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撰写会议综述

2012-04-02张肇丰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4期
关键词:综述会议规范

● 张肇丰

怎样撰写会议综述

● 张肇丰

会议综述和各种简报、小结等,是教育情报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有关实例,介绍了会议综述的撰写方法,包括考察材料来源、确定内容主题、构建框架结构、学习撰写技巧等,并强调在提高作者思想水平和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提升会议综述撰写的质量。

会议综述;写作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

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是开展教改和科研的一个必要环节和重要基础,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报资料研究。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把情报研究等同于文献研究。其实,情报研究的主要途径和形式,除了文献综述之外,还可以包括会议综述和各种简报、小结等,这些材料来源及其整理,也是情报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综述虽然在教育科研领域中应用广泛,不可或缺,但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从研究深度和撰写质量上看,常常表现为应付了事的低水平状态。许多学校教改和科研的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研讨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气氛热烈,但反映到会议综述中,却往往呈现为一篇平淡的八股文章。与文献综述相比较,会议综述在材料来源、内容主题、框架结构及文字表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怎样写好会议综述,这里拟结合有关实例及写作经验,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会议综述的材料来源

文献综述的材料来源相对比较单一,而会议综述的材料来源则比较广泛而丰富,其中可分为三大类:(1)书面材料;(2)口头材料;(3)现场观察。 充分利用各种来源的会议材料,是写好会议综述的基础。

书面材料,主要包括会议邀请书、议程安排、会议论文、发言稿、新闻统发稿、现场展示(展板、图书、资料、教具)等材料,这些是撰写会议综述的基本材料,可以用来反映会议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不少作者撰写会议综述,基本依靠上述材料,这些材料取用方便,在此基础上剪裁润色,就可以大致成篇。这里比较容易忽视的是现场展示材料,这些材料可能与会议内容不是直接有关,但往往包含了丰富的背景材料,能够从不同侧面揭示研究的过程和细节。如教师的备课笔记、学生的作业本、平时的会议记录、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等。

口头材料,主要包括大会发言、分组交流、个别访谈等。除了一些比较正规的学术活动或特别重要的会议,许多地区和学校的研讨活动大多没有准备大会发言的书面文稿,尤其是一些重要人物的发言,往往是临时安排,即兴发表。至于各种小组讨论,其内容只能靠现场记录。作为会议的采访者和报道者,除了收集、记录会议的主要内容,许多情况还需要靠现场访谈来补充,这也是写好会议综述、提高写作质量的重要一环。

现场观察,主要指一些学校的公开课观摩及各种形式的参观考察活动。各种有关教改的现场会、交流会、研讨会,会上的汇报内容是抽象的、平面的,现场的观摩则是具体的、生动的。书面的、口头的汇报材料结合现场观察的结果,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使得会议综述的内容更为丰富、生动和准确。

在上海一次关于有效教学课堂规范问题的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提出,从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看,课堂规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课堂规范与课堂创新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也是厚积与薄发的关系。没有课堂规范,就不可能有课堂创新。而另一位教育专家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规范并不一定导致“有效”,就如泰勒制管理下的流水线,不与科学的反思结合,其行为只是机械操作。他指出,大量事实表明,我们现在是“规范”太多、条条框框太多,已经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要大声疾呼:少一点“规范”,多一点“失范”。在其后的自由发言环节中,一位来自江苏的教研员表示,关于课堂规范的探讨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引领,要从民主社会的公民权利的角度来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规范。在上午观摩课的课堂上,看到有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坐好、坐端正,无视一些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而指定某些学生发言。那么,学习效果最好的状态,是坐端正的时候还是坐得舒服的时候?这也是对规范的一种认识。[1]

上述发言观点鲜明、言之有物,虽然各人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思想的交锋更有利于启发人们的思考,也反映了会议研讨的真实状态和价值所在。这些即兴发言带有较强的随机性,一般很难在会议准备的书面材料中看到。因此,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注意和善于利用现场记录。

