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博瓦《中音萨克斯管协奏曲》的时代特征

2012-04-12李依黎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萨克斯管协奏曲调性

李依黎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杜博瓦《中音萨克斯管协奏曲》的时代特征

李依黎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对皮埃尔·马克斯·杜博瓦《中音萨克斯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该作品在萨克斯管演奏领域的独特地位,并力求通过这些研究对演奏以及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杜博瓦;协奏曲;新古典主义音乐;萨克斯管演奏

萨克斯管有着变化多端的音乐特质,在半个世纪的活跃发展中,为萨克斯管创作的作品数量繁多、风格多样.其中古典风格的作品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以院派为代表,是国内外音乐学院教学研究的主线,也是萨克斯管演奏的最高层次和最终目的[1]。这种高层次的教学研究,要求演奏者在每一首作品的演奏中,不仅要全面把握作品的风格、内容,还要对其历史背景、曲式结构、技术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这样才能高标准、高水平地演奏好每首作品[2]。笔者根据皮埃尔·马克斯·杜博瓦的《中音萨克斯管协奏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从创作特点及音乐风格逐步分析,寻找其创作特征及其对传统协奏曲创作上的突破点,从而对教学和演奏该乐曲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3]。

一、作曲家皮埃尔·马克斯·杜博瓦

皮埃尔·马克斯·杜博瓦(以下简称杜博瓦),法国古典音乐风格作曲家,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小村落Graulnet。他小时候在地区音乐学院就读时就已获得了和声编配的比赛奖,后来在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师从法国六人组重要成员达律斯·米约。杜博瓦继承了老师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主张,并将其带入20世纪中期,他认为音乐对他来说是有趣的和自然的,在创作上他是个善于运用和声织体,幽默、有趣地造就听觉效果的作曲家。

杜博瓦曾获1955年的罗马大奖及1964年的巴黎音乐大奖。他是个多产的作曲家,大部分作品都是为木管而作,特别是为萨克斯管作曲,其中乐谱很多是独奏与室内乐作品,如《F大调萨克斯管四重奏》(Quartet for Saxophone in F)以及为中音萨克斯管创作的《性格小品组曲》(Pieces caracteristiques en forme de suite)等。其作品保留着传统调性与旋律,运用有趣的和声与织体造就明亮的听觉效果。在传统音乐领域里,他虽然不是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作曲家,但是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至少为萨克斯管谱写了20首以上的乐曲和9部练习曲。还有资料显示,“他已经为各种配置的萨克斯管——从独奏萨克斯管到11个乐手的合奏(重奏)创作了50多部作品”。从作品数量的分配上不难看出,他非常喜爱为萨克斯管谱写作品。可以说,演奏萨克斯管的人无不涉猎他的作品,因此,在古典萨克斯管演奏领域中,他是一位值得探究的伟大作曲家。

二、作品产生过程

本文研究的协奏曲,是杜博瓦应让-玛丽·隆戴(Jean-Marie Londeix)的要求创作的,由于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料甚少,笔者几经周折询问到了首演该作品的让-玛丽·隆戴。隆戴先生在解释作品创作过程的电邮中写道“1958—1959年的冬季,我希望我的萨克斯管曲目有古典协奏曲,就像普罗科菲耶夫op.1那样,以至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的朋友杜博瓦,接下来的春天,他送来了这首协奏曲,我立即喜欢上了。但是我觉得速度有点普通,结束的有点短,之后的夏季我作了些改编,“我的”Cadence(结束)是由旋律构成的一连串音符的前奏曲,后面的主题是快板,速度较原作增加了。在1959年的8月中旬最终完成。两个月后的10月9日,我在波尔多,与管弦乐团的杰出的指挥伊冯(Yvon LEENART)合作,公演了这首协奏曲,此后,1959—1963年,我相继公演这首协奏曲十多遍,并且在巴黎、卢森堡、尼斯的无线电广播台登记播放……”

