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舟运动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形态学分析

2012-04-12郭发明郝艳贞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龙舟竞渡龙舟运动

杨 隽,郭发明,郝艳贞

(1.南京邮电大学 体育部,南京 210046;2.石家庄中山路体校,石家庄 050041)

龙舟运动是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文化遗产,它依托农业社会大背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使得自身得到不断地发展,并保留至今。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西方体育的强烈冲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阶段,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龙舟运动如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如何在 “东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中获得话语权,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整体竞争力,应该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传统文化发展的文化形态学分析

文化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非自然事物。因此,文化有一个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自然演进的过程。文化形态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总体以及不同区域文化的不同形态并将它们相互比较的学问。它实际上是把文化 (或文明)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律性的且同时具有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并试图通过比较各个文化的兴衰过程,揭示其不同的特点,以分析、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1]。

第一次明确提出历史的或文化的 “形态学”或 “比较形态学”的是斯宾格勒。他在 《西方的没落》中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没落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世界历史中的形态比较方法。之后,马克思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他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2]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文化形态理论。第一大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是农业文化;第二大社会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社会,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是工业文化;第三大社会就是以 “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是后工业文化[3]。这三种时代的社会文化形态是依次递进的,任何一个民族都只能处在其中之一,循序渐进而不能跨越阶段发展。

人的本性是一致的,因此东西方文化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人性是历史的,因此人类的文化也是历史的。人类文化的历史性就是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人类的各个部分——主要是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方面的不同,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以后,必然发展得有快有慢,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不管人们各自所处的文化形态有多么不同,但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他们必然遵循着相同的道路,这一相同的道路就是由农业文化到工业文化,再到后工业文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是处在农业社会,就是处在工业社会,亦或是处在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4]。

2 文化形态学视角下传统龙舟运动的现代化

现代体育是建立在西方体育文化基础上的。它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风行,一是现代体育以工业体育文化为基础,依托工业体育文化的强势向弱势文化地区渗透,此外,它还有完整现代的体育管理体制;二是现代体育的产生不同于传统体育文化,它并没有在封闭的状态下独立发展,而是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吸收世界体育文化的精华,建立了公平竞争的氛围以满足人人参与的需要;三是随着身心健康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中心,围绕体育锻炼形成的体育产业不仅促进了工业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在工业社会经济发达的情况下,以西方近代科学的身体观、生命观为理论依据,以竞技运动为主体,以参与者平等竞争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体育文化,在当代社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5]。

龙舟运动目前的发展现状有其历史原因,也受当前客观因素制约。借鉴现代体育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引入现代体育的文化和制度是帮助龙舟运动实现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此,本文在文化形态学视角下,对龙舟运动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文化层面进行阐述。

2.1 在物质文化层面上,发掘龙舟运动文化资源,科学开发龙舟运动

物质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龙舟运动的物质载体主要是龙舟,龙舟的构造基本相同,包括船体、龙头、龙尾、各种装饰物和锣鼓。龙舟的造型千姿百态,由各地风俗而定,尤其龙头更是各具特色,大多用整木雕成,反映本地本族的特点。例如广州西江水系的鸡公龙头和东江水系的大头狗龙头,很能凸显其地方特色。龙头可根据颜色分为 “红龙”“黑龙”等。龙舟的大小按人数多少分为小龙舟、中龙舟和大龙舟 ,甚至还有200人的特大龙舟。目前龙舟可以分为 “专职龙舟”和 “业余龙舟”。专职龙舟一般只作竞渡比赛用,有专用龙舟、简便龙舟、游龙、造型龙舟等类型。业余龙舟则是日常生产作业用船,当有竞渡比赛任务时,临时改装成比赛用船,比赛结束以后恢复其本来用途。

龙舟的外形式样、龙舟用品如锣鼓的制定以及锣鼓在龙舟行进中敲击的节奏和龙舟竞渡时的竞赛口号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对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当积极挖掘并保护和整理民间老艺人在龙舟制造技术上的传统工艺,在此基础上创新立意,精心制作,使龙舟制造工艺更为精湛。

2.2 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竞赛组织管理水平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龙舟竞渡的史料记载,但对龙舟竞渡的方法和规则没有文字史料描述。随着统治阶层对龙舟竞渡的介入,在隋唐时期龙舟竞渡已发展成为正式的运动竞赛:第一是竞赛时间,固定为 “月维仲夏,节次端午”;其次是大都以宗姓或村寨组成船队;第三是比赛有了完整的规则和方法,例如比赛开始有了统一的出发线,击鼓发令,先到终点者为优胜。到了明代,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的比赛规则更加完善,当时出版的 《武陵竞渡》就对龙舟竞渡所用的船式、人数等作了详细的记述。

1984年,原国家体委把龙舟竞赛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同年9月16日广东佛山市举行了首届全国 “屈原杯”龙舟赛。次年6月在湖北宜昌市成立了中国龙舟协会。1988年正式颁行了 《龙舟竞赛规则》。此后,龙舟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在国内和国际得到了普及与发展,其国际竞赛规则也逐步完善起来,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对龙舟运动建立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的竞赛制度和政策,既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其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则。制定完整的约束机制和运行体系,既是体育文化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准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在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中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制度化是龙舟运动全球化普及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龙舟运动在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竞赛组织和竞赛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完美展现龙舟运动的魅力特征。

2.3 在行为文化层面上,普及教育,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龙舟运动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龙舟运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两方面。南朝·梁宗慎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这是龙舟运动的起源传说。以 “端午节”为龙舟运动的背景和情境,构成了龙舟运动的 “能指”,但只有被理解被感知被演绎的民俗文化概念和含义才是民俗符号的 “所指 ”。古代先民对龙神灵的膜拜,后世对屈原的尊崇怀念,以及今日对龙舟竞渡所传递精神的演绎,构成了龙舟运动文化符号的 “所指”。但是,龙舟运动还保留了巫术文化的特点,这与其起源是分不开的。对此,应加强普及教育,积极移风易俗,摒除龙舟运动文化中不合理、不科学甚至迷信的风俗因素,使龙舟运动健康、科学、文明地发展。

2.4 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保持民族文化特性,促使龙舟运动价值功能转型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龙舟运动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优秀因子,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人文理念和精神,以及 “忠”、“孝”等传统伦理观念,这对建设当代社会的和谐文化依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龙舟运动的训练和比赛活动当中,应充分挖掘龙舟运动的传统文化内涵,促进人的积极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龙舟文化所折射出的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出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志品质,展现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不畏艰险困难的毅力及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应充分体现在龙舟运动的无形资产开发和推广当中。

3 结语

龙舟运动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为世界人民接受和喜爱,在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风格、保留民族传统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逐渐在国际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轨道上加快了发展脚步。目前国内的龙舟竞赛发展后劲不足,主要是因为群众的龙舟意识不强烈、当地财政困难、赛事组织困难等。为了让龙舟运动在国内外持续健康地发展,应在继续保持其民族特色的同时不断推进其现代竞技化进程,把龙舟运动推向全世界。

[1]张广智.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9-21.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顾乃忠.文化与文化形态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之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1):34-37.

[4]顾乃忠.西方文化的形态学考察及其启示——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之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27-37.

[5]李明.论文化获得与体育的文化特征[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4):17-19.

猜你喜欢

龙舟竞渡龙舟运动
屈原 端午 龙舟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龙舟
《金娃——龙舟》
湖南汨罗江龙舟竞渡的发展研究
不正经运动范
对潮汕传统龙舟竞渡运动发展的审思
沅陵传统龙舟竞渡的发展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