二、会议综述的内容主题

与文献综述相比,会议综述带有命题作文的性质,一般不能由作者自定研究主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材料。撰写文献综述,可以设定几个关键的主题词,随即上网搜索所需要的材料,而撰写会议综述就没有那么方便了。由于会议性质不同、材料来源多样、内容复杂多变,会议综述的主题和材料有时不易确定。因此,如何把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从而确定思考和写作的主题是写好会议综述的关键。

一般来说,一些现实针对性或学术性较强的会议,如要推行某项教改措施,或讨论某个学术问题等,主题比较明确。但事实上,还有许多教改经验的交流会、研讨会,会议目的往往比较模糊,经验介绍比较笼统,研讨主题也就比较松散。往往需要作者来提炼内容,发掘亮点,确立主题。对于前一类质量较高的会议,主要是关注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观点和论争,如上述“有效教学的课堂规范”的讨论。

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讨交流活动,近年来各地办过不少,其中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普陀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系列研讨会值得关注。这项研讨活动自2006年举办以来,每年一届,每届一个主题。2006年: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2007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008年:促进课堂有效互动;2009年:三维目标的实施和评价;2010年:有效教学的课堂规范;2011年:有效教学的课堂分析与评价。这一系列活动对“有效教学”问题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讨,达到了同类会议中的较高水平,也为撰写会议综述提供了高质量的素材。

有些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交流会,发言和研讨的主题往往过于宏大而笼统。如“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加强校本教研,构建有效课堂”,“创新进取,开创我校(区、市)基础教育新局面”等,发言者往往一般性地自我表扬多,而有针对性地讨论问题少。在这种情况下,会议综述的撰写者需要尽可能地发掘同类性质的有价值的材料,使之形成一定的主题。如首先要确定本次会议内容的主题词,或者说要明确所交流的“先进经验”的范畴,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管理措施、教师专业发展,还是某种理念或政策等,再依据主题来发掘和组织材料。由于有些会议本身质量不高,内容比较松散,撰写者也只能尽力而为了。

三、会议综述的框架结构

有了一定的主题,就可以考虑文章的结构框架了。一般来说,根据会议的不同内容特点,可以把会议性质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学术性的,一种是偏向于工作性的,因而构建文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学术性的会议,可以按照有关研讨专题来构建框架。比较规范的学术性会议,一般都会按不同专题征集会议论文和准备会议发言。这样可以根据不同专题来归纳会议材料,划分综述的段落,如“课程改革”、“教学策略”、“教师发展”、“政策研究”、“研究方法”等。

工作性的会议,如各种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座谈会等,一般按会议程序来整理材料、构建框架比较方便。如一般的程序大多是背景介绍、校长报告、教师发言、专家点评、领导讲话等。

当然还有许多会议的性质介乎于上述二者之间,特别是不少地区和学校精心准备的一些教科研活动。如何写好这些会议的综述,如何写出质量和新意,还需要另辟蹊径。一种思路是,如果会议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和比较丰富的材料,可以不按会议程序,而是按问题探讨的顺序来构思。以会议材料为主,补充即兴发言、点评质疑、听评课材料以及相关背景材料,构建一个问题探讨式的综述结构。再以“有效教学研讨会”的综述撰写为例:

“有效教学研讨会”综述的基本框架

(1)研究的背景、意义、理念

(2)实施经验(包括区域、学校)

(3)操作要点与问题讨论

(4)教改设想与发展前景

上述写法打破了以往按会议发言程序安排材料的结构,而是根据教改进程和问题探讨的思路来组织材料、构建框架,避免了会议综述的一般化、公式化。这样可以比较灵活地处理有关素材,尤其是一些质量较高的发言,可以分成多次引用,安排在综述的不同段落之中。根据每次会议的主题和内容,文章结构还可调整变化。总体上是从背景到研究、从理念到实践、从成绩到不足、从现实到未来,围绕一个问题研究的过程来编排材料。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够避免平铺直叙地罗列材料,更有效地反映某项教改研究的成果、过程和思考。当然新的写法也可能形成新的套路,这就需要作者根据情况不断调整思路和写法,以形成新的表述形式。