原来,我们现在演奏的这首作品谱子上开头的慢板华彩乐章是隆戴创作的solo,因此钢琴或乐队伴奏只有简单的几个音,③号之后才正式进入乐队伴奏部分,也就是杜博瓦创作部分,并加快了演奏的速度。这就不难理解作品打破常规在开头采用大段的华彩,因为这样便可以突显出萨克斯管独有的特质和演奏者超凡的技艺。

三、作品的新古典主义时代特征

通常较大型的协奏曲多用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的快板。而古典乐派及浪漫乐派的部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多采用双重呈示部,先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个呈示部,之后独奏乐器加入演奏,随后由独奏乐器为主演奏另一个内容不完全一样的第二个呈示部。第一乐章的后部要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4]。从整体上看,杜博瓦的这首萨克斯协奏曲还是比较符合协奏曲特点的,但其中创作的手法,运用的和声织体以及创作的调性、结构则明显带有现代古典创作的痕迹,因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

为了清晰地把握整首作品的创作特征,对《协奏曲》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做如下阐释。

1.突破传统的创作理念

《协奏曲》第一乐章是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结束部以及coda组成的奏鸣曲式。开始出现了一段缓慢悠长的华彩作为引子,反复地模进发展,其中1~12小节属于萨克斯管的单音陈述,13~24小节为萨克斯管与钢琴和弦的伴奏。13小节之后,钢琴伴奏出现,速度逐步加快,乐谱中recitation,意为叙述性的演奏。24小节的延长音F,进入了一个自由华彩的部分,也是引子的高潮部分,取消了小节线,弱化了节奏。前文提到乐曲的这个引子部分为演奏家隆戴先生的二度创作,这也表明了他对现代古典萨克斯管作品风格的态度。尽管这里的创作并非作曲家本意,但杜博瓦对这部分改编的默许,表示出他们在音乐理念上的相互认同,即突破传统的古典主义创作风格。而这段缓慢的引子与冗长的华彩无疑给整首作品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颇有渐入佳境的感觉,也算是整首作品的巧妙之处。很明显这种新型的创作风格为古典主义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原本固定守旧的结构焕发了生气。

25小节开始,进入乐章的呈示部,速度与表现手法与传统的古典主义对比都大有不同,这部分节奏紧凑,速度加快,时而紧张时而诙谐,旋律经久又耐人寻味。鲜明活泼的主部主题之后,进入副部主题。85~90小节,萨克斯管与钢琴交错连接的演奏,为结束部作了铺垫,体现出乐章轻巧明快的风格。122小节展开部开始,这部分展开并不充分,更像是个过渡段,经历了多次不规范的调性变化,钢伴与独奏的频繁交替,形成了连接上的不稳定,属于插部性的主题,为呈示部主部的展开。这样的结构安排使乐曲的连接更加自然,突出了协奏曲的内涵。再现部中,142~159小节的主部主题再现除了省略了前4小节外,其他与呈示部完全一致,而副部的再现中160~172小节转至原来的下属大调,与呈示部相比省略了连接,经过27小节的尾声,调性转到#f小调上,开放终止。结尾部分极强极弱的变化增强了乐章的紧凑感,也体现了杜博瓦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创新性。

2.创新的表现手法与调性结构

《协奏曲》第二乐章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变奏曲式。法国17世纪早期流行的萨拉班德舞曲是一种慢三拍子形式的舞曲,强音通常在第二拍子上,因此第二拍子上的音时值较长且突出[5]。而《协奏曲》第二乐章安排了四次极具趣味性的变奏,同时伴奏织体的音高由低到中再到高最后回到低。由协奏的钢琴引出这段怀旧式的慢板旋律。全篇乐章的音强都在mf以下,并没有特意安排强弱音的对比,尤其是第三部分竟然弱到极致,大篇幅的旋律连绵不断,起伏较小,反复的忧郁情绪透露着对往昔的怀念,如流水般潺潺的情愫一泄到底,耐人回味。

