在形成中。在新闻资讯海量化、电视新闻业务多样化,以及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保证新闻节目生产的及时性和高效管理,是研究数字技术应用在新闻制作业务流程中的必然要求。

二、新闻制作业务流程

电视因为其特有的媒体属性,从问世开始就承担着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职能,如果脱离了新闻这条主线,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将不复存在。电视新闻总体业务流程从宏观上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线索信息收集阶段、任务派发与执行阶段、新闻制播阶段、播后统计与发布阶段。

(一)信息收集阶段

相关线索与通联人员收集各种信息源,手动或自动汇集到新闻线索库中。信息来源包括:地方台及远程记者供稿、记者报题、上级红头文件、外电接收、专业机构提供(如气象部门和证券部门等)、热线电话接听或自动录制、短信和邮件信息的自动进入、报纸和网站信息录入等。

(二)选题策划与任务派发阶段

各部门负责人查询新闻线索库,并进行筛选,通过报选题会议讨论,确定选题,并派发具体任务给各相应岗位,进行分头协同处理:自制节目外出采访、地方台或记者站节目进行通联约稿、外来信号收录、远程记者回传、历史资料准备、包装部门进行片头宣传包装等。

(三)新闻制播阶段

新闻核心制播阶段可细分为四个阶段:通稿条目制作、栏目编排、演播室播出、资料归档。

1. 通稿条目制作。通稿条目制作包括文稿撰写和视音频半成片的制作两部分。其流程包括:(1)文稿撰写与审核。时政部、采访部、通联部各记者或编辑根据选题和拍摄情况,进行稿件撰写;撰写完成后,提交领导审核,包括各部门值班领导、新闻中心值班领导,重要时政稿件甚至主管新闻台级领导也需要审核。(2)素材上载和准备。对于自拍节目源,由本条目相关记者/编辑/摄像进行上载和导入;对于IP通联素材,在通联回传回来后,经过挑选后迁移进入内部制播网存储;对于已有资料库素材源,经过检索后下载到素材库存储。(3)节目制作。根据素材源准备情况和稿件内容,进行新闻条目的剪辑、配音、字幕等工作,提交领导审核。(4)新闻通稿的完成。经过审核通过的稿件和对应视音频成片,共同完成一条新闻通稿的制作,进入新闻通稿库保存,便于编辑部各栏目进行共享和后续制播。

2. 栏目编排。(1)串联单编排。编辑部各栏目值班责编,根据编前会讨论结果和各自栏目特点,创建当日栏目串联单。栏目责编从新闻通稿库挑选新闻条目,拖入串联单,完成基本串联单编排工作。(2)新闻条目编辑和修改。如果某条目需要修改,责编直接在串联单上完成通稿稿件修改,并生成对应稿件的副版;同时,如果视音频内容需要修改,栏目副班编辑修改通稿故事板,重新生成新的栏目成片。修改后的新闻条目同样需要审核。(3)栏目串联单审核。在栏目播出前,责编完成串联单的修改和顺序调整,提交编辑部领导和新闻中心领导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演播室播出。

3. 演播室播出。(1)演播室同步上传。责编审核通过后的串联单提交演播室,通过MOS同步将串联单发送演播室控制机、在线图文播出和字幕机、题词器等;审核通过的新闻条目,打包或迁移上传到对应演播室主备视频服务器;部分紧急和重要节目,可以通过介质下载方式,提交介质到演播室放像。(2)演播室播出。在责编和导播的指挥下,演播室放像、字幕、录制、切换台、音频、主持人等各岗位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档栏目的演播室播出和录制任务。演播室放像员进行视频服务器的放像控制、应急工作站播放、介质读取直接播放等操作。字幕员根据栏目串联单条目,进行相关字幕的播放;在实时信息互动栏目中,可以利用新闻线索源进行实时信息发布。在演播室播出同时,放像或录像人员进行现场演播室播出信号录制。

4. 资料归档。(1)资料挑选。由相关资料员或各记者挑选需要归档的栏目录播成片、新闻通稿库、新闻素材库等资料进行归档,包括相关资料绑定等工作。(2)资料编目。为了便于将来使用,可对部分重要节目进行深度编目,编目完成后进入深度归档。

(四)播后统计与发布阶段

1. 播后总结会。播出完成后,相关新闻中心及各部门值班负责人,以及各栏目责编,针对当日栏目播出情况,进行新闻条目编播总结,并给出初步打分意见。

1.3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采用后路徒手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矫形。平均手术时间182 min,平均出血量3 500 mL,无感染病例。术后畸形均得到矫正,运动功能正常。平均住院14 d。

2. 稿件打分录入。行政相关人员根据播后总结会讨论意见,结合栏目播出串联单,进行稿件打分录入,包括本台记者、地方台记者等,为后续统计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3. 播后串联单发布。行政人员将播后并打分统计的稿件,发布到IP通联平台,便于相关台外人员查询。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业务中的应用

