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取向视角下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2012-04-12许文鑫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阶段价值思想

许文鑫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州 350007)

学校体育思想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或历史时代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认识或看法[1],其核心体现了学校体育的性质、方向、目标,并指导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则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或历史时代秉持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倾向,其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对学校体育不同价值层的判断、选择与追求。对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进行梳理和认识,有助于我们辩证地、客观地评判和总结百年历程中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的得失和经验教训,并根据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对当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地判断与正确地选择,这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通过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及互联网查阅、收集有关学校体育思想的著作、论文以及各种政策法规,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史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获取本研究的信息资料和他们的个人观点。

历史考据法。针对在学校体育不同历史阶段划分过程中常常遇到意见分歧很大的情况,采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对众多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筛选,去粗取精,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2]。

比较分析法。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揭示各个历史时期不同价值取向下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价值取向视角下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阶段特征

2.1.1 以 “军国民体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兴起阶段 (1840—1918年)

清朝末年,政府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一些有识之士从日本引进军国民体育思想,并把它作为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广泛推广。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 《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军国民体育思想在全国各级学校中全面实施,这在客观上结束了我国两千年来学校教育中不尚武和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从此确定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地位。

以军国民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学校体育以德日式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等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以及尚武精神的培养,达到强国强民、保家卫国的目的。从价值取向看,该阶段学校体育突出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社会本位取向和功能价值;在属性价值层,其主要通过机械、呆板、僵化的军事化训练来强体健身;在文化意蕴层上,其主要传播一种尚武精神。

2.1.2 以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盛行阶段 (1919—1927年)

受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此阶段学校体育主导思想发生了转变,认为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不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1923年,北洋政府把体操科正式改为体育科,标志着军国民体育思想正式被从欧美传入中国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所代替,迎合了当时教育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形式主义教育的要求。

以自然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学校体育的核心是强调学校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反对形式化的兵式体操,提倡自然体育活动,以 “放羊式”教学为主,从而确立了学校体育教育化、生活化、自然化、娱乐化和竞技化的指导思想。从价值取向看,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突出个人本位取向的文化教育价值,但完全忽略了学校体育对人体生理积极作用的自然属性价值,也弱化了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

2.1.3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 “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共存的学校体育多元价值取向阶段 (1927—1948年)

1927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掌握着我们国家的政权,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非常依赖美帝国主义,在学校体育上也深受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尤其这个阶段留美回国的学生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中国的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使自然体育思想在这个时期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九·一八”事变后,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在一片体育救国的呼声中迅速兴起,这也符合当时国民想通过改良体育来达到救国救民、复兴民族的意愿。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民族主义体育思想逐渐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

强调军事体育、全民体育和民族体育的民族体育思想和以自然化、生活化、个性化为核心的自然体育思想成为共同影响本阶段学校体育的主流思想,也体现了 “土洋”学校体育思想之争,促进了学校体育理论的探讨与争鸣。在价值取向上,首先,该阶段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现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取向之争;其次,民族体育思想强调体育强身健体的自然属性价值,但更凸显其社会功能价值;第三,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则突出其 “以人为本”的文化意蕴价值。

2.2 价值取向视角下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阶段特征

2.2.1 以 “劳卫制”为标志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初创阶段 (1949—1966年)

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我国全盘否定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开始全面学习前苏联学校体育理论,引进其学校体育思想,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其产生和形成不仅对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学校体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

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在理论上仿照前苏联以 “劳动卫国”为目的,重视运动技能教学,强调增强体质的重要任务,教材内容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主。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学校体育的阶级性、工具性,认为学校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在价值取向上,以 “劳卫制”为标志的学校体育突出其社会本位取向的功能价值;在自然属性层,其通过枯燥的运动技术学习来增强学生体质,完全忽视了对个体生命关怀的人文价值。

2.2.2 劳动、军事代替体育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扭曲阶段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受到极 “左”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思想被极度扭曲,学校体育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学校体育与整个教育事业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学校体育的大倒退。1966—1972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停止了全部的教学工作,到1972年下半年开始恢复教学,而体育课一直到1976年才恢复。

该阶段扭曲的思想认为 “体育无用”,主张军事、劳动代替体育,把体育课改为 “军体课”和 “劳动课”,取消了原有的体育课。在这一阶段,学校体育更多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学校体育思想的价值核心,凸显其社会本位的功能价值,而忽视了其自然属性价值和文化意蕴价值。

2.2.3 以 “体质教育”为核心的单生物观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全面恢复阶段 (1977—1982年)

十年动乱,学校体育思想的扭曲和倒退现象造成了学校体育工作混乱,学生体质下降,如何提高学生体质成为当时国家与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1979年5月在扬州市召开的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迈出了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的前进步伐。1983年5月,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提出 “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两次重要会议确立了体质教育的思想,但后期也出现了传授运动技术为主与增强体质为主的论争,反映了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对我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时期,以生物学科为起点的体质教育思想强调对身体的生物学改造,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两课、两操、两活动为学校体育主要组织形式,但由于实践中过分强调形式上的身体锻炼,不少体育课成了锻炼课,学校体育教学过程被简化,其实际上是 “运动手段论”在特定时期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4]。在价值取向上,该阶段学校体育主要凸显其增强体质的自然属性价值。

2.2.4 单生物观向三维体育观转变的学校体育多元价值取向的繁荣发展阶段 (1983—1999年)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 “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各级各类教育要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由此,我国学校体育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国外的学校体育思想被大量引进,我国先后经历了 “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思想”以及 “主动体育思想”等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学校体育思想呈现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这些学校体育思想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大大地推动了当时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李鹏、何东昌分别在全国第二、三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则深刻地揭示了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它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形成[5]。

