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谐社会下党的领导力的来源、运作与效力①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视角

2012-04-02庆,王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4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领导力领导者

谢 庆,王 薇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论和谐社会下党的领导力的来源、运作与效力①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视角

谢 庆,王 薇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现阶段,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和谐社会下党的领导力的认识,本文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视角对领导力来源、运作方式和效力评价进行了重新审视。

和谐社会;领导;领导力

一 有关领导及领导力的阐释

西方学者斯密斯和克鲁格尔提出,不管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何不同,领导者这一特殊现象总是存在于任何人群之中。领导,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也就导致文化强烈的影响着对“领导”这一概念的认识和判断。有把领导看成是一种劝导服从的艺术,也有把领导认为是一种权力关系,还有的认为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在《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一书中,领导的定义采用了两种途径:一种是封闭性的,认为领导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结构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另一种是开放性的,认为领导是为别人创造理想和有能力把理想变成现实并使之持续下去的过程。前者从前提、主体、结构、手段、目标五个环节构成,科学理性的阐释了“领导”,后者更多的是从情感上去理解领导活动。

领导首先是一种集体现象,有下属才有领导者,领导总是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服从;其次领导是有目标导向的,领导是为了在行动过程中达到某一目的施加的影响,在组织的行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再次,领导是以一个群体内存在等级为前提假设的,领导处于等级的顶层,但是这个等级又是灵活易变的。总的来说,领导是对一个组织内的个人或者集体施加影响,帮助他们确立目标,引导他们完成确立目标的过程。

从以上分析看,领导影响一个群体确立和实现目标的过程。而领导力则意味着这种影响力的实现程度,也就是领导的有效性。对于有效性,普遍认为,当领导的集体有着良好的绩效时,领导是有效的。而根据这一观点就涉及绩效的评估体系的建构。而从领导的定义出发,如果视领导为一行动过程,关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提升领导力以及如何实现领导的有效性问题可以转换为领导如何提升在一个群体确立目标以及引导他们实现目标的能力问题。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党的领导力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也明确了党在此时期的重大任务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从领导学的角度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现阶段实际上就是提升党确立社会建设目标以及引导社会实现目标的能力,即提高党的领导力问题。领导力的提升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一种多元艺术,中国只有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针、路线及各项政策,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进行。本文不欲从权力的角度或领导个人的艺术层面阐述,主要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党的领导力的认知问题。

二 和谐社会下对党的领导力的认知

所谓和谐社会,是一种结构合理,各尽所能,行为规范,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也就是说是一个运作良好有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无论居于什么地位,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下属都能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能够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从领导者与下属关系的角度来看认识党在建构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领导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领导力来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的影响力。

领导力是在一种个人权力和职位权力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影响力。影响力这一概念包含着一种自发认同的意思,也就是追随者对领导者的认同。这种影响力是决定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内在力量,是实现群体或者组织目标、确保领导过程顺畅运行的动力。因此,对领导力来源的认知,取决于如何去看待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领导,从来都是一个集体现象。卡耐基认为,“对于领导,人们所下另一定义即将自己意志施于他人的艺术,即赢得他人尊敬、信任和全力合作方式,任意运用自己的权力则无法达到此境地。”所以,不存在没有下属的领导者。而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关系存在的前提是这一组织存在等级关系,存在着上下级权威关系。在组织中,领导的权威基础是影响他人的前提。现代社会领导的权威来自于合法性的确认,也来自其人格等凝聚性要素的同化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headship和leadership),从具象上看,其权威由强制性影响力的职位权力以及凝聚性影响力的个人权力构成。前者是规范性的存在,是以慑服来达到被动服从的效果,后者是非规范性的存在,是依靠领导者的人格和能力的感召达到自愿接受的效果。事实上,领导的本质存在于追随者的成长之中,存在于追随者对领导权威的主动服从上。因此,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不是纯粹的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双方都是自主的行动者。在和谐社会中,从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来看领导力的来源,可以认为,领导是存在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一种互动的积极的影响力。

对于党的领导来说,领导党不一定就拥有政权,但却可拥有对社会的动员和领导,它的领导主要得自于其在民众中拥有的巨大的公信力,体现为对革命的领导权;统治党则一定与政权发生关联,掌控政权是统治党的基本前提,虽然统治在使用强制时也需要论证强制的正当性。也就是说,后者靠权力本身的强制力来维持对社会的影响力,而前者靠同化力和凝聚力来维持对社会的影响。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建设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的行动者。人们不愿意在强制力慑服下服从,而愿意在感召中主动跟随。成功的领导者即使在没有权力作为保障的情况下,也能被视为公认的权威,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是一种非正式的、自愿服从的依赖、并努力使自己的动力和人格与领导者的同一。领导力的构成中,规范性、强制性的硬权力产生的影响效果在下降,而个人资历、学识、专长、人格魅力以及领导艺术等软权力成为影响领导力的重要因素。在领导过程中,下属积极拥护其领导者,把领导者视为榜样,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实现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在和谐社会中更多的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积极的影响力。

