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研究——以上海凌云社区与华东理工大学的体育资源共享为例

2012-04-12宋宇虹朱晓东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华东理工大学凌云体育场馆

宋宇虹,朱晓东,王 跃,汪 艳

(华东理工大学 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掀起,人们增强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对体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据2008年调查,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几年中,体育人口增加了5.7个百分点。在人们的体育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体育资源相对稀缺的问题制约着许多人不参加或少参加体育活动,这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之一[1]。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全民健身运动也顺利开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资源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作用。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围绕本文研究内容,查阅有关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的相关文献;检索并收集各类刊物上已公开发表的有关社区与学校体育资源方面的论文。

问卷调查法。以上海市凌云社区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上海市凌云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需求调查》和 《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意愿调查》两份问卷,并分别对上海市凌云社区居民和凌云社区内高校体育教师发放。

实地考察法。为充分了解上海市凌云社区体育资源现状,对社区内各体育场馆的设施情况、体育人力资源情况、体育团队情况等进行实地考察,记录相关数据。

数理统计法。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原始数据以Excel格式输入,建立数据库,并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凌云社区体育资源现状

为了细致准确地了解社区体育资源现状,笔者对社区内体育物力资源和体育人力资源等情况做了实地考察,并以上海市凌云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制作了 《上海市凌云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其中106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8.3%。

在影响居民参加健身的因素一题中,笔者列举了几项供居民选择,同时让居民按照所选择影响因素的影响力,由大到小进行排序。结果显示,“缺乏合适场所”和 “没有时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 “缺少组织活动”和 “缺乏体育指导员”。

2.1 体育场馆设施匮乏

凌云社区共有公共运动场一处,塑胶地非标准篮球场三片。社区内28个居委会共建有健身苑25处,健身器材共286件。虽然凌云社区对公共体育场和体育设施进行了扩建和完善,但是与社区内近10万常住人口相比,其作用仍然显得微乎其微。

调查中,当问及 “您对目前社区向居民提供的体育设施满意程度如何”时,将近一半的居民觉得社区体育设施情况一般,对社区体育设施感到满意的占30.2%,另外有20.7%的人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由此可知,现阶段制约凌云社区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合适的场地。社区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的严重不足限制了体育运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2 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薄弱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的建设[2]。目前体育健身指导员有两支队伍:一是志愿、无偿为群众体育健身进行服务的公益体育健身指导员;二是在体育经营场所以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为职业的职业体育健身指导员。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已有约90万人获得等级证书。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无法满足群众体育和社区体育的需求[3]。

通过对凌云社区的调查和访问发现,社区现有体育健身指导员80名,其中一级3名,二级33名,三级44名,仅占凌云社区人口总数的0.08%。另外,62.2%的社区居民反映,在平时进行体育健身时并没有健身指导员指导。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社区内本身的健身指导员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大部分居民对健身指导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二是组织结构不够完善,健身指导员没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2.3 健身活动组织较少

据统计,2010年凌云社区拥有体育团队177个,其中街道层面27个,居民区层面150个,凌云体育团队有健身操、木兰拳、太极拳、健身气功、练功十八法、腰鼓等32项体育健身项目,参加人数近2 000名。虽然凌云社区健身团队项目较为丰富,但是60.4%的居民表示,社区居委会有必要组织更多的健身活动或者讲座,其中28.3%的居民希望社区每年举办5次以上大型健身活动。可见,居民对社区组织健身活动的渴望度比较高,绝大多数居民希望社区每年能够举办活动。

综上来看,凌云社区其本身所固有的体育资源是有一定局限的,而辖区内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综合性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如场馆设施、仪器器材、师资、技术信息等。高校原本拥有的资源、活动、技术、功能、参与人群和服务受众等,经过重新组合与整合后可以有效促进社区体育发展。

调查中,笔者在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方面问询了居民的意见。对于社区内学校体育场馆,90.6%的居民表示满意。对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交流情况的调查显示,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率一般。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调查发现,选择开放高校体育场馆对社区非常有必要的有50人,占总人数的47.2%,居首位;其次是选择有必要的,有44人,占总人数的41.5%;选择无所谓和没必要的仅占9.4%和1.9%。这说明在社区体育资源不足且短期内又不能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大部分居民已经认识到要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体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设施的作用。

3 凌云社区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意愿分析

3.1 体育资源共享意愿分析

3.1.1 体育物力资源

调查显示,当问及 “您是否希望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时,有66.7%的教师表示希望,这说明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得到了大多数高校老师的认可。

据调查,凌云社区管辖内有多所高校及中小学校,它们场地资源丰富,尤其是社区内的华东理工大学,更是拥有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健身房等场馆。华东理工大学的体育场馆一般集中在每天上午、下午的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使用,在清晨、傍晚、双休日、节假日期间相对空闲,而这些时间段恰好是社区居民较为集中的锻炼时间[4]。另外,每年寒、暑假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完全可以集中举办健身活动的辅导班、培训班以及各种小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因此,充分利用这部分未能充分发挥功能的体育场馆、设施,将其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公众服务,提高使用效率,是解决社区体育场地匮乏,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要的有效途径[5]。

