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郃与唐代叶子戏

2012-04-08张介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贺州骰子刺史

张介立

(宁远县地方志办公室,湖南 宁远 425600)

李郃与唐代叶子戏

张介立

(宁远县地方志办公室,湖南 宁远 425600)

麻将由唐代叶子戏演变而来,叶子戏到宋朝演变为牙牌,明为马吊牌,清末发展成麻将。一行和尚等发明叶子戏的说法不可信, 叶子戏是唐代李郃发明。唐代名为李郃的有两人:一是偃师李 郃 ,一是 延唐李 郃 ,两人字均为子玄,经历相似。叶子戏系 延 唐李 郃 发明。

李郃;叶子戏;麻将

一 唐代叶子戏与李郃

说起麻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起源于唐代叶子戏。最早的史料是大家熟识的,即唐末光启间(885-888)进士苏鄂在《杜阳杂编·同昌公主传》里的记载:“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

提及叶子戏,就其滥觞而言,必然涉及骰子、叶子。

骰子,取投掷之义,即投子。相传为三国时魏国曹植所造,质地为玉石,故又称为明琼,当时只设二个以投玩。到了唐代,投子掷玩时增至六个,并改以骨制,始有骰子之名。因骨制骰子成正方体,六面分别刻一点到六点之数,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命高力士将骰子的一、四点涂为红色,其余为黑色,因为点均作色,故也称色子。唐代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此有所反映。如白居易《长庆集·就花枝》:“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温庭筠《南歌子》:“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皇甫松则在《醉乡日月·骰子令》中介绍掷骰劝饮:“大凡初筵者皆先用骰子,盖欲微酣然后迤逦入令。”骰子虽时尚,但明琼这种玉石投子不会消失,《资治通鉴·后梁纪一》就有梁太祖老兄广王朱全昱“酒酣,朱全昱忽以投琼击盆中迸散”的记载。

叶子,即纸片,本为书册中的一页。为方便查找,唐朝人往往在叶子上写出备检的要目,置于书卷轴后。宋代欧阳修《文忠集·归田录》:“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卷舒,故以叶子写之,如吴彩鸾彩选之类是也。”吴彩鸾,唐代河南府濮阳县人吴猛之女,太和末嫁文箫为妻。因为家境贫窘,每天抄写孙愐《唐韵》一篇,卖了它换钱来打发生活,后来下落不清楚,道家附会吴彩鸾成仙了。这里所提到的吴彩鸾抄书的叶子与资料小卡片样式的叶子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与叶子戏最为接近的是“叶子格”,这是一种博戏用具,类似骰子格及宋代的升官图之类的博戏用具。格的意思就是各种格式。骰子格就是六个骰子投下去所能出现的排列格式,照现代数学排列可组成 66个排列形式,亦即可以组成48656个排列形式。这种排列组合形式,记载在叶子上,就称之为叶子格或称之为骰子格。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杨金鼎指出:“唐僧一行提出棋局都数,涉及著名的排列问题,详于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其中说:‘凡方二路,用四子,可变八千十一局;方三路,用九子,可变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局。’此问题属于有重复的排列。排列问题,阴阳家早已用于卦爻之中。而在印欧国家,十二世纪以前排列知识十分贫乏,直到1713年伯努利的《猜度术》问世,这方面才有显著进展。”[1]都数问题系一行和尚张遂提出,尽管排列组合形式有重复现象,但这种六个骰子投掷下去形成的点数色彩排列会达到几万种,也完全可以用一张张叶子载记之。但这种作为将来叶子戏所需要的格式未免太多杂太繁复,于是延唐人李郃选择其中的骰子彩色点数排列形式,撰写出一部书,名叫《骰子彩选格》,共三卷,见《新唐书·艺文志》。无论叶子格或骰子格,不拿它来游戏,不过实物而已。有人认为唐代一行和尚张遂发明叶子戏,没有根据。南宋初年,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杂录》:“唐太宗问一行世数,禅师制叶子格进之。叶子言二十世李也。当时士大夫宴集皆为之……余家有其格,而世无能为者。”这条杂录不可信:唐太宗死于649年,一行和尚生于683年,唐太宗怎能问一行李唐世数呢?认为一行和尚发明叶子戏更是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的。一些人认为叫叶子青或叫叶子的妇人发明叶子戏的说法,纯属牵强附会。

唯一可信的是唐代延唐人李郃发明叶子戏。不可讳言:李郃所撰《骰子彩选格》是从众多的骰子格中筛选整理出来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发明叶子戏的地位,因为他把叶子格或骰子格这种用具上升到定输赢的游戏。宋人侯寘《懒窟词·鹊桥仙·和蔡子周》:“不须惆怅梦中身,这彩选输赢谁省?”人们把这种格戏称之为叶子格戏或骰子格戏,简称为叶子戏。而记载这条史料的权威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