四、会议综述的撰写技巧

(一)交代基本事实

一般会议综述的开头要交代开会的背景和基本情况,这就是新闻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由。这些基本事实虽然简单,但是往往会被一些作者所忽略,因而不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地表达。

比如有一位教师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活动,之后写了一篇论文向杂志投稿。在根据编辑要求修改的过程中,文章引述这次活动的名称就先后变换了三种提法:“教学大奖赛”、“教学观摩活动”、“教学大赛”。可见有时“眼见”并不“为实”,没有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就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当然也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主办单位对会议名称的提法本身就前后不一致、不统一。如会议通知上是一种写法,现场的会标中是一种写法,甚至有关会议材料(包括书面材料、会场横幅和电子投影等)又有不同写法。那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核实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说法。

上述会议名称是一个有关“事件”的事实,其他如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要素都有需要注意核实的地方。如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关于出席者的工作单位和职务职称,往往有随意简化或就高不就低的现象,这些都需要仔细甄别。

(二)把握文字风格

一般来说,会议综述以议论说明性文字为主,不需要文学性的描写和抒情。考虑到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有时也可以用一些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但总体上还是尽可能通过平实的文字表达会议内容。

由于会议材料包含有大量的发言记录稿,这些文字往往比较粗糙,思维逻辑也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整理修饰。即从大量素材文字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包括把一些冗长的带语病的过于口语化的文字,改写成比较简洁通畅的书面语。这里要注意的是,作者不仅要学会对素材做减法,也要学会做加法。所谓做减法,就是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而做加法,就是要在原话中适当补充文字,起到贯通语句、连缀文字、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些补充文字需要符合发言者的原意,不能随意改写。再以“有效教学的课堂规范”的讨论为例:

比如有些住宅大楼里停放着很多自行车、助动车,物业管理部门也没有办法处理。但一场大火以后,居民们就从中吸取了教训,自觉地就把楼道清理干净了。因此,一种规范或要求,当它与执行者或被管理者自身的成长建立一种联系的时候,才能得到有效执行。

今天我们所有课堂规范的建立,都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都要去考量这些规范是否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都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和评判。

上面一段话源于参加会议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负责人对会议讨论的总结。原发言稿只有第一段文字,从内容看,主要是通过一个社会事件的比喻来说明规范执行的可行性、有效性。在发表时,综述作者把这位负责人在另一段发言中的文字 (即引文第二段)整理加入其中,从而使这段发言立意更高、表述更为完整有力。这就是在减法基础上再做加法的效果。

(三)平衡主次关系

一般来说,对于会议材料取舍或兼顾的基本原则是:关注重要人物,兼顾各方利益;突出重要内容,适当合并处理。对于出席会议的重要人物和主题发言,如著名专家、有关领导、先进单位和人物代表等,要重点关注,给予较多的篇幅反映。对于一般的会议交流和自由发言,可以根据情况取舍。如: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华东师范大学×××等认为创造性使用教材,一要吃透教材,二要了解学情,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上海师大师资培训中心×××、区教育学院科研室×××等提出,教学改革要重视实践反思和经验总结。

之所以要较多地反映重要人物的发言,是因为人物身份本身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即使是同样的观点,经由不同的人表述,其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至于提及次要的发言,主要为了体现综述的综合性、全面性。用较少的篇幅,让不同单位与会者的声音都得到反映,也兼顾了会议的主办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各方利益。

关于会议综述的撰写方法,如怎样发掘亮点、怎样概括总结、怎样摸索写作套路等,这里就不再赘述。会议综述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写作文体,大体上有一定的写作模式,通过不断地写作实践,就可以较好地掌握。但是形式取决于内容,写作技巧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要真正写好一篇综述性的文章,作者的思想水平和研究水平仍然是写作的基础。

[1]参见本刊记者.课堂规范的反思、重构与实践——第五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1,(3).

张肇丰,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研究员、《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张双凤)

猜你喜欢

综述会议规范
《八七会议》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会议通知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会议通知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