其次,领导力运作——一个集理性化过程和情感化过程于一体的活动。

从对领导的理解来看,领导是要引导个人或者集体去实现某个目标,也即最终目的是某个目标的实现。在领导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求目标的实现。这里,领导常常被和另一个描述上级与下属之间的活动的词——“管理”等同起来。领导活动被认为是一种决策(计划)、控制、协调行为,是对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的安排与配置,使诸因素得到合理运用。诚然,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相容性。一个人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担负着领导工作。首先,管理中包含着领导,一个成功的管理者缺乏鼓动和引导的能力,也就不会成功;其二,领导中包含着管理,尤其是在结构维度上展开的领导行为,就是汲取了管理的理性主义。因此,它和管理截然不能分开。

但是,领导毕竟不同于管理。当我们强调和谐社会的时候,是指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和睦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和谐社会在领导力的人本化,即两个层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党与人民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和谐。领导过程在此处应更重视人性化发展。领导过程不同于管理之处也就在于领导的对象是人,而管理的对象是程序和规则。领导活动包含的“行为-目标”的间接性关系决定了领导是通过影响力,在鼓励人、改造人的过程中,去实现符合群体需要的目标。因此,领导过程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如何激励下属实现目标上。领导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不是使用位置赋予的强制性权力,实施政策与程序,而是要运用个人软权力,建立与下属的感情纽带,创造一种共同价值观的文化。领导是一个集理性化过程和情感化过程于一体的活动过程。

领导者具有超脱性,是从根本上、宏观上去把握活动过程,侧重于全局性的战略布局。领导者是在创造和改变文化,而管理者是在延续旧有的文化。所以,领导作为变革的倡导者和发动者,应重视创造和发展一种社会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要素和活力。文化的持久性和影响深度保证了社会行为的连续性,是一个社会的重要资产。社会中的强势文化与社会目标一致时,会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党的领导力在领导过程中的体现,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创新和影响。也就是说,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把握全局,将和谐的理念传达给社会的每个角落。这种文化的创新与传播需要领导者自身行为的变革与言传身教。领导的过程不在于某个任务的完成或者某项有形政绩的树立,而在于与被领导者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领导者实施领导行为的关键,它可以弥补权力的缺乏,弥补影响力的不足,从而带来领导力的提升。

再次,领导力效力——目标成就、内部协调性和外部适应性缺一不可。

什么是有效的领导,这在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仍然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具有可变性的问题。菲德勒认为当领导者的集体有良好的绩效时,该领导是有效的。豪斯认为只有当下属满意时,领导才是有效的。还有的认为,领导的有效是一个组织实施大规模成功改革。在这里,本文利用鲁散斯的“有效”和“成功”的管理的分析来说明领导的有效性。

鲁散斯认为有效的管理者拥有令人满意的、富有积极性的员工;而成功的管理人员是使自己提升较快的人。两类管理人员从事这不同类型的活动:有效的管理人员在和下属沟通、处理冲突、对员工的培训、发展和激励员工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成功的管理者的注意力不在员工身上,他们注重关系开发、包括内部关系的处理以及和外部的、社会的广泛接触。

作为领导者,同样有有效和成功的区分,成功的领导者关注的是领导目标的实现,而有效的领导者关注的是被领导者以及整个组织的活力和效率。中国有句俗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在铁路的几次提速中,人们发现,要火车跑得更快更好,单单靠车头是不行的,需要火车车厢的革新以及铁路的配套改造。由此看来领导的有效性应该建立在领导者承担的全部功能与作用的分析以及评估上。如果领导者在带领他的集体完成目标的同时也保障了内部的稳定性和外部的适应性,则领导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带领出积极的下属,使下属完成自己的目标,并能够很好的发挥协同作用,能够适应外部压力变化的需要,这个领导就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领导的有效包含三个内容:目标成就、内部协调性和外部适应性。

领导活动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组织三方都有利的目标。因此,领导不仅仅是领导者本身地位和权威的增强,也需要被领导者的动力以及个人和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建设主体是社会,领导者的精力投向是为整个社会注入一种精神和希望,不是程序化的工作,而是力图拓展追随者新的思路,并为他们的发展开启新的空间。

目标成就、内部协调性和外部适应性是判断领导力是否有效实现的标准。从这三部层面来判断领导的有效性才不会发生对领导力认知的偏差。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任务来看,党的领导的有效性在于实现一个结构合理、各尽所能、行为规范、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谐调发展的社会。在此过程中,除了社会本身的改革和发展,社会内部的团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满意度和高效率的工作行动,以及整个社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也是评价领导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三 结语

本文尝试从领导力的来源、运作以及效力(领导的有效性)来再次认识和谐社会建设中党的领导力的发挥和提升问题。试图把领导和管理以及有效领导和成功领导区别开来,以求在和谐社会中达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和谐。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和谐是党的领导力发挥有效性和得到提升的关键,既是领导目标的追求之一也是领导有效的必备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被领导者”应为“伙伴”所替代,领导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推动被领导者发展和走向成熟的积极行动,是基于互相信任、互相欣赏和互相支持而形成的伙伴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没有领导者强制与操纵,也没有被领导者的过度依赖,在合作与信任的氛围中,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整个组织的目标都将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1]刘建军.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美)安弗莎妮.纳哈雯蒂.领导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美)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4]张守连,缪立进.领导者的追随力因素探讨[J].中国物价,2011(8).

C933

A

1674-5884(2012)04-0045-03

2012-02-07

谢 庆(1990-),女,湖南邵阳人,本科生,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与研究。

(责任编校 朱正余)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领导力领导者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领导力愿望清单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