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丽萍,因为健忘所以干净

2012-04-08那子

莫愁·智慧女性 2012年10期
关键词:杨丽萍舞剧孔雀

那子

跳舞是一种解脱的感觉

8月23日,由杨丽萍统筹创作及主演的大型舞剧《孔雀》在全球巡演。此前,外界一度将《孔雀》宣称为是杨丽萍四十多年舞蹈生涯的“收官之作”。杨丽萍说:“谢幕演出这个说法太极端了。我只是觉得我到这个年龄应该退出表演的舞台。跳舞的地方有很多,不一定在舞台上。天地间都可以起舞。”此刻,在云南歌舞剧院的排练室,54岁的杨丽萍穿着紧身上衣、宽松裤子,在一旁认真地指导舞蹈演员们拍照,调整他们在镜头前的细微动作。

夏天排练室温度很高,条件简陋,没有空调,演员个个跳得满头大汗。他们在这样的环境排练了一年多。杨丽萍更是精力旺盛,每天从下午两三点一直到晚上九点多,从头到尾不见休息。

这将是杨丽萍最后一次在舞台上跳舞,按理说全团最有压力的就是她,但没人看出杨丽萍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一样的专注,一样的投入。

距离昆明首演还有一个多月,舞剧的服装未到位。但宣传照要先出,杨丽萍开始即兴发挥她的想象力。让在剧中扮演乌鸦的演员脱得只剩肉色内裤,腾空飞起,大家纷纷往演员周边扔纱布。黑白照片定格,那些纱布就像从他身上脱落的羽毛飘在四周。杨丽萍告诉演员,跳舞的时候是一种解脱的感觉,所有代表物质的羽毛都离你而去。

在杨丽萍的讲述中,这部尚不能透露剧情的舞剧,是一个创造性的、超现实的故事。“《孔雀》全剧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隐喻人生的四个阶段,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人性、生命和爱的故事以及生命与天地自然的相互融通。与之前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不同的是,《孔雀》将以舞剧的形态呈现,其中有完整的故事脉络和寓意内涵,整台舞剧的演出时间预计在一个半个小时。”

对于选择《孔雀》作为自己的舞台表演终点,杨丽萍说:“这很好理解,我小时候就演过傣族传统舞剧《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我的成名作品也与孔雀有关。我对孔雀的认知是最深刻的。《孔雀》酝酿的时间最长,我觉得现在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作品了。”

开屏时像光线一点点放射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洱源的小村庄,白族。她浑身散发着一种大自然的味道。村子里的人都喜欢跳舞,婚丧嫁娶、种收庄稼、祭祀神灵等无不以舞蹈表达,她从小跟着祖辈、父母一起跳,观察大自然,看云朵如何变化、孔雀怎么开屏、蜻蜓怎么点水……天资聪慧的她把这些美都放进自己的舞蹈中,很快就成了全村舞跳得最好的姑娘。

13岁时,杨丽萍在学校做操,被选进西双版纳州歌舞团,自此开始专业的舞蹈生涯。她看完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后很感动,认为自己不应局限在只跳白族的舞蹈,而应是集各民族舞蹈的大成者。她留一头长发的原因,也是看了佤族人的舞蹈后受的启发。佤族人把太阳奉为神灵,也崇拜由太阳照射产生的火,无论男女,头发都披散着,从来不剪,跳舞时用甩动长发的方式来表现火,以此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敬。因此,杨丽萍身上有了佤族人这一标志性的舞蹈动作元素。她看到傣族前辈毛相、“孔雀公主”刀美兰所跳的孔雀舞,如此形容:在开满荷花的湖边,菩提树上飞过的绿色孔雀,开屏的时候,像光线一样一点点放射出来,灿烂无比。

杨丽萍选择了傣族舞蹈作为自己舞蹈的主要表现方式,认定孔雀为一个很好的舞蹈表现形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杨氏”孔雀舞。

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后,与每个训练芭蕾基本功的演员不同,杨丽萍几乎不参加任何排练,她觉得这些动作太模式化,离感情和生命太远。她被孤立在大环境之外,老师同学都不喜欢她。她也从不巴结领导,不会阿谀奉承。不让她演,也没关系。她从不与人比,却一直与自己较劲。她按自己的方式训练,和在西双版纳一样,晚上没人了,点着蜡烛去练功房,常常一跳就是一个通宵。她反复琢磨自己的舞蹈形态,靠着从童年沿袭的记忆和想象,编排了独舞《雀之灵》。

第二届全国舞蹈大赛征集作品,团里没有选送她的节目,她自己骑车给当时的组委会送录像带。最终,《雀之灵》获得当年表演和编导两项大奖。这是一场被舞蹈界称为“胳膊拧过了大腿”的胜利。

三年后,这个节目在春晚演出,成为三十年来春晚最精彩的节目之一。

艺术是生命的往来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对一个演员来说,北京才有最多的演出机会,但就在1999年,杨丽萍离开北京,把户口迁回云南。她去大山深处,一个一个挑选农村里的青年,把民间的乐器搬到舞台上,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演。她把这个大型的演出叫作《云南印象》。