叶子戏。也叫“叶子格”,简称叶子戏。古代博戏。即彩选。《太平广记》引《咸定录》:“唐李郃为贺州刺史,与妓人叶茂莲江行,因撰骰子选,谓之叶子戏。”按叶子即纸片。欧阳修《归田录》:“叶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李郃生长在舜、儒文化浓厚的道州延唐县(今宁远)南部九疑山莲塘(今下灌,一作下观、灌溪),历代遣官或本地官员祭祀舜陵的必经之地,故又称沐堂(又作沐塘、木塘)。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主管一州教育的官员,受舜、儒文化的熏陶,李郃关心民生,关注时政,留意民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在河南府任职时亦然。在贺州刺史任上撰写了《骰子彩选格》三卷,骰子彩选格即叶子彩选格。开成初年,他与陪同游玩的官妓叶茂莲在贺州江中乘船时玩这种骰子彩选格,因这种骰子彩选格是绘写在一张张的叶子上的,故称叶子戏。戏者,娱乐游戏也。开成二年,李郃奉调京师,将叶子戏这种纸牌游戏传入京城。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关于叶子戏的最早记载:“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夜则公主以琉璃盘盛夜光珠,令僧祁捧立堂中,而光明如昼焉。”(《杜阳杂编·同昌公主传》)这条史料所反映的时间是咸通十年正月丁卯唐懿宗李漼长女同昌公主嫁入韦保衡家后,至咸通十一年八月乙未去世这段时间(一说同昌公主嫁、薨均在咸通十年)内。“同昌公主受乃父笃佛影响,也笃信佛教;然而为了玩‘叶子戏’,竟让祁姓僧人掌夜明珠一类的珍贵之物照明,以通宵酣作,足见叶子戏的魅力。”[2]宋代临安人钱易《南部新书》中说:“李郃为贺牧,与妓人叶茂莲江行,因撰《骰子选》谓之叶子。咸通以来,天下尚之。”并说:“李郃除贺州,人言不熟台阁,故著《骰子选格》。”这只是旁人或钱易的揣度而已。下灌《李氏族谱》认为:“所著《骰子彩选格》三卷,抑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之意云耳。”中山大学研究生周松芳则以为:“在李郃,可能有这方面的意思;在人,则在于娱乐。”[2]后者看法较为切近。

二 唐代叶子戏与麻将

李郃是唐代叶子戏的定型者。他将民间的骰子格加以选用整理成《骰子彩选格》三卷,大约相当于当时三万字篇幅的书。在实际娱乐游戏中,不可能将如此多的彩选格用上派场,只能再精挑细选其中的极少部分,绘记在叶子牌上,与官妓叶茂莲在贺州江上的休闲船上掷骰排序斗叶子牌以定输赢。至于纸牌到底有多少张,具体怎样游戏,在欧阳修所处的时期已经失传。欧阳修《归田录》曾记:“唐世士人宴聚,盛行叶子格,五代国初犹然,后渐废不传。”后人见过叶子格,但不知如何玩法。南宋初年的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九·杂录》记载:“余家有其格,而世无能为者。”能够使同昌公主通宵酣作的叶子戏,决非完全像两百年后高承《事物纪原》所称的叶子格。后人所云“用骰子掷彩,依彩大小,进选官职”,倒不失为一说。毕竟李郃西贞先生没有亲自说过叶子戏是何玩法。类似于升官图、选仙图一类列官位大小于叶子格上,然后掷骰子以选进官位、仙位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这就是苏鄂《杜阳杂编·同昌公主传》“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之后不久,有关梁太祖朱温之兄掷碎叶子戏的记载:“梁祖初革唐命,宴于内殿,悉会戚属。又命叶子戏。广王忽不掷,目梁祖曰:‘朱三,你爱他许大官职,久远,家族得安稳否?’于是,掷戏具于阶,抵其盆而碎之。”(钱易《南部新书》)将叶子戏提高到玩物丧志危及家族命运的高度加以认识,并采取掷具碎叶举动,确也难能可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叶子戏的巨大影响力。经查证《资治通鉴·后梁纪一》,朱全昱掷碎叶子戏之事发生在开平元年四月甲子,其弟称帝即位之日。

唐代叶子戏在宋代的演变还是有迹可寻的,这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宣和牌,又叫牙牌(用象牙制成),即现在仍然较为流行的牌九、天九牌。明人张自烈《正字通·牌》:“牙牌:今戏具。俗传宋宣和二年(1120),臣某疏请设牙牌三十二扇……高宗时诏如式颁行天下,今谓之骨牌。”变纸质为牙质,变骰子的小立方体为大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点皆作色,显然受了骰子彩选格的影响,每扇(张)由两个骰子的点数排列组合而成,天牌点数最多为十二点,地牌点数最少为二点。

