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江流域土家族民居的内部空间文化意蕴

2012-04-12雷卫东谢亚平

关键词:堂屋火塘土家

雷卫东,谢亚平

(1.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2.湖北民族学院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

清江流域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山地繁多,四季分明。因崇山峻岭山势所致,土家村落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聚落景观。他们往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由十几户、几十户同族同姓人家聚居后形成民居建筑群组成一个自然村落。他们建房不仅要选择大的山水环境,讲究堪舆文化,使其建筑群与周围的河溪山林巧妙结合,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而且追求居住的内部空间审美神化意识,认为除了山岳、丘陵、岩石、原野与川流的形状等环境形势外,建筑周边树木、花草,水井及屋内的形势,如神龛、火煻等都被认为具有风水的含意,是土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一、象征空间——堂屋的文化意蕴

远离中原的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以前的民居多为茅草房屋,改土归流之后随着汉文化的浸入,住宅才出现了中轴对称的布局,堂屋成为住宅的几何中心。而在堂屋的后壁都设有神龛,用以供奉“天地君亲师位”和祖先牌位。直至今天的新农村示范村建筑民居里,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堂屋正中挂的是毛主席画像,下设神龛并有燃香的痕迹,这是一种象征住宅权威空间的显示。他们认为房屋室内既是后代的栖身之地,又是祖先和神灵盘居之所,只有侍奉好祖先和神灵,他们的在天之灵才会保佑自己世代福禄安康[1]。有趣的是同一区域的苗族民居,中堂也用作供神,却只崇尚祖先,不敬君王,不敬先师,在堂屋的神龛上只供奉“×氏上历代先祖”牌位,极少像土家族供“天地君亲师”位,而且苗家的中堂不封大门,是开放式的。不知情的还真分不出哪是苗居哪是土家村寨。

以2007年被国家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1年又入选全国拟建生态博物馆之一的湖北恩施市崔家坝镇的滚龙坝村为例,滚龙坝有明清古建筑及有保护价值的近现代民族建筑13处,房屋多间,建筑总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且70%保存较好,以土家楼木质结构吊脚楼间以徽派房屋建筑的构造形式,聚合式农舍,以大分散小聚合的形式居住在平地周边的山体缓坡上。①其庭院建筑组合理论为,堂屋应布置在住宅的主要方位,厨房应布置在住宅的次要方位。灶火应立在“凶方”(次要位置)等等。这对滚龙坝民居的影响是,使其平面结构呈现出这种序列:大门(气口)——天井——堂屋——左右厢房——堂屋屏风后楼梯间——厨房。具体还影响到房子修几进,门怎么开等都有讲究。笔者在滚龙坝四房屋基 (向兴典祖屋)采访记录如下:②

问:这屋修了多少年了?

答:一两百年了。这里原来住的是九省提督大官。所以这屋是一步一步的高,像皇宫,分中堂、外堂,按皇宫格式修的。中门一般不开,有事才把中门打开。进去还有一进,是 七进的屋,这里是中堂,这里原来是花厅。按官大小,相当现在的州级干部来才开中门的, 一般人来只开耳门。

问:这屋是想修几进就修几进?

答:以官的大小定进数,官小些修三进,官最大的是修七进屋。

问:那是个什么官?

答:是九门提督。

如果官小的修得房比官大的住房还大,就有抢占风水,有违《礼记》“居处有礼”、“居处不庄非孝”的居礼。

土家人在上建屋上梁时,将中梁比喻为“乾坤”“日月”代表宇宙,且将梁木置于土家居民堂屋的正中央,说明房屋可以包含宇宙,容纳天地[2]。从中不难发现,取其象征意义,融入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在土家人村落选址上独有,而且是贯穿于整个建房过程中特有的理念[3]。

德国人类学家马克斯·韦伯,将中国指为“巫术帝国”,认为“在中国,古来的种种经验知识与技术的理性化,都朝向一个巫术的世界图象发展。”[4]这是透过欧美文化这个滤镜,来看作为异文化的中国建筑风水,是对中国民居建筑审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宇宙创成说的一种误解。比如在偏远荒村,土家人请不着地理先生看龙脉方位、竖屋的坐向,就看喜鹊砌窝,或梁上燕子砌窝,窝朝何方开口,何方就是吉利[5]。这是土家人学到的最古老的自然风水学原理。