民间的东西太繁杂,杨丽萍用了一个极其贴切的动词——“擦”。 她不想让自己的团员像旅游景点一样,穿着紧身衣和游客一起跳民族舞。她要让他们在舞蹈中表现:蚂蚁如何走路,男女如何相爱,跳神灵、天地和表现最原始的生活方式。 然而,投资方觉得这种表演方式太土,拒绝投入。

执著于舞蹈的杨丽萍,毅然决定靠自己养活舞团。她开始接拍商业广告来给团员发工资,甚至卖掉了房子,倾家荡产。

2003年4月25日,终于等到了首演。然而,非典来袭,四十人以上的场所一律禁止聚会,《云南印象》变成了一场没有观众,只有三台摄像机的录像。原本在酒店定下的庆功宴没法退掉,杨丽萍拿着话筒哽咽,这是她唯一一次当众流露脆弱。

杨丽萍耳边响起那段歌谣: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渐渐平静下来的她咬着牙对自己说:“我们团的演员,需要我去抻头带领,我一定要战胜自我,战胜那个脆弱的自我。”

五个月后,非典过去,团员归队。《云南印象》在2003年8月8日正式演出,获得成功。那时,杨丽萍的舞团是国内唯一依靠一台节目就可以养活自己的舞团。

杨丽萍今年已经54岁,春晚表演时,很多人都吃惊于她的肩、手、腰的动作,都还像二十年前一样的精准,好像没有岁月之感。除了有惊人的天分,杨丽萍在舞蹈训练上的付出,甚至比年轻舞者更多。她在技術上的把握让同行叹服,但她几乎从不谈及这些,也反对在舞蹈中过分强调技巧。春晚时,她要求搭档王迪放下技巧,用心表达。有人说炫技是一个很难放下的诱惑,尤其在那么大的场面上,声音忍不住会高八度,动作也做得夸张一点,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杨丽萍却说:“艺术不是技巧,是生命的往来。”

看天时要把天看出洞来

杨丽萍的个性在业内很鲜明,在春晚跳《雀之恋》的时候,有人说,公孔雀才能开屏,她却像孩子一样回答:“那我喜欢啊,怎么办?”

刚认识杨丽萍的人,会认为这种艺术家的脾性不容易相处。但对她稍有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她并非只专注于自己,她只是全身浸泡在艺术的感受当中,对外界的每个细节都很敏感和关切。这种关切,是一种审美的本能,也有一种单纯的善意。孔雀是完美与骄傲的象征,长期在舞台上表演,杨丽萍对布景、灯光、走位,都有自己强烈的主见和要求。为2012年春晚彩排《雀之恋》时,她会让人替她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站在摄像机后,寻找最有表现力的景别和角度。她是唯一会这么做的演员。她说:“我是急性子,急性子有时候更适合做艺术家,比较激情一点。我不高兴,我也可以骂,我不喜欢你,我也可以表现出来。但是我很健忘,所以,我很干净。这一点很好。”

杨丽萍经历两次婚姻,早年嫁给一位在云南插队的北京知青,后来又与一位台湾商人结合。她说:“现在,我已经过了喜爱孔雀公主与王子传说的年纪。以前我曾经甜过,但是后来我意识到太甜的东西太腻。你看我所有的作品都在讲述不停地占有,不停地忘记。我觉得两个人之间只是一种关系,是人类给规定的一种关系,不是归属,不可能是归属。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永远地生活下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没有人可以想象出来的——我对爱情是有渴望的,但它绝对不是我这种人非要去体验的人生。我只是观察,为什么非要去占有或者去体验呢?”

对大部分的女性来说,丈夫或者孩子是她们的命,是活着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杨丽萍却说:“这只是寄托的对象不同,我的寄托对象是舞蹈。可能一朵花也是我的女儿,一棵树也是我的儿子,这也是一种天伦之乐,这样挺好的。”

外甥女小彩旗从小在杨丽萍身边长大,彩旗说,姨妈教给她,舞蹈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情感和投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看天的时候,要把天看出洞来。

当问到:“你不怕衰老吗”?杨丽萍答:“你怕也没用,还是要无谓一点。”她一直记得,村子里有一个老太太,老得腰都弯了,手里还拿着一片树叶在跳舞,可以在水边,在树旁,在云底下……杨丽萍感叹:“如果我没有离开农村的话,我也一定是那个村子里种地种得最好的女人。”这句话指的其实是一种活着的态度,一个不愿意无知无觉、不愿意机械重复的人,总会有所感受,也总想有所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杨丽萍说,舞蹈对她来说不是职业,而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和对话。就算是老了,病了,不能动了,也会在头脑中默舞。她说,谁能阻止我跳?

“不是我很疯魔,我觉得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孔雀的化身,這是我的信仰。”她如此为自己定义。

(编辑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杨丽萍舞剧孔雀
孔雀
61岁的杨丽萍仍有少女般的背影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孔雀1
孔雀
冯双白
杨丽萍的“苦”与“不苦”
生日礼物
Aetion(动作)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