自唐代李郃《骰子彩选格》三卷并有“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以后,到了五代时期,记载纸牌的书大量涌现,著名的有《叶子格》三卷、李煜妻周氏《系蒙小叶子格》一卷、《偏金叶子格》一卷。(《宋史·艺文志》)前者疑为《骰子彩选格》三卷之异名并省彩选二字。唐代叶子格的真面目究竟怎样?欧阳修《归田录》中曾认为:唐代书籍用卷轴展舒不易,人们便用当时的麻纸制为叶子样子,上面书以提要以备检索用。既然可以在纸叶上书以文字,当然可以绘以骰子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各种图形。从我国最早的雕板印刷品,即唐咸通九年(868)《金刚般若菠萝密经》卷首扉画及五代开运四年(947)曹元忠所印《大圣毗沙门天王像》来看,他们都印刷得十分精美,或侧面配以文字,或下面配以文字。这样的一页雕板印纸,可以看作是“叶子格”的面目,也就是说在麻纸上印上图像、印上文字,分为一叶一叶,可充作纸牌玩赏娱乐。当然,仅有“叶子格”还不行,还得用骰子掷定次序娱戏,以显公正公平,符合儒家中庸和谐之道。

宋初叶子戏影响很大,《辽史·穆宗本纪》就有穆宗与群臣玩“叶格戏”即叶子格戏亦即叶子戏的记载:“十九年春正月己卯朔。……甲午,与群臣为叶格戏。”辽穆宗应历十九年为宋太祖开宝二年。到了南宋,在都城临安(今杭州)有专门出售“扇牌儿”即纸牌的店铺,如西湖老人在《繁胜录》所记的“行市”中就有这一行当,可见像叶子格一类纸牌在南宋众多的娱乐玩具中拥有独立地位。在伎艺节目中,有江湖艺人将猴子训练成为“斗叶猢狲”,为观众表演。若无“叶子戏”的普及,显然不会有如此猴技。但是,宋代叶子戏的具体物象,不甚明了,只从明洪武陶宗仪所辑《说郛》丛书得知:有一种与饮酒联系紧密的叶子戏,那就是宋人曹继善《安雅堂觥律》,其中有叶子119张,即觥赞1张,觥例5张,觥纲5张,觥律108张。叶子均采录古代善饮或嗜酒者,每张叶子用一首五言绝句概括这个掌故,以一句话作结,终写罚酒、饮酒法。曹继善说:“以叶子行觞,欢场雅事也。”

尽管宋代叶子戏风靡朝野,可惜遗存的史料却寥寥无几。由于叶子戏一类纸牌本身所具有的游乐娱性、角智斗胜规律,元代依然兴盛,进而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欧洲。新疆的吐鲁番曾发现过一张明代初期大约 1400年左右的纸牌。[3]纸牌呈狭长形,绘有穿着盔甲的武将形象,上印“管换”、下印“贺造”字样。管换、贺造为当时纸牌印制者的生意经,具有保质量、保正宗的广告效应;其中的贺造极有可能是叶子戏正宗发源地贺州之意,那是祖传的正宗的,是带有纪念意义的词语。当然,这张纸牌并不一定是明初的,很可能是明初以前“叶子戏”中的一叶。图一纸牌所印武将形象,与以后纸牌定型后的武将形象十分接近。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纸牌具体物象,验之明代的叶子戏,一个显著特征是纸牌上绘有宋代水泊梁山起义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武将。稍加演变,叶子类纸牌不仅有古将相图的,还有美人图的,甲第图的,也有分鸟、兽、虫、鱼门类图形的,使叶子戏更具有观赏性,更吸引人。(见周亮工《因树屋书影》)明代的确也有过极具观赏性的戏曲叶子牌。

明代叶子戏最有代表性的是“马吊牌”,这是一种“关于钱的牌”,兴于万历、盛于崇祯。马是筹码,本为游戏附属物,吊是钱串在一起,千文成贯,大约百文成索(宋代疑为多贯成索)。宋代民谣就有“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4]这种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具牌40张:十万贯之类的牌11张:二十万贯、三十万贯、四十万贯、五十万贯、六十万贯、七十万贯、八十万贯、九十万贯、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万贯之类的牌9张:一万贯、二万贯、三万贯、四万贯、五万贯、六万贯、七万贯、八万贯、九万贯。索子之类的牌9张:一索、二索、三索、四索、五索、六索、七索、八索、九索。文钱之类的牌11张:一文、二文、三文、四文、五文、六文、七文、八文、九文、半文、没文。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

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图像,万万贯自然非宋江莫属。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马吊牌由四人击打,每人先取牌8张,剩余8张放在牌桌中间。四人轮流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庄。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吸取宣和牌“碰胡”等诸多打法,并将马吊牌稍加改造,形成了默和牌。这种纸牌也是由四人击打,牌长二寸许、宽近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门牌,一至九各2张;另有幺头(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2张。斗纸牌时,各先取10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3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牌”。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也同时告知,以得牌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红楼梦》中描述的贾母与孙女们斗牌的那种牌,即是默和牌。”[5]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具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具牌来玩,加上其他配牌,纸牌最后由120张变成140张。在玩法上,除了3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家出的牌,下家视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3张相连)、“碰”(同门3张相同)、“开杠”(同门四张相同)。《红楼梦》第四十七回有一段贾母、薛姨妈、凤姐、贾探春斗碰和牌的描写,“二饼”就是二文。文钱类的牌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人潘之恒《叶子谱》。

大约到了清末,人们从牌位四方得到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四类风牌。至于中、发、白三元牌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可做官,自然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清白之意。后来,发现常常把牌拿完了也做不成牌,感到扫兴,于是增加了“听用”,初时为两张,逐渐发展至多张,直到发展为彩绘的麻将牌。由于纸牌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受到启发,渐渐改为骨制,把牌立在桌面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式的麻将牌诞生了!