二、精神空间——火煻的文化意蕴

土家人世代以山地农耕为主,刀耕火种,至今一些高山地区还保留着烧山火地作肥的生产方式,而将火引入室内不仅用于照明,更重要的是引入火塘,求取生存。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一种火塘崇拜,如在保留着“走婚”原始习俗的云南泸沽湖,火塘是摩梭人最神圣地方。土家人的火塘禁忌很多,如火塘中的火种不准用水浇灭,上山劳动,则用火塘的灰埋好火种,使之绵延不熄。平日里,客人进屋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妇女不得跨越火塘或脚蹬塘灶,不得往火塘里吐痰、扔脏物。火塘正中的三角架不准随便移动、翻倒,不准用脚踢三脚架。不能用棍子乱拨塘火。土家有新房迁火仪式,火塘是土家母系氏族的圣火,是土家人生存的精神空间,它记载着土家人的历史,燃烧着土家人的希望。

2018年11月14~15日,以“携手同心,共创数字化未来”为主题的“2018 ABB电力与自动化世界”在厦门拉开帷幕。活动通过开幕论坛、5场行业论坛、112场技术讲座以及6800m2的展览展示全方位展现ABB最前沿的技术成果,聚焦电网数字化、智能工厂、工业数字化、未来可持续交通以及“一带一路”等话题,6000余名客户、专家与合作伙伴探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之道。活动上,ABB向中国市场推出了最新的ABB AbilityTM云平台和20款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1.种族意蕴。火煻象征着家庭生计不灭之火,也像征着种族香火绵延兴盛不断,是土家族宗教文化神灵化之心理体现。如在乔迁新居时,要举行庄重的升火仪式,即家中主妇要在家具搬迁之前,最先从旧房火塘里取出火种,在新房里点燃第一把火,烧红第一炉炭,令火势蒸腾,一方面去除新房的湿气、驱逐邪气、净洁新居、祈求平安吉祥;另一方面以示家庭兴旺、家运绵延、大发大旺,这才正式搬入。土家人爱热闹,哪家搬了新居是百年大事,亲朋好友同村人等必前来恭贺乔迁之喜,俗称“贺火塘”或“热火坑”。旧时除贺礼外,必备一小捆干柴,投入主人新居火塘,等火烧旺后,方献其它贺礼,以示先敬主人祖先火神,再祝主人吉祥安乐[6]。有首《送郎歌》,形容火塘之于土家人之重要是何等逼真:

送郎送到火坑边,脚踏火炉四块砖,

脚踏火炉砖四块,缺少一块不团圆。

在这里“郎”是火种、火神的人格化,“郎”也即家族的“香火”,只有把“郎”引入火坑(火塘),也即家中的主妇“宫”中,世代的“香火”才能得以延续,家庭才能家发人发稳固圆满。

2.风水意蕴。土家人的火塘是社交和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多将立在“吉方”的东厢房里[7]。火塘边是讨论家政、招待贵宾的场所。有歌唱道:

客人进山寨,一曲山歌甩过来;

客人坐在火糖旁,一杆旱烟递过来;

八仙桌上坐客席,一碗包谷老烧端过来;

宾客踏上归程路,一队锣鼓敲起来。[8]

风水文化有时赋予这种传统的居室文化以某种神化,在无形中起着精神教化的作用,使无形观念成为有形的表达。实则是家庭伦理、宗教礼制在民居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反映。说明古代盛行的天命观、家族观、等级观和阴阳五行思想,对土家族村落民居的造地、祥位、定向、布局以及建筑的正面——大门、山墙、墙尖屋脊、装饰装修等产生着明显的影响。

3.宗教意蕴。进了土家人的家,家家都设有火塘,火塘是家庭的神圣之所,是火神的居址,火塘正中安放着三脚铁架,它是火神——祖先神灵的象征符号,也是神的象征。不仅如此,火塘还是安请家神神位的场所,是人与神交往的圣地。火对土家族社会生产生活非常重要,以至于对其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和崇敬心理。同时火灾又使土家人产生对火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上的二重感受,引发出土家族先民的火崇拜宗教观念,把火人格化、神化,并对其顶礼膜拜,以达到祈福禳祸的目的。

在土家人请梯玛土老师来家举行“还傩愿”、“还寿愿”、“求嗣愿”等“跳神”仪式时,首先要把堂屋的祖先神龛移至火塘屋,安置家神于火塘正位之上,并请有两位族间内50岁以上的洁身妇女(称茶婆婆)一直坐在桌边,专心添薪斟酒、侍奉茶水香火,营造出一种人神共融的肃穆宗教氛围。梯玛在做法事前都会来围着火坑吃豆腐粑粑。还愿活动旨在酬神、谢神、求神赐以子嗣。在他们看来,家神与天神是相通的,不可得罪,否则还愿不灵[9]。

