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

2012-04-12段培永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应用型人才

段培永

(山东建筑大学教务处,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注重研究,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早在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改革考试方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指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面向实际和生产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转换的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方式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反映人才培养规格的培养方案大多是以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础的知识传授体系,过度注重基于理论知识的解题运算能力的训练;(2)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主要围绕课堂、教师、书本“三中心”进行;(3)教学内容庞杂、陈旧,授课学时偏多,学生“食而不化”;(4)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照本宣科充斥课堂;(5)师生关系基本上处于课堂见面、单向知识传输状态,缺乏学问探讨与情感交流;(6)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错误地理解为“教师主教、学生主学”,导致教与学严重分离;(7)课程考核形式主要是考试(考查),用以评判学生是否全盘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研究性教学(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模式是近年来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1-3],可有效克服上述弊端,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4,5]。目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的背景和成功的案例几乎都是国内外研究性大学,主要用来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非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对这一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构建适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学型或应用型高校也尝试将研究性教学模式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初步成果[6,7]。然而,面向非研究型大学的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研究性教学概述

在过去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中,在知识传承上,注重继承、忽视创新;在传授方式上,重视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性教学将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融入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教学+研究+实践”的相互交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探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或专题,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和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创新素养。研究性教学主要包括“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教师而言是研究性教,对学生而言叫研究性学。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灌输式教”与“接受式学”。

研究性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探究的内容,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路线进行教学(如方案论证、难点研讨、专题调研、系统设计与仿真,技术开发与实验等),从而实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习方法和创新思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研究性教的主要特征有:(1)教学理念。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知识传授者和接受者角色转换,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创新能力;(2)教学方法。教师将探究融入教学过程,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效仿专家学者的研究方法,发现、探索并解决专业理论和技术问题、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研究的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研的方法在科学问题探究和解决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和强化素质的目的。研究性学的主要特征有:(1)问题解决。问题的提出是学习的起点,问题的解决是学习的动力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2)过程驱动。过程导向学习,学生通过自身参与,主动探究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3)分工协作。学生之间任务分工与协作,通过相互启发与讨论取得相应的知识成果,充分挖掘学生各自的学习和创新潜能;(4)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协商、启发、补充与扩展,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应用型创新人才层次定位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创新:(1)原始创新。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2)集成创新。指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现有技术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学习、分析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在为我所用的同时,实现某些关键技术上的新突破的创新过程。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一大批应用型创新人才来实现。根据创新的不同类型,把创新型人才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集成创新型人才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原始创新型人才归到学术型,集成创新型人才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归到应用型[8]。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指集成创新型人才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和一定的前沿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心理和审美素质,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探究能力、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而原始创新人才则需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前沿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质疑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关注力、很强的动手力、坚韧的拓展力,超群的领导力、高效的沟通力、很强的协调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原始创新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3 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

3.1 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

(1)整合教学内容。① 分清层次,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依据教学大纲的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层次:通过复习旧知识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简要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教师需要重点讲解后学生才能掌握的知识。② 精简内容,突出教学的指导性。适当删减烦琐的理论推导、证明、演绎等方面的内容,注重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启发学生开展讨论和总结。③ 补充学习资料,增加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查找和研读最新教材和文献,了解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学会发现问题、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课堂问题研讨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和能力的根本。根据教学内容,解决的问题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基础知识性问题,即为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而提出的问题;② 综合分析性问题,即为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基本知识和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提出的综合分析性问题;③学科专业前沿性问题,如学科前沿研究中新提出的问题、教师教学和科研中正在思考或试图解决的问题。研讨的问题可以是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验证相关定理、原理或结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直接从相关文献查阅或科研中遇到的难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争议且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课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真实案例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来源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产或工作实际,常以文档、模型或图纸的形式展示出来[9],学生在自行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从实际的场景出发,在研讨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综合运用的技巧和经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方案设计、表达、沟通与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有效地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其实际应用的差距。有效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互动和学术探讨的有效载体,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

3.2 研究性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0],而研究性实践教学内容更宽泛,通常分为三个层次:

(1)基础实践。通过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等,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工程背景,掌握实践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专业兴趣。

(2)专业实践。通过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规范、系统的实验与实训,体验科学发现与创新的历程,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治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

(3)综合实践。通过综合课程设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的实践内容努力体现出技术先进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践过程应突出实践的“探究性”,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动手实验到形成新的结论或成果,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可有效激发研究与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潜质。

3.3 课外学研模式

(1)研究性课程作业。课程作业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注重课后作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是习题、方案设计、案例分析、课外调研、作品创作等。应尽量减少从课本中能够找到标准答案的习题,尽量设计综合性、“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作业,也可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题目,独自完成资料收集、分析总结、问题自主解决的全过程,或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完成,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2)课程论文。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查阅文献、研读教材与参考文献,理解课程基本原理,了解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课程基本原理的产生、发展与应用情况。在完成课程论文过程中达到自主研究学习和科研训练的目的,实现“教学+科研+学习”的有机结合。

(3)课外创新实践。应适当缩减课内总学时(学分),为本科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必要的空间;系统设计第二课堂创新教育体系,将课外创新实践作为必修的内容纳入培养方案,主要环节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专利申请、学术论文撰写、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开展创新实验等,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将科研项目、经费、设备、场所和成果为本科教学服务的良好氛围。

3.4 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

学生的课程考核应坚持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目标管理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综合评价学习过程的知识获取、探索研究、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又要评价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具体来讲,课程考核应实现“五个转变”:考核目标由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向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转变;考核方法由终结性评价(如考试)向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转变;考核主体由单一的教师主体向教师、学生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转变;评价标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变;考核制度由单一化、封闭式向多元化、开放式转变。总之,应从注重考核获取知识量多少的评价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转变。

3.5 研究性教学平台构建

通过构建精品课程、视频课程、公共选修课等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研究性教学平台,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将课内外、校内外教学融为一体,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把课程教学大纲、辅助教案、学习方法指导、电子教案、课程录像、实际案例、专业或课程背景资料、研究动态、相关网站链接等分类存放在网页上,方便学生查询与研学。开辟网上答疑专栏,便于师生双向交流。也可充分利用社会网络教育资源,为推进研究性教学服务。

3.6 研究性教学保障机制

(1)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研究性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制定研究性教学工作规范,注重聘任和培养教学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研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造就一批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重视加强教师的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方法培训,提升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力,增强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来学校开设前沿讲座与研究性教学课程。

(2)构建有利于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教师教学的绩效评价应实现“三个转变”:评价的目的由提高教学效能向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转变;评价指标由通用性向多样化转变;评价方法由偏重量的评价向质与量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转变。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时注重考查教学,实行“优劳优酬”;在教学工作评价、岗位考核等方面向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支持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鼓励教师自觉地开展研究性教学。

(3)保障研究性教学条件。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在实验实训条件改善、校园网建设、图书资料购置、研究性教学课程和教材、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应加大经费投入。高校应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科研基地、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对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和便利。

4 结语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整合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管理制度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研究性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完善与推行。

[1]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行龙.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 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44-45.

[3]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4]许晓东,冯向东.理工科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9-13.

[5]何云蜂.大学“研究性大学”的发展路向及其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83.

[6]张兄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6):38-39.

[7]孙章伟.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5):77-80.

[8]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6):63-65.

[9]景璟,孙晓红,王宏飞.展示设计教学改革思路的探索[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6):626 -630.

[10]李明弟,鹿晓阳,孟令君,等.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5):512 -515.

猜你喜欢

研究性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