现在的新闻节目生产系统设计须具备方便快捷的交互性体验和美观、友好的人机界面,尤其重视方便编辑人员对新闻节目进行快速有效的制作。这要求对新闻来源进行快速有效的分类,筛选出有价值的的线索,实现海量新闻线索的快速收集和快速采访决策,即同时确定采访角度、采访方式;然后是快速资源协调,即确定采访人员、需用设备;再是完成采访后的快速传输,即素材从台外传到台内;接着是快速编审,即台内人员收到信息,马上进行编辑、审核;最后是快速播出,即将“三审”通过的新闻快速提供给播出部。其中的关键技术是新闻系统全方位的安全需求,包括节目数据的存取安全、网络安全、节目内容安全、节目播出安全、节目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电视媒体面临着重大的技术变革,正在从模拟、线性、单向的传统制播方式,向着数字化、网络化、双向化、多元化转变。技术创新提升新闻生产力,随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建设和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电视媒体资源日益丰富,服务需求趋于多样化,管理要求更加精细化,数字技术在新闻节目制作系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从电视新闻业务的工作流程出发,数字技术将其涉及到的各个技术流程环节汇总分类,包括新闻素材收集中心、新闻制作中心、新闻内容管理中心、新闻播出中心、新闻系统管理中心等五大应用中心。

(一)新闻素材收集中心

通过应用软件以及相关数据接口,可以实现线路信号收录;实现互联网RSS订阅;实现热线电话、邮件、文字短信、彩信、3G手机、iPhone、微博、微信等形式的新闻线索的收集;实现新华社、路透社、美联社等通讯社外电文的收集;实现股票、气象、财经等专业机构数据的收集;这些信息在挑选后,可以进行简单编辑、深度制作或者直接传送演播室进行播出。[1]作为新闻系统的最前沿,海量信息的收集丰富了新闻节目内容,能够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提升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二)新闻制作中心

1. 新闻线索管理平台:集中、统一管理线索的分类及挑选、线索不同方式的使用等。新闻线索管理平台与新闻素材收集中心的关系犹于主机与电脑显示器的关系,前者负责负责信息管理,后者负责信息展现。

2. 新闻资源交流平台:实现电视台自身系统与外部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及交流。包括总部与分部的新闻节目约传、各种新闻节目资源的发布,以及新闻节目的外部下载等。

3. 新闻任务管理平台:实现电视台对一些重大报道的任务立项、统一调配资源、派发制作任务、监控项目进展等进行集中管理。随着新闻业务已从消息类新闻向深度报道的纵深发展,一些重大会议、体育赛事类的新闻需要进行深度制作,为了实现有序管理,必须进行新闻立项,这就会涉及到现有资源的统一调配、各阶段任务的派发、项目进度的实时监控等,而新闻任务管理平台的作用就是完成上述任务。

4. 新闻制作平台:主要完成日常的节目制作,也就是稿件编辑、图文字幕内容制作、视音频制作、串联单编排等。相当于通常的制作系统。

(三)新闻内容管理中心

实现对海量素材、成片进行及时、有效的利用和管理。面对海量的新闻节目资源,内容管理中心的作用更加凸显,它涵盖了归档和检索两大平台。

1. 归档平台:为各种资源提供多种归档方式,包括通稿的归档、线索的归档、成片的归档和串联单的归档,实现对各类可复用资源的近线、离线存储,方便再次使用,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在线存储空间。

2. 检索平台:为各种归档资源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包括通稿的检索、线索的检索、成片的检索、条目的检索、串联单的检索等,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非在线节目资源的再利用,[7]它对应于归档平台。

(四)新闻播出中心

提供多种新闻节目的发布渠道。随着新旧媒体的不断融合,新闻业务范畴已被各种新兴媒体业务所渗透,新闻节目除了传统的演播室播出,还增加了演播室外的其他发布渠道,如IPTV、宽频网络、互动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布。

(五)新闻系统管理中心

系统的正常运作与良好的管理密切关联,以下管理功能是系统管理中心必须具备的:通过消息的方式进行人与人、机器与机器、软件与软件间的任务提醒;角色的权限设置与管理;对新闻节目制作的各个流程等进行集中监控;设置应用层中的各个使用系统的使用参数;对系统内的各类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对系统的设备、车辆的使用情况以及人员的绩效考核进行统计,并以报表格式输出等。

通过数字技术对整个新闻系统的各个层面实现细致、严密的管理,各应用中心协同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效率,节省了电视台的运转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建欣,骆健,骆萧萧. 构建新一代新闻协同生产平台[J]. 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6): 26-27.

[2] 白晓云. 基于高安全性的高清新闻制播网设计[J].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8): 48-50.

猜你喜欢

通稿制播新闻线索
新闻通稿:写法、用法和看法
新华社通稿离“爆款”的距离只有一个好标题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制播模式新变化研究
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及借鉴意义
电视制播网网络安全防范方式探讨
新闻线索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广播电台应急广播制播业务分析
通稿何必“通搞”
公权部门都该告别“通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