总之,土家人的火塘除烧水、取暖、炊事等满足日常所需外,还有驱邪、避凶、媒信等多种功用,土家人认为,要使火趋利避害,就必须祭祀火神。祀火神是土家族十分原始古老的自然崇拜,我们从土家围着篝火跳起的摆手舞中可见火已超出其自然性质:火是力量,火是希望,火是正义,火是吉祥,火锻造了民族精神,引发人们美好的愿望。

三、居住空间——卧室的文化意蕴

与之相同,土家族在房舍的布局和空间,平面的主次、内外,男女的分配上都有严格的规范。一般而言,都是将堂屋左右房房分隔出前半部分(约2/3)作为火塘屋,后半部分作为卧室,叫作厢房由晚辈居住。而堂屋后面的正房供长辈居中住。大多数吊脚楼的吊脚部分的地坪都会比正房高几十厘米不等,由此,吊脚楼部分的室内高度比正房要稍矮。除此划分外, 吊脚楼的“吊楼子”独具空间文化意蕴。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与苗族都有“吊楼子”,但建筑空间不一样。虽同是干栏式民居,苗族的是签子楼。即中堂的前檐下,用竹签装有“人”字形封闭签子格,与正厅连接为一个整合的丰富半室内空间,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楼上挑花刺绣,透光好。或者是“S”形开放式的靠背栏杆,民间称“美人靠”,苗语叫“嘎息”(ghabxil),开放式的悬空“嘎息”走廊常用作家人休闲小憩、纳凉观景以及演唱苗族古歌等,相当于一个多功能阳台[10]。土家族民居的“吊楼子”在转角楼的厢房楼上,楼下吊脚是架空之地,既避潮湿之气,毒虫侵害,又作为堆放柴火与农具的储藏间,人可不经过堂屋而转过栏杆直接进出。“吊楼子”从建筑空间上直观地体现出少数民族的一种婚姻观念,一种文化景观。

一是幻想的空间。“吊楼子”前的木栏杆作为异性之间的分割界线,成为屋里屋外未婚青年男女共同幻想跨越的空间。他们常打暗号相约去树林里、小河边,以对歌的形式来回游走、互吐真情,只有两情相悦者,方可约进吊楼。

二是体验的空间。姑娘住的“吊楼子”透出的灯光,虽微弱但却带给房子与人所共同离所享有的温暖和温情的存在。那种自然的像征,会使人像飞蚊般呈现出一种趋光性。著名土家诗人旺承栋描写过: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乡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 这里的吊脚楼指的就是 姑娘住的“吊楼子”。 因为土家人把繁衍子孙看得十分神圣,总要选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屋场作为未婚姑娘的房间,同时又受汉文化的影响,认为姑娘是别人家的,要呈开放式,媳妇是自己家的,与儿子结婚后要住在相对隐蔽的厢房里面。

三是从默许到认可的婚姻转换。土苗姑娘的“吊楼子”与云南彝族现今仍保留着的传统“姑娘房”不一样。彝族的“姑娘房”是专供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一般都建在村头或村尾,而不是在自己家里。房间可大可小,大的可以住十余人,小的可以住三五人,只是用于适龄小伙子与姑娘跳歌会、聊天、幽会。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用这种特定的建筑空间来预示和酝酿她们的爱情,她们把温情献给家庭,使父母对自己的择偶有一个从默许到接受的过程;她们把欢乐留给生活,以歌唱促成爱情走向婚姻的殿堂,可以说吊脚楼的吊楼子见证着她们浪漫的爱情故事。所以,吊脚楼,不仅仅是建筑,更是艺术,是历史,是智慧,是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满益德,谢亚平.鄂西土家族村寨民居建筑初探——以湖北恩施三个土家族村寨为例[J].建筑, 2007(11):73.

[2] 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M].武汉:长江文化出版社,1998.

[3] 谢亚平,赵龙.土家鱼木寨建筑中的堪舆和生态文化[J].建筑,2006(13).

[4] (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M].简惠美,译.台北:远流图书公司,1996:262-264.

[5] 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47-4.

[6] 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86.

[7] 商守善.土家族民居建筑艺术、建房习俗、空间观念及神化现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13

[8] 李明然,孙万心.彭家寨:楼阁峥嵘住地仙[J].民族大家庭,2006(3).

[9] 谢娅萍,曹毅.言情于歌——清江流域土家族歌谣研究[J].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10] 谢娅萍.风水天成的官坝苗寨[N].恩施日报,2010-04-29.

猜你喜欢

堂屋火塘土家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守 望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板凳:平衡的世界
土家摔碗酒
父亲的笑容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火塘边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