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思想以 “育人”为最高目标,呈现出社会需要与主体需要相结合、育体与育心相结合、增强学生体质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相结合的特色[6]。从价值取向看,该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日渐成熟,既强调学校体育增强体质的价值属性,也显示出不忘跟上时代发展的社会功能价值,更加凸显以个人本位为主的文化意蕴价值。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体现了学校体育思想的多样性,但由于缺乏整合,该时期每一种学校体育思想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还没形成一种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学校体育思想。

2.2.5 以 “人文体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多样化价值取向构建阶段 (2000年至今)

2002年8月颁布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2004年7月教育部下达的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讨论稿)》进一步确定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它既是对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压抑人的个性,把人培养成工具的学校体育思想异化的一种消解,也是对以往把 “以人为本”误读为 “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放任自流的学校体育思想的纠正。当这种学校体育思想改变了以往传统思想的种种弊端,克服了学校体育见 “物”不见“人”现象,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体现出对学生个体个性、情感、价值观等认同与尊重时,就标志着学校体育思想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以“人文体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思想的确立加快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步伐[7]。

以 “人文体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思想结合了体质与心理和谐发展的理论和思想,把 “社会、生理、心理”三维健康观作为支点,强调通过学校体育课使学生身、心、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全面健康发展,并掌握知识与技能。它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促进个性发展和谐统一起来,在体质教育论与运动技术教育论思想基础上引进了运动目的论的教育思想,并使之融合[3],从重点突出学校体育的生物改造功能转向既重视学校体育的生物功能,又强调学校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和文化传递功能。在价值取向上,该阶段的学校体育是以凸显人文关怀的文化意蕴价值为核心,同时也强调其强身健体的属性价值和社会化的功能价值。

2.3 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变迁规律性经验与启示

2.3.1 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呈现 “钟摆现象”

在教育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重学术的正规教育,还是轻学术的非正规教育的 “钟摆现象”[8]。中国近代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中,中国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也存在这种现象,社会本位取向和个人本位取向是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发展中钟摆摆动的两极。清末的军国民体育思想是社会本位取向,强调的是统治阶级的需要,主要通过军事化训练来达到强身健体、保卫祖国的目的;五四时期,自然体育思想是个人本位取向,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抗日战争时期提倡的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又是社会本位取向,完全从国家的需要出发,把学校体育作为 “复兴民族的工具”;建国初期,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是社会本位取向,注重社会的需要,提出学校体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为生产劳动和国防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进,学校体育尤其重视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而后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思想的个人本位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9]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过程不是对旧思想的彻底否定,而是在继承中的否定,在否定中的继承,像 “钟摆”一样,不断 “摆动”地向前发展,螺旋式上升,不断推动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9]。当然,必须承认学校体育思想价值取向的 “摆动”,有时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价值,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价值,这可能给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种种障碍。在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上,应该注意把社会本位取向与个人本位取向协调统一起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这样,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才不会偏离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3.2 学校体育思想变迁归根结底为现实的社会变革所决定

纵观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的历史可以认识到,学校体育思想是社会变革或转型的结果,也是一定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反映着该时代的社会思潮,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翻开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的历史篇章,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清朝末年,政府为了 “抵御外辱、强国强种”而选择军国民体育思想;之后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年代,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应运而生,成为国人复兴民族的手段……最近是在21世纪初,“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思想的产生也同样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学校体育思想变迁体现了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期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发现,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变迁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轨迹是相吻合的。学校体育思想的每一次变迁,无不是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必然结果。

2.3.3 以文化意蕴价值为核心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协调发展的学校体育将朝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从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史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而形成了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教育的、文化的多维学校体育观。学校体育思想也因此实现了由最初的 “军事训练、强国强种”向 “促进学生身、心、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转变。纵观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阶段是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繁荣阶段,相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单一化阶段是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问题阶段。文化意蕴价值、功能价值以及自然属性价值构成了学校体育三个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的价值体系。其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需要的文化意蕴价值是核心,也是学校体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自然属性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层,功能价值则是中间层,它承担起连接自然属性价值与文化意蕴价值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多元化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协调发展。因此,以文化意蕴价值为核心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协调发展的学校体育将朝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3 结论

近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经历了以 “军国民体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兴起阶段、以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盛行阶段、“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 “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共存的学校体育多元价值取向阶段。

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经历了以 “劳卫制”为标志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初创阶段,以劳动、军事代替体育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扭曲阶段,以 “体质教育”为核心的单生物观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全面恢复阶段,以单生物观向三维体育观转变的学校体育多元价值取向的繁荣发展阶段,以“人文体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多样化价值取向构建阶段等各个阶段。

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呈现社会本位取向和个人本位取向两极钟摆现象,但未来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会走向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学校体育思想变迁归根结底是现实的社会变革所决定,但也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条件的推波助澜作用。

以文化意蕴价值为核心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协调发展的学校体育将朝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1]刘海元.论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及提出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861.

[2]漆侠.历史研究法[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78.

[3]潘志深.对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1990(2):18-21.

[4]闫金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历程及趋势[J].体育学刊,2003,10(5):138-140.

[5]王哲.对我国学校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22-24.

[6]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汪洋.“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的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61-64.

[8]袁振国.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9]古雅辉.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及其发展[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阶段价值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思想与“剑”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