三 牌祖李郃

湘潭大学萧艾与谭松林教授在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点校序文中说:“叶子戏实自唐李郃‘骰子彩选格’演变而成。叶子戏再变而为‘马吊’,即今之‘麻将’的滥觞。”沈也的《麻将秘诀》也说:“如果追溯一下扑克的起源就会发现,它的鼻祖正是中国唐代时期盛行的叶子戏,千余年前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带到西方。叶子戏也是麻将的鼻祖。叶子戏产生了一对双胞胎:扑克和麻将。”李郃创制叶子戏,成为当之无愧的牌祖,为娱乐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时下有一种说法: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张遂发明了叶子戏,根据是东北师范大学张爽博士的介绍,说张遂献叶子戏供玄宗与宫娥玩耍,因为牌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叶子戏。

主张一行和尚张遂发明叶子戏的依据多采信北宋欧阳修《归田录》:“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唐世士人宴聚,盛行叶子格,五代国初犹然,后渐废不传。”及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唐太宗问一行世数,禅师制叶子格进之。叶子言二十世李也。当时士大夫宴集皆为之……余家有其格,而世无能为者。”殊不知,这两条资料恰好否定了张遂发明叶子戏的说法。王辟之所说唐太宗接受张遂进献叶子戏一说根本站不住脚,笔者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提及,《辞源》评《渑水燕谈录》“多与史传相出入”。欧阳修所说“唐世士人宴聚,盛行叶子格,五代国初犹然”指的是唐李郃创制叶子戏以后才有的斗牌风气,不可能在百年前的唐玄宗时代。叶子戏即叶子格戏,或称叶格戏。叶子戏最早出现在苏鄂《杜阳杂编·同昌公主传》中;稍后二十年左右,则有后梁太祖朱温之兄朱全昱掷碎叶子戏的记载;又稍后六十年左右,则有辽穆宗耶律璟与群臣“为叶格戏”的记载。叶子格不能完全等同于叶子戏。至于后人在《西墅记》中追记唐玄宗命高力士将骰子点数着色,只能说明在叶子戏的进演过程中有重大作用,不能说明有了叶子戏,那只是唐玄宗与宫娥间流行的游戏用具,那只是着色的骰子,此前照样投着玩。若是以南宋王辟之所妄记的“向唐太宗献叶子格”转而为“向唐玄宗献叶子格”,而证明一行和尚发明叶子戏,那似乎近乎荒唐。

历史上有两个李郃:一个是偃师李郃,一个是延唐李郃,前者大后者10岁,两人字均为子玄,又同为太和二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制科中第者,同为河南府官员,两人先后做过贺州刺史,以致胡可先、王勋成两位教授在《新出土〈李郃墓志铭〉发隐》、《李郃年谱稿》中,误将延唐李郃的几乎所有事迹植并入偃师李郃。为正视听,更为叶子戏发明创制者延唐李郃正名,有必要介绍延唐李郃。为了区别,下面将偃师李郃称大李郃,延唐李郃称小李郃。

小李郃所在的村今为下灌村,辖4个行政村,2000多户,人口近万人。最早名沐堂(也作沐塘、木塘),后又称莲塘、灌溪、下灌(一作下观),《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载及该村。从永元元年(499)建村,至 1949年修谱12次。小李郃父亲李太渊主持修的第三个谱是唐大中五年(851),小李郃当时43岁,任吏部侍郎,资料具有相当程度的可靠性,证之国史、方志及相关典籍,将小李郃生平事迹考略如下:

小李 郃 ,字子玄,号西贞。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七月十七生于延唐县(今湖南宁远)南部九疑山下一官宦人家。其十六世祖李道辨系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籍,仕南齐为荡寇将军,奉命于永元元年(499)以南道开拓大使职来九疑山征瑶,后因朝廷发生变故,慕斯地山水秀丽,且为舜帝崩葬之地,遂定居下来,到唐代已是延唐望族。曾祖李飞龙,大历间任衡州博士;祖父李周廷、父亲李太渊先后任道州文学。(《李氏族谱》原为教授,此称谓宋代始有。德宗前称博士,后称文学。)三代以儒学世其家,均授郎职,赠正议大夫。妣皆贤淑达理。小李 郃 生而聪慧,颇有夙悟,绍承家风,敦习经史,蓄经济天下之志,待应时而起。

太和二年(828),二十岁的小李郃赴长安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制科考试。这是由唐文宗李昂亲自主持的考试,参试者百余人,其中不乏太和元年及以前的及第进士。大约与大李郃同名又同字子玄之故,临时或由主考官更为仲玄(一说为中玄)以便区别。族谱中有一份小李郃同榜人名单,共32人:

李郃 程尤 赵哲 柳善 刘骈 萧仿 皇甫驿 冯图 崔躭王衍 韦尚敬 卢博 李炳 张宗 陆宾虞 崔慎田 薛玄 丁居易 韦懿 李蕃 张处仁 陈会 赵虔 孔尧卿 杜牧 韩卓 裴休孟璲 萧敏 崔铉 武宝 张耶

(2)全省17市元素基准值变幅较大的元素主要为B,Br,C,Cl,Co,I,P,Sr,CaO,MgO,Na2O,Corg,其变异系数大于或等于0.40,东营市Cl元素变异系数为0.89,Br元素的变异系数为0.67,济宁市、莱芜市C元素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69,0.66;一般来说元素基准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成土母质及各成土因素的影响。东营市Cl,Br元素含量不但变化大,而基准值也是全省基准值的23.5和2.56倍,这与东营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这32人大概是同一个考室,百余参试者大约分成三个考室。名单中的崔慎田为崔慎由之误,或为笔误所致。此份名单若非小李郃提供是万万臆想不出的,考之以正史或其他典籍,均可佐证其真。可能文章太长难记,小李郃的策对状元文没有保留下来,族谱说他的《观民风赋》“条对详明,词旨温雅,独能寓褒贬于清和之中,阐忠义于词气之表,直使长官钦承,群小慑服。落落几千言,大有贾长沙、董江都之概。维时策官左散骑常侍冯宿、太常少卿贾餗、谏官部郎中庞严交相荐进,文宗面试后擢为进士第一。”小李郃为之写了《及第诗》:“人道崎岖上玉墀,我来于此正当时。殿前花发千千朵,惟我高攀第一枝。”(万历《宁远县志》)族谱说《观民风赋》,笔者疑为必试策对,只保留下一个标题。唐朝制科考试也许重视诗歌,小李郃的《早莺求友诗》得以留存下来:“伐木丁丁应鸟鸣,先春出谷试新声。呼邀好友赓熙化,唤取同心赋太平。烂漫琼枝弥宇宙,芬芳淑气满瑶京。山禽早解天晴霁,故向花间诵圣明。”进士科首重文辞试诗赋,次试策论;制科首重时政试策论,次试诗赋。李郃被擢进士第一,显然他的诗赋功底不赖,况太和二年没有进士科开考之事。成书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由徐松所撰的科举文献《登科记考》在卷二十大和元年进士下系有李郃名,并注曰“状元”;又在陆宾虞下引《前定录》云:“状头李郃,宾虞名在十六。”唐朝以进士科最荣显。太和二年考的是制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文宗擢拔小李郃为进士第一,作为皇帝完全可以做到。至于兰州大学王勋成《李郃年谱稿》所言大李郃“大和元年春,又参加省试,以状元及第”。是对大李郃“明年就试,主司考第擢居第一”的曲解,这种曲解系李鄠将小李郃误以为大李郃所致。

昌平刘蕡策对“策以时务,用箴谬政”(《旧唐书·文宗纪》),但直抵宦官,终不敢取。太和二年闰月,“甲午,贤良方正裴休、李郃、李甘、马植、崔玙、王式、崔慎由等二十二人中第,皆除官。诏下,物论嚣然称屈。谏官、御史欲论奏,执政抑之。李郃曰:‘刘蕡下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这段话里出现的李郃即小李郃,也就是新旧唐书中的李邰,以及《广西通志》、《贺县志》中的李邰,因郃邰二字太形似。作为大李郃的老弟李鄠,将小李郃上疏让第刘蕡误以为其兄大李郃;要么就是其兄故作不知,让小李郃让第植入自身。须知,大李郃不过中的是“第三次等”,远不如小李郃的状元让第;再者,小李郃受舜、儒文化熏陶很深,他所居村叫沐堂,是朝廷祭舜官员及地方官员斋戒沐浴、祀事准备之处,对舜帝终身五让(指舜帝历山让畔、雷泽让居、被考察三年后让德弗嗣、尧丧三年后避让丹朱、禅让大禹)体悟尤深。他在以后任贺州刺史时《贺州思九疑》一诗中,多少传达出自己让第刘蕡的心迹:“胪传动天阍,颜厚何可常?腾章空多逊,遗珠映奎光。蔽贤吾岂敢,亦将励名芳。”小李郃的《让第疏》由于篇幅不长,且不作于考场容易留底稿,由其父李太渊在大中五年(851)亲修的族谱中,予以录入,并留传至今。司马光将中了第三等的裴休放在状元小李郃前,大约由于裴休是唐末著名宰相的原故。与小李郃同一考室的32人中,除裴休外,崔慎由、崔铉、萧倣以后都当过宰相。

