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社会学视角下体育教师的角色探析*

2012-04-02李进江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7期
关键词:规训社会化体育教师

● 李进江

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开始把身体作为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并由于对“身体”的不同理解而形成几条理论主线。[1]概览之,身体社会学对身体的认识如下:其一,作为文化象征的身体。社会成员通过身体意象(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等)展示德性修养、区分社会地位、维持社会秩序,身体成为权力、伦理道德、意义诉求的集结地。其二,被社会建构的身体。如女性主义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性,认为男女的差别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和文化所建构的。其三,被权力规训的身体。莫斯首先提出对身体进行管理;福柯则认为,身体是权力生产、改造、监控的对象,整个身体史就是被压抑、被宰制、被规训、被糟蹋的历史。其四,作为实践者的身体。如布迪厄认为身体通过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惯习”表现社会阶层;吉登斯也指出,身体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2]其五,作为躯干肉体的身体。如特纳在强调身体是被社会建构的同时也强调身体的生物属性,“只要我有身体,我就有其他灵长类动物也有的被视为生物基础的诸多特点……我可以触、摸、闻、看到我的身体,但是我必须有我的身体,我才能触摸闻听。”[3]

身体是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体育教师承载着体育的使命,其对于体育的核心与直接作用对象——身体的认识,影响职业角色判断与教育行为;同时,身体研究的勃兴要求体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此作出呼应,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期待与要求。因此,本文尝试以身体社会学为视点探讨体育教师的角色。基于身体社会学对身体的阐释,我们认为体育教师应成为学生身体的社会化者、解放者、形塑者和身体实践的组织者。

一、学生身体的社会化者

身体是肉体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身体在社会文化建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身体技术,结成一定的身体符号,表征一定的社会文化,同时身体也是形成自我、表征自我的场所。社会秩序与个体自我统一呈现在身体上,身体成为社会化的纽结。

第一,体育教师是学生身体的类社会化者。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相通性,故身体社会化有相同的内容、有相通的形式。体育活动往往具有共同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情境和规则,往往关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规则的遵守,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等等当代社会基本的社会化行为和品质,因此,体育教师通过组织具有一定社会化意义的体育活动,传递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使学生在身体运动中体现基本的社会规范,如竞争、合作、遵守规则等。同时,体育教师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传递民族文化精髓,使学生在身体运动中运用并形成一定的身体符号、身体话语,表征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类文化,如太极拳表征中华民族的坚忍、坚韧等品质。总之,通过一般的体育活动和特殊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将一定时期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也即类社会化品性作用于学生身体并经由身体表征出来。

第二,体育教师是学生身体的个体社会化者。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阶段性成果。Allison James认为,身体与儿童的意识、思想、目标等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在对身体的评价与感受中确认着自我。[4]一方面,体育教师创设活动鼓励、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并对其体育运动能力给予恰当、正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自身的身体运动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因而进一步提升。

二、学生身体的解放者

身体是被权力规训的,是被规则束缚的,是被压抑的,学校也是对学生身体规训的场域之一。体育精神、体育改革和发展需求、学生学校生活状况与体育教学现况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学生身体的解放者,成为学生身体的主动或被动解放者。

一方面,体育精神、体育改革与发展需求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学生身体的主动解放者。其一,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要求体育教师应主动解放学生身体。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学任务与内容的有机组成,甚至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5]其基本精神是重视人的自身价值,重视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乐观自信,尊重、理解和友爱等。[6]因此,体育教师应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创设活动使学生身体自由、精神放松与欢愉,成为学生身体与精神的主动解放者。其二,当前体育改革与发展特点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学生身体的主动解放者。当今体育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关注自身身体,休闲体育和健身教育的热潮都是对身体主体性的自觉追求,尤其是当代青年身体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强调身体表现活动的个性,使身体更开放、更主动地尝试各种具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的运动形式。同时,当前对竞技体育过于竞技化所提出的人文关怀、对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异化现象的批判,其实质都是被身体束缚现象所引发,为了实现身体主体性的塑造,能够让体育回归身体本身,远离身体的工具性和中介性价值。为顺应体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体育教师应成为学生身体的主动解放者。