第一部分,织体简单,主题形象清晰,旋律发展顺畅。第二部分,较前面的部分,旋律略微做了变形,但变奏不大。主要旋律升高了八度,但调性始终在a小调上。第三部分的变奏,调性多转,利用复调模仿编织的手法,把乐曲的情绪逐渐推向高潮。第四部分,旋律变奏较大,采用密集走句式的和弦连接,使音乐的紧张感达到最高,一波接一波的模进,连接自然。同时钢琴伴奏作为主奏,使变奏继续向前推进,调性转到a的属方向大调E上。第五部分,基本上是第二部分的转调再现,与前面呼应。紧接着通过下行的音阶转回主旋律结束。

整个乐章经历了简单织体复调模仿编织密集走句和弦的结合,再回到简单织体的过程。音乐的创作手法变化多端,极具现代风格。

3.打破传统的曲式格局

《协奏曲》第三乐章是由具有呈示、展开和再现性质的三个部分组成的复三部曲式,其中也带有一定的回旋性特征。因此这一乐章采用的是具有回旋特征的复三部曲式。这种交错式的曲式风格也是新古典主义的又一特征。

第一部分,是个三部曲式,开始清晰地陈述了乐思,主题形象鲜明,调性清晰,之后为前面乐思的发展,调性也接连变化,最后再现陈述,尽管有所变奏,但对前两部分的旋律都有映射和总结。第二部分,也是三部曲式,80小节开始了新材料的陈述,起初旋律完全是在重复前面部分,但是用萨克斯管演奏与前面钢琴大量和弦的叠加演奏,形成明显不同的音响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后半部分为前半部分旋律的扩充,因为122小节出现的萨克斯管旋律,是96小节钢琴伴奏的变形,因此122~139小节,萨克斯管为钢琴承担了伴奏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协奏曲的意义。后面出现的旋律看起来好像是新材料,实则是第二部分开头的展开部,调性运用的更加自由充分,节奏和织体的密集,都显示了相当的紧张度。其中运用了主题材料,也起到了一定的连接作用。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照第一部分略有变化,相对第一部分省略了前面16小节,减缩了后面5小节,而其他的段落则是完全一致的。尾声由256小节处的钢琴伴奏引出主部材料的模进式的连接。

虽然是复三部曲式,但是整个乐章也是具有回旋原则的。纵观全曲,主题出现了四次,而中间出现的可以看做回旋的插部,这样,整章乐曲就可以认为是带有回旋性质的复三部曲式了。这种曲式是现代音乐风格的体现,灵活的调性转换,活泼生动的和声织体,变化多端的旋律发展,凸显了乐思的跳跃性和立体感。

综上可见,该作品多变的调性、流线型的旋律和半音化的和声织体,总会留给听众愉悦的听觉感受。这种活泼、优雅又略带通俗性的风格,开启了古典萨克斯管作品新的时代,研究这首作品对于现代古典主义风格的理解与诠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可以说,杜博瓦的这首《协奏曲》,在萨克斯管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中是无可替代的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创作中既有对传统古典主义特征的继承,更有对传统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极富时代特征,因此,这首作品在古典萨克斯管演奏领域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较强的代表性。

[1]约瑟夫·维奥拉.萨克斯管演奏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9.

[2]胡天纵.简论音乐教师在演奏教学中的指导思想[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2):100.

[3]耿耀.谈高师音乐专业的素质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

[4]方智诺,方戈.音乐作品分析基础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6:89.

[5]拉里·蒂尔.萨克斯演奏艺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7.

[6]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13.

【责任编辑 王立欣】

The Time Features of Pierre Max Dubois’s Alto-Saxophone Concerto

LI Yi-li
(Conservatory of Music,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Th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for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feature of the composition in Pierre Max Dubois’s Alto-Saxophone Concerto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work explains its unique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saxophone performance and seeks to give some instructions for performance and education after these researches.

Dubois;concerto;neoclassicism music;saxophone performance

J 605

A

1008-3863(2012)03-0140-03

2012-03-20

李依黎(1982-),女,浙江台州人,沈阳大学助教。

猜你喜欢

萨克斯管协奏曲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萨克斯管在民乐队中的运用
萨克斯管在演奏过程中的音色控制
我国萨克斯管未来的发展思索
探究演奏者对萨克斯管音色的控制与掌握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海浪协奏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