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2012-04-02李真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劳动

●李真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李真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更多是指体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态度,并通过劳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其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公民精神,充实学生精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自豪感。他认为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培养劳动习惯、树立劳动模样、参加集体劳动等。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

劳动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方面,有着其它各育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认真回顾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大学中开展劳动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既指体力劳动,也指脑力劳动,还包括日常工作和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虽不排除智力劳动或日常生活活动这些方面,但更多是指体力劳动,指以创造物质财富为主要内容的体力劳动。

学生的任何一项劳动,应该不仅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创造,后者是建立在由于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和技艺而深感精神上的满足这个基础之上的。我们常说的对劳动的自然需要,就应当首先出于精神上对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需要。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让人在造福于社会的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让劳动给他带来真正的个人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还进而强调,组织学生劳动,重要的是要经常考虑到使学生在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提高。精神上得到提高,自身价值得到创造,又能更好地去征服自然,改造生活。因此,他提出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激发人去积极地看世界,激发人不仅能认识周围世界,而且能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创造力和劳动去征服自然和改造生活,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使社会生活越来越充实。

(一)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的目的

1.劳动教育的精神目的,就是要在实际能力上、智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劳动的准备,使学生从步入学校校门之后起,就在身体上、思想认识上、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诸方面,逐步得到培养,使之不仅具有一定的劳动本领,而且更愿意从事各项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把劳动看成一种乐趣,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不可缺少的日常活动和公民应尽的职责。

2.劳动教育的社会目的是通过劳动和劳动教育,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劳动能体现出经济价值。要实现劳动的社会的、创造的、经济的目的,就要求劳动者必须树立并具备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愿望,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作为一个未来的公民,在还没有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或福利时,就已受到了社会、人民和长辈的抚育,享受到了多种福利,所以,现在要多掌握本领,将来才能更多地创造财富,以报答这种养育之恩。

3.劳动教育的品德教育目的是通过劳动和劳动教育使人的思想面貌大为改观,丰富和充实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和有关的审美情操,培养创造性劳动态度,不仅把劳动看成是生活必需,而且把它变成一种生活享受和生活乐趣,劳动成了人们幸福和快乐的源泉。

(二)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1.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提高和增强为公共福利、为社会为人们的利益而劳动的责任感、义务感、自觉性和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首先要培养学生喜欢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劳动意愿。只有在唤起学生热爱劳动、愿意劳动、渴求劳动的情感时,才有可能产生对劳动的积极的自觉的态度。

2.充实学生精神生活,深切领会和体验劳动在个人思想上、精神上和情感上激起的巨大快乐和安慰。劳动要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就是必须成为我们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能给他们带来团结友爱的快乐;能促进钻研精神和求知欲的发展;能在克服困难之后,产生激动人心的快乐;能在周围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的美好事物;能唤起物质财富创造者的感情。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在童年时代深深体验这种高尚的情感。

3.激发学生通过丰富多彩、鲜艳夺目的累累果实,感受到劳动的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认为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意愿。

二、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一)重视自我服务,培养劳动习惯。自我服务,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劳动教育一般都从自我服务开始,而且日后不管每个人从事何种生产劳动,自我服务都将成为他的义务和习惯。自我服务是培养人遵守纪律、培养人对别人的义务感的重要手段。从小就自己动手来满足一些个人需要,能使一个人养成尊敬父母、兄弟姐妹和同学的习惯。自我服务能使劳动变为人人都负担的平等的义务。

(二)树立劳动榜样,激发劳动热情。学生具有模仿性,师生之间、大小同学之间共有的劳动喜好和精神情趣,以及他们的友爱团结和精神财富的交流,这一切都会在年轻的心灵里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记。榜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年级同学爱劳动的榜样,他们的娴熟技艺和精巧劳动触动和激励着低年级同学,高年级的劳动和精神生活成为低年级同学的理想和向往目标;二是教师成为劳动榜样。那种既吸引孩子又吸引教师的劳动,对孩子会产生无法抵御的、极强烈的影响。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们会敞开心扉,成为教师的朋友。三是已毕业的年长同学热爱劳动的榜样,毕业生是生机勃勃的自我教育的源泉,完全可以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托付给他们。他们具有崇高的劳动精神,他们着迷于创造计划和创造性劳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指导关键在于,不能让任何高涨的劳动热情、任何创造热情,最后成为孤单的火种。

(三)完成集体劳动作业,完善技能、技巧。集体劳动能明显地显示出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例如整花坛的地、植树之类的工作,在这种劳动中,孩子们会在没有任何竞赛动机的情况下搞起竞赛来,每个人极力要给集体的工作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当用劳动的社会目的、创造目的、审美目的去激励孩子们时,他们就不会把完成定额看成是什么功劳,而看成是个人对集体事业的贡献,希望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好。我们对学生掌握的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不仅是从学校和教学两个方面着眼,而且也是从广阔的现实生活方面着眼的。如果说,在学校里优等评分便是达到了完美顶峰的话,那么现实生活里的完美是无止境的。要培养学生在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技巧上树立不断取得更新成就的志向。

(四)培养劳动兴趣和竞争意识,发展创造才能。劳动的乐趣不同于一般的乐趣,他可以与人们攀登高山顶峰的感受相比拟。怪石嶙峋的崎岖山路,每迈出一步都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然而在人们面前有着一个崇高的目标——登上顶峰。当一个人爬上了山顶,他就感到自己变得崇高了,确立了自尊心。把劳动变得具有吸引力、诱惑力,使孩子们不会把劳动看成是一种简单的,令人厌烦的重复行为。每天都重复进行的普通劳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刚刚翻开的大自然书本的新的一页。劳动成了真正的创造,每周、每月,都往里面添加一些新的内容。同时,新的想法不断更新,前景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对于对体力劳动抱有厌恶”的一些学生不能放弃,“我们对他们的教育还是必须从让他们取得成绩开始。”要让这些学生在那种能够取得一点成绩的地方去劳动。学生一旦取得了成绩,就会产生对劳动的兴趣,激发劳动的热情。

[1]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苏霍姆林斯基,黄之瑞等译.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苏霍姆林斯基,周渠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苏霍姆林斯基,吴春萌等译.学生的精神世界[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苏霍姆林斯基,张田衡等译.给儿子的信[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苏霍姆林斯基,姜励群等译.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出版社,1984.

[7]藤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6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何言)

book=63,ebook=86

李真/淄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热爱劳动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