另一方面,体育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规训行为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学生身体的被动解放者。其一,体育教学的任务、特点以及体育教师的强制型教学特点使体育活动中充斥大量的规训行为,要求教师被动解放学生身体。对运动技能、技巧的掌握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其往往通过大量重复性的动作、分解的身体训练方式、精确的姿势或速度等结构性、标准化的活动方式进行,无形中是对学生身体的束缚与规训;对学生身体进行特殊类型的练习,如武术、健美操等教育中的各种套路,是对人的多样性进行规则化和秩序化的技术。体育教学呈现规制性特点,酷似一个“法制小社会”,约束、限制学生的身体。与此同时,从体育教师课堂角色扮演的总体类型来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令”性言语行为的过多使用,使几乎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带有“强制者”的色彩,[7]不仅规训学生的身体还约束学生的精神,因此教师应解放学生的身体与精神。其二,学生学校生活状况期待体育教师成为学生身体的被动解放者。学校的时间、空间和活动中无不存在对学生身体的控制与规训。控制每一段时间,让学生的身体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去提高学习成绩;教室这个物理空间不仅标示出场所(位置)和价值,还确保每个人的顺从;教师将自己的部分权力让渡给某些学生或家长,使对学生身体规训的时间与空间进一步拓展。同时,教师不断用“标准化”的身体模型要求每一位学生,处置那些不守规则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体验到从未有过的痛苦、疲惫和劳累。[8]学校生活对学生身体的压抑、束缚,甚至折磨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放松、放风的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中享有一段自由的时间和可以让身体舒展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的学校生存状况应首先有一颗理解之心,有一颗慈悲之心,创设活动解放学生的手脚、肢体和精神。

三、学生身体的形塑者

身体是被社会文化建构的,但不能因强调身体的文化象征意义、社会建构和社会实践作用而忽视身体的生理特性。尤其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对身体美的追求、对衰老身体的否定、对运动以及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视。身体意识的全面觉醒更为重视作为肉体的身体,强调对作为生物性身体的形塑。

其一,体育教师是学生身体形塑意识的激发者和形塑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一方面,体育教师通过其身体仪表魅力和身体运动能力,激发学生形塑身体的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具备科学、专业的身体运动知识和技能,通过专门的讲解或体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形塑身体的知识、技能。

其二,体育教师是学生身体的直接形塑者。体育是发展身体的教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身体塑造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接轨,为学生身体的开发觅得一个合法化的场域。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改善和有机体质量的增强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目标。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运动健身原理,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身体施加影响,使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等得到锻炼与塑造。

四、学生身体实践的组织者

身体是实践者,通过身体实践活动形成一定的身体技术,形成表征一定社会阶层的惯习和自我特质的活动方式。同时,身体也是肉体的身体,必须充分注重其生物特性的体现,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学生身体实践的组织者。

其一,体育教师是学生身体健康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身体健康、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育教育的五大目标,而身体健康意识的培养、身体健康知识的获得、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基础,因而体育教师应首先成为学生身体健康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具体来说,教师要精选那些具有广泛迁移性和对终身体育学习有影响的基本运动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如走、跑、跳、投掷等,既可以通过运动技能的分解来让学生掌握,也要通过体育游戏等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学习运动常识、营养与健康知识等。

其二,体育教师是学生身体审美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身体是实践者,通过身体技术表征个体个性特点,体现一定的社会文化特质和时代精神。当下对身体的关注已远远超出健康领域,身体成为消费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因此时装、整容、健美的触角越来越普遍地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对身体美、运动美的追求已成为现代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反映,因此体育教师作用于学生身体的实践活动必须蕴含美、表现美,成为学生身体审美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韵律操、瑜伽、游泳等富于美感并可塑造优美身体的体育活动成为备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文军.身体意识的觉醒:西方身体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1-62.

[3][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62.

[4]闰旭蕾.个体社会化之管窥——身体社会学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4).

[5]张勇,张锐.对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6]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6).

[7]唐炎等.言语行为与角色呈现——对36名体育教师的实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

[8]王娟.教室中的身体——对W校初中生身体规训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猜你喜欢

规训社会化体育教师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形成及失衡探析
——从学科规训视角出发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