“疏入不报,旋授河南参军。”(《李氏族谱》)大李郃也同来河南府任参军事。由于小李郃是文宗拔擢的进士第一,他的职务应该比“第三次等”的大李郃职位要高。河南参军为河南府司录参军(或司录参军事)的省称,正七品上阶。查纪昀《历代职官表》转引《旧唐书·职官志》:河南府牧一员,从二品;尹一员,从三品;少尹二员,从四品;司录参军二人,正七品上;功仓户兵法士等六曹参军事各二人,正七品下;参军事六人,正八品下。大李郃属中第“第三次等”,不会也不可能有所谓“为河南府参军,深受河南尹韦弘景器重。‘尚书韦公弘景为河南尹,雅知才情,事有细大皆委之,无不适所。韦公主诺而已。’”[6]显系大李郃之弟李鄠误植。尚书韦公弘景为河南尹,即礼部尚书韦弘景代冯宿为河南尹。事有细大皆委之应为小李郃这个正七品上阶录事参军,轮不到大李郃这个正八品下阶参军事。否则,小李郃不可能在三年后连升三品十一阶任贺州刺史,而大李郃在三年后仅署为东都留守府推官,奏试大理评事(从八品下阶)、府史(品阶不详),比原先的河南府参军事更低,怎谈得上事有细大皆委之?小李郃不愧为状元,在录事参军这个主要辅佐府尹的位置上干得特别出色。韦庆远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在谈及考课制度时说:“唐代实行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三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核,四品以下的官员则分为京官、外官两大类,分别指定专人负责。”[7](一说中晚唐时六品以下官员为三考满罢秩。)需要指出的是:小李郃给自己取了号叫西贞以示区别大李郃,名郃字子玄乃父亲所命,断不能改,考试时临时用的仲玄(或中玄)只是与大李郃区别而已,意思无非大李郃为孟、小李郃为仲而已。当然,有籍贯在那儿摆着,上司是不会弄错的。

大约太和五年冬,小李郃升贺州刺史,从河南府录事参军正七品上阶升为正四品下阶这个下等州的贺州刺史。这种超阶升授并非先例,如《旧唐书》中就有杨炎由六品上阶的道州司马同正升为正三品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职,有一年之内升三阶的常衮、升四阶的陈夷行、升六阶的张九龄。族谱说:“太和五年,除授广西副使,敕督贺州军事。且广西盘距五岭,邓德明所谓临贺萌渚是也。峒獠构衅,叛服无常;加以南诏侵掠,西南坐困,公窜身炎瘴,际遇维艰。故《贺州思九疑》有云:‘维皇怒斯赫,投檄屏炎荒。何当解羁绁,量移慰悽怆。’吁!公之孤忠苦节,昭然天下后世而无愧。尤幸彼苍眷顾,履险如夷。文宗七年,安南奏蛮寇当管金龙州,西粤骚动。朝廷以右金吾卫将军王茂先为岭南节度使,公以刺史奉敕建纛督贺州军事。抑唐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刺史亦得循例赐旌节树六纛也。”(《李氏族谱》)《贺县志》如此记载:“唐泰和四年,庆元见于甑山,五彩氤氲,旬日不散。适李郃来任贺州刺史,因更名瑞云山(府志)。”还是此志:“丹甑山:城西七里。接近里许曰幽山,俗名二甑:一山两峰,端然并峙,为县之主山。唐太和时彩云见,刺史李郃更名瑞云。因建瑞云亭,有记不存。亭今废。瑞云晴霁为八景之一。”这里所提的李郃即小李郃,亦即《新唐书·艺文志》所载:“李郃《骰子选格》三卷,字仲玄,贺州刺史。”钱易《南部新书》卷乙:“李郃除贺州,人言不熟台阁,故著《骰子选格》。”《新唐书·艺文志》:“李郃《骰子选格》三卷。”并注曰:“字中玄,贺州刺史。”由王象之撰、约嘉定十四年(1221)成书的《舆地纪胜》,其《碑记目》卷三“贺州碑记”有《幽山丹羽毛记》,为《骰子彩选格》作注曰:“大和五年,李邰撰。”李邰即小李郃。“《广西通志》则谓鄫山在平乐府贺县西十里,唐刺史李郃见有彩烟不散,更名曰瑞云。大和四年,庆云见丹甑山,是年李郃来任。郁贤皓先生《唐刺史考全编》系大和四、五年。”[8]

以上资料证明:泰和中任贺州刺史的是小李郃,无论写成李郃或李邰均为此人无疑;《骰子选格》为泰和五年小李郃所撰。在太和五年刚任贺州刺史就撰写《骰子彩选格》三卷,离不开此前的资料积累。

小李郃大约于太和五年冬到职贺州后的六七年间,《广西通志·名宦》对他的介绍甚简:“李郃,唐文宗时举贤良方正。刘蕡对策极言宦官,考官不敢取。郃曰:‘刘蕡不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乃上疏,言:臣所对不及蕡远甚,内怀愧耻,乞回所授,以旌蕡直。帝不纳。中人深疾蕡,诬贬柳州司户。郃遂出知贺州,为政有声。见李时亮《全碑录》,《方舆胜览》。”这个绍介缺少任河南府参军的仕历。《方舆胜览》中的李时亮《全碑录》究竟怎样记载小李郃,不得而知。《李氏族谱》写得稍详:“(任职)后以功赐绯鱼袋,加龙虎将军,非公意计也。且夫刺史有清肃邦畿、考核官吏之职。每岁巡所属县,观风问俗,录囚赈孤,原以借考课以为褒贬。贺州旧领县五,人民凋敝,田土脊鹵,非中州比。公务暇时,劝课农桑,敦敷礼教。部内有笃学异能闻于乡闾者举之,其有悖礼乱常不率德者纠绳之。至民生之疾苦、官吏之清廉贪残,必赈恤之、谨察之。以故数十年间积弊斯革,善政毕举,世称良吏,民颂神君。且朝廷校功以三实定去留,所以正权衡、明予夺、抑贪首、进贤能。然后据官资,量其注,拟其有历职清要、考第颇深者,得隔品授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确如《广西通志》所说的“为政有声”。