3.1.2 体育人力资源

在对华东理工大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30名体育教师里,学历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的占63.4%。被调查者中副教授有10人,讲师有19人,助教1人。由此可见,华东理工大学的体育教师均接受过较好的体育专业教育,并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高校体育的人力资源是社区体育的人才宝库,在做好份内工作的情况下,具备指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健身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城市社区与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共享在理论上可以解决体育健身指导员匮乏的问题,同时也给了高校体育教师和高水平运动员施展才华的机会[6]。

3.2 体育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支持将体育场馆及体育师资与社区共享,但是共享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3.2.1 体育物力资源

笔者对高校体育场馆对社区开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条件是否足以开放”和 “场馆开放后相关管理的政策法规是否完善”,其次是 “是否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和 “对正常体育课教学的影响”[7]。

对于华东理工大学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华东理工大学在凌云社区内具有场地充裕的优势,但是对华东理工大学本身的需求来讲,场地资源并不是非常理想。当前的场地情况基本可以应对体育教学和训练,但无法完全满足师生课余活动需求。

场馆开放后给在校学生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校方不愿意开放的重要原因之一。场馆开放后容易引发健身者之间的冲突及其他安全事故[8],这要求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利于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和问题解决。

3.2.2 体育人力资源

对于高校体育师资,是否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是影响体育师资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紧随其后的是服务回报的多少,即在教师自身时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是否具有服务回报以及回报多少直接影响着教师参加社区活动的意愿。另外,是否有社会体育组织邀请、是否有社区活动参与热情、是否具备激励机制、教师为社区服务意识强弱、对教师业绩是否有帮助也依次影响着高校体育师资的开放。可见,高校体育师资可以对社会开放,但是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去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活动[9]。

3.3 凌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

在社区居民与高校双方对体育资源共享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凌云社区采取了与高校实施体育资源共享的模式,以社区内有条件的高校为基础成立了凌云华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0-11]。按照市、区体育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俱乐部隶属于社区办事处,属于非营利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华东理工大学按照社区的要求提供全民健身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包括场地安排,工作人员、裁判、体育指导人员的配备,赛事、展评、展示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和赛制规则制定等。同时,为凌云华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及凌云社会体育指导员站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华东理工大学部分室外场地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部分室内体育场馆向社区居民优惠开放。华东理工大学还以技术支持、教师和学生志愿服务等形式为社区提供体育健身方面的指导服务,以市民体质监测服务、专题讲座及报告会等形式向社区提供科学健身咨询辅导服务等。

凌云社区主要负责对俱乐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立项,从内容、方式、范围、对象和规模规格等方面提出要求和设想。同时,社区每年度向华东理工大学提供较为充分的资金补偿,每年分两次支付总计不低于20万元,用于俱乐部运作,组织凌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财务和经费委托华东理工大学财务处统一管理。

4 结论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体育资源比较匮乏,体育基础建设仍然很落后,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健身需要;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各项目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居民参加体育锻炼[12]。高校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体育积累了人才、场地设施、科研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补、共赢成为大势所趋。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在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困难:

(1)高校与社区职能目标不同且难以统一。高校地理位置虽然在社区 (街道)内,但是各自归属的部门不同。在管理上,高校多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而社会体育管理隶属于体育行政部门。不同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着体制、制度上的诸多障碍。二者微观上各自追求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也不相同,若要统一起来,需要跨部门合作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2)安全责任划分不够清晰。安全问题是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顾虑之一,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后,安全隐患不容忽视。这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财产安全,包括体育设施、教学设备、师生财产和校园环境等公共设施。二是人身安全。体育运动本来就容易产生肢体碰撞,若学生与居民、居民与居民在锻炼中出现争执,势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13]。

(3)有限的资源与巨大的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城市社区人口众多,人们的健身需求是巨大的,即便是开放社区内学校的体育资源,也只能部分解决居民健身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社区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只能应一时之急,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

5 建议

(1)建立管理制度。有关方面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社区与高校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确保开放工作持续发展。

(2)完善安全机制。为避免场馆开放后产生安全责任纠纷,可以施行保险制度。由社区或学校为利用共享设施开展活动的人员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办理商业保险。对开展活动时段发生的因设施和管理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学校可以向社区居民和锻炼人员发放校园临时出入证,居民凭证进校,按时离校,以保证学校财产和师生的安全。

(3)调动师资力量。高校体育教师是推进高校和社区体育共建的重要力量,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为社区体育发展服务。

[1]张龙,粟卫梅.当前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上的差异与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31-33.

[2]江杭生,姚磊.安徽省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组织公共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19-22.

[3]夏群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现状及联动发展的途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4]马春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及建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6(5):89-90.

[5]刘兆林,杜亚雯,刘飞.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3):288-290.

[6]金萍,邬芳艳.构建天津高校与社区体育联网工程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3(4):51-55.

[7]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朱建清,丛湖平.华东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资源结构及其优化配置方式的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104-111.

[9]娄晶.论高校体育资源有偿服务的功能及特征[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3):82-84.

[10]赵妤.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深度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9(8):29-32.

[11]李永华,张文静,张迅.试论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04-107.

[12]彭长锦.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7):12-15.

[13]盛泉林,高军,王元华.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关系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1):108-111.

猜你喜欢

华东理工大学凌云体育场馆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设计作品选登
单浩作品选登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The Dra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illers”
Q萌霸气凌云秀
唯有凌云多壮“质”
疯狂的凌云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