小李郃像众多读书人一样,希望“达则兼济天下”,捷径之一就是读书当官,“学而优则仕”。小李郃受舜、儒文化的熏陶,从小胸有大志。他“早岁力辞公府檄”(《李氏族谱》),是因为:首者,太年轻只能做小吏,升迁太慢;次者,非正宗科考,不符合自己想在朝为“美人”皇帝做大事,即遏制宦官、经济天下的理想。谁知让第一疏让他离开了京城,任职河南府参军。还庆幸,他尽展才华,深得冯宿、韦弘景、白居易几位府尹的赏识,到太和五年就连升三品十一阶,任职贺州刺史,也算官运亨通。谁知“牛李党争”愈演愈烈,以致唐文宗在太和八年不免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次年又发生“甘露之变”。尽管小李郃政绩突出,政声颇佳,并于七年加了龙虎将军衔,赐了绯鱼袋,多么想在四考之后去朝廷啊,但是“美人弗可见,此心终茫茫”,甚而想“嗤作卢敖游,愿为漫郎狂”,“长揖别临贺,策马指延唐”,(《全唐诗补编·李郃〈贺州思九疑〉》)退隐归九疑,不能“达则兼济天下”就“穷则独善其身”。但小李郃终究是一个很想有所作为的人,他像舜帝用音乐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一样,也试着用“叶子戏”去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于是从《骰子彩选格》三卷中精选出极少量的骰子彩选格绘制在一张张的叶子上并稍加变动,制成各种式样的叶子格,再用掷骰定序方式击打叶子格牌,这就是叶子戏。遂有《太平广记》转引《咸定录》的记载:“唐李郃为贺州刺史,与妓人叶茂莲江行,因撰骰子选,谓之叶子戏。”这是历史上最早解释“叶子戏”的典籍。这条史料可能有双重含义:一是李郃因撰骰子选并将其绘制在一张张的叶子上与叶茂莲玩这种游戏,故而叫叶子戏;二是叶茂莲与李郃玩这种游戏,各取一字命名,叶茂莲取其姓“叶”,李郃则取其所撰书名《骰子彩选格》的“子”字,这种命名则充分表达了对下层妇女的尊重,就李郃而言,有这个可能。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拘泥地看这个命名,白居易就有男女都一样的看法:“物以希为贵,情因老更慈。……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叶李二人在贺州江上乘船玩叶子戏的时间,大约在开成元年至二年小李郃上调京城前,“这种博具相传为唐文宗开成年间贺州刺史李郃所出。其实他不过是根据当时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博戏‘彩选’加以改革,并书写在册页上而已。博时以骰子掷彩,依彩大小,晋选官职,因此又称骰子格。唐代咸通年间,唐人晏聚,好掷骰斗叶,以此助兴。”[9]

《辞源》解释“升官图”:“博戏具。其法列大小官位于纸上,另掷骰子,计点数彩色以定升降。唐人称彩选,宋人有选官图、选仙图,明人有百官图,皆类此。参阅清王士稹《香祖笔记六》,赵翼《陔余丛考·升官图》。参见‘彩选格’。”据此,并结合开平元年四月甲子朱全昱目梁祖曰“朱三,你爱他许大官职”的叶子戏内蕴,再结合由它演变而成的宣和牌32张之制推演出小李郃发明的叶子戏,极有可能是九品官阶图叶子格30张及候补官员叶子格2张。30张九品官阶叶子格是:

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上阶,正四品下阶,从四品上阶,从四品下阶;正五品上阶,正五品下阶,从五品上阶,从五品下阶;正六品上阶,正六品下阶,从六品上阶,从六品下阶;正七品上阶,正七品下阶,从七品上阶,从七品下阶;正八品上阶,正八品下阶,从八品上阶,从八品下阶;正九品上阶,正九品下阶,从九品上阶,从九品下阶。

2张候补官员叶子格是:县录事、县录事以下。县录事以下指司户、司法、仓督、典狱等小吏,他们升上去就可以当县录事,县录事升上去就是从九品下阶,进入官位。不经过科举考试,一般通过此吏目往上升。小李郃通过科举中第,从正七品上阶起往上升官的。他是文官,熟悉官品阶级,创造官阶叶子戏是可想而知的。

需要指出的是:小李郃开成二年调任京职后,担任贺州刺史的是一位不知里籍、姓名的人,此君之后,才有大李郃于开成五年十一月来任贺州刺史,直至“会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殁于贺州刺史宅,年四十五”(《偃师杏园唐墓·唐故贺州刺史李府君墓志铭并序》)。这就容易导致大小李郃误为一人。因此,几乎所有的地方志都这样记载小李郃:官终贺州刺史,籍贯则写延唐。只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宁远县志》用小字注明:族谱载李郃于开成二年调任京职,后来做过吏部侍郎。须知第三届族谱,是李郃父亲李太渊于大中五年修的。这也难怪当今修志者,要不是几年前偃师发掘出了大李郃的《墓志铭》碑,谁也不清楚还有一个李郃。好在2005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九疑山志》采信了李氏族谱的说法:“开成二年,李郃因‘边疆效劳,例得荐升京秩’,初判四方馆,转升吏部侍郎,授正议大夫……晚年提前致仕回乡。”而此前的1993年版《宁远县志》模糊其辞:“在贺州任刺史期间,李郃创制‘叶子戏’,为麻将、扑克鼻祖。晚年退职回乡,寄情山水,写下许多描绘九疑山秀丽景色的诗篇。”让人觉得小李郃是晚年从贺州刺史任上退职还乡的。

小李郃得以调任京师,除了“甘露之变”后开成初期相对开明的政局外,可能还得益于开成元年十二月庚戌,从华州刺史任上调来任岭南节度使的卢钧,《资治通鉴》称他“以清惠著名”。诚然,经过“甘露之变”,文宗有所悟,当朝宰相郑覃、李石也逐渐想办法与宦官相软抗,“牛李党争”稍为收敛,客观上也为小李郃上调创造了条件。“以公边疆效劳,例得荐升京秩。故开成二年,由贺州刺史升通政司左司政,转升吏部侍郎,授正议大夫。”(《李氏族谱》)通政司系明清官衙,显系后人述时之官,考纪昀《历代职官表》,通政司左司政在唐为四方馆,以他官判之,小李郃应为此职,品阶与贺州刺史相当。因是从地方官调任京官的,故也称升。自然,随着进京,小李郃把叶子戏带入长安,并慢慢传播开来。族谱所记小李郃转升吏部侍郎,大约升左司政后不久,比原先的贺州刺史正四品下阶升了一阶,为正四品上阶。作为京官,又是侍郎级的京官,交往应酬必不可少,旬休娱乐也属当然,叶子戏的流行势在必然。于是就有了“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的最早记载和“咸通以来,天下尚之”的流播,这是不争的史实。

古时70岁退休,小李郃是提前致仕回乡的。为何提前?小李郃本人没有说,族谱也不便载及。有人猜测是否为党争所困,政治上无奔头?这不太可能,因牛李党争以牛党取胜,在大中二年(848)已结束,小李郃当时40岁。《李氏族谱》中收录有赵章泉的《哭西贞先生》诗,中有“早岁力辞公府檄,晚年名入党人碑”。即便名字入了党人碑,也不至于提前致仕回乡,笔者认为:还是“叶子戏”惹的事。

酷爱叶子戏的同昌公主病逝于咸通十一年中秋节。《资治通鉴》记载:“上痛悼不已,杀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余人,悉收捕其亲族三百余人于京兆狱。……谏官莫敢言者。”通宵酣玩叶子戏,对本已有病的同昌公主只会加重病情。作为创制发明叶子戏的小李郃,心里是有恐惧感的:伴君如伴虎,说不定什么时候祸临自身。于是找由头提前退职回九疑老家,时间可能在咸通十一年杀医官及收押医官亲族事件后不久。同昌公主的丈夫、驸马韦保衡这个当朝宰相也于咸通十四年九月,由于“怨家告其阴事,贬保衡贺州刺史。”(《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八》)这里隐约透出一个信息:阴事可能就是“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夜则公主以红琉璃盘盛夜光珠,令僧祁捧立堂中,而光明如昼焉。”不然,驸马家的这件事,外人何以知晓,又何以被苏鄂记录在《杜阳杂编·同昌公主传》中?问题不在于此,而是驸马没有关照好公主的身体,这才是贬职的深层次原因,况且贬职的地方又是叶子戏的发源地贺州,让韦保衡反思去吧!这个时候的小李郃早已于咸通十四年二月初二(873年3月4日)去世,时年六十六,葬于家乡的龙冈龙形。

[1]杨金鼎.中国文化史词典[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2]周松芳,张介立.晚唐诗人李郃事迹考略[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7,(3).

[3]伊永文.从“叶子戏”到桥牌[J].世界博览,1993,(6).

[4]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5]沈也.麻将秘诀·麻将的起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6]王勋成.李郃年谱稿[A].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胡可先.新出土《李郃墓志铭》发隐[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

[9]王国华.麻将斗番与技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K29

A

1673-2219(2012)08-0197-07

2011-12-23

张介立(1949-),男,湖南宁远人,宁远县地方志办公室退休干部,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贺州骰子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游贺州紫云洞
印象贺州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吾城·吾乡
骰子不见了
巧猜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