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干制度运作不良引发学生冲突的社会学审视

2012-04-02王婷蔡静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4期
关键词:班干部冲突班级

●王婷蔡静

班干制度运作不良引发学生冲突的社会学审视

●王婷蔡静

我国中小学班干部制度运作过程中,容易引发的学生冲突表现在价值取向、角色扮演、信息沟通三个方面。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这些冲突与稀缺资源的垄断、利益分配的不平衡、等级观念的滋生、权利的过分集中等原因密切相关。要化解冲突,就应当对症下药,采用相应的策略。

班干部制度;学生冲突;冲突论

班干部制度作为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形式,在维护班级秩序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此引发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其负向功能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从社会学之冲突论的角度看,群体内部发生少量的、轻度的冲突可保持群体的活力、增强凝聚力;频繁的、激烈的冲突会对群体凝聚力及生活于集体中的个人产生多种不利影响。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审视中小学班干部制度运作不良引发学生激烈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缓和学生之间冲突的策略。

一、学生冲突的主要表征

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冲突的界定是社会冲突研究领域中最大的争议,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社会学家刘易斯·A科塞(Lewis·A·Coser)认为冲突是“对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1]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2]克·芬克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冲突有以下特点:“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3]在我国中小学校班级组织中,由于班干部职位是一种稀缺资源,班级组织的管理呈金字塔型,决定了只有少数学生担任班干部。所以,在班干部选拔和任职过程中难免产生种种矛盾冲突,具体表现为:

(一)价值取向冲突

1.集体主义观与个人主义观的冲突。

在我国的价值观教育中,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至上的价值取向,似乎个人主义是过于看重个人利益的一种价值取向。因此,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强调集体取向,而忽视个人取向,二者之间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就班级管理而言,也时刻表现着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回归到班级这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尤其是作为班主任“代言人”的班干部群体被灌输着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班干部手握班级管理权,需要按照班主任的要求管理班级,带领全班学生融入班集体中。班级管理往往强调集体的利益和荣誉,而忽视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被极大压缩。班级的整体运作容易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学生的个人价值更是难以得到应有的张扬和发展,这无形中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割裂开来。在这种价值取向的主导之下,班干部的“权力”变得至高无上,而忽略班集体存在的意义和个人存在的价值。

2.“民主”观念与“特权”意识之间的冲突。

在学校教育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中,教育民主观念在班级活动中直接体现是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班级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在教育民主观念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在选拔任用班干部的方式上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从班主任任命制,到学生自荐、竞争选拔、轮流制等方式,对于打破班委会的终身制和班干部制度的僵硬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班级生活中,在班干部的实际选拔和任用过程中,民主的观念却很难贯彻到底。由于班干部角色在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带来了诸多利益和“权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孩子竞选班干部的行列。班干部制度在家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怪圈:一些家长过分看重自己孩子的“官衔”,认为当了班干部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今后“仕途”的发展大有益处,每到新学期开始竞选班干部的时候,家长们就忙着跑前跑后——有关系的走后门,有权的打招呼、“送纸条”;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师在干部的选拔过程中很难做到真正地公平、公正与民主;一些学生在班干部竞选过程中更是使出浑身解数,甚至谙熟成人世界的为官之道,不惜出钱出力“拉票”,不惜“请吃请喝加送礼”。如果这些学生当上了班干部,不免滋生“胜人一筹”的骄傲情绪,还有可能与普通学生之间变成人管人、人监督人的对立关系。上演着学生版的“官场游戏”,班干部选拔的过程也成了“民主”与“特权”的较量。

(二)角色冲突

角色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被社会关系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模式。郑杭生认为,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实践。[4]一个人一生会扮演很多角色。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根据承担的不同任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因面临不同的场景和实现目的存在差异,往往会出现角色冲突。那么,何谓角色冲突呢?一般认为,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5]一般认为,角色冲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是针对一个角色,不同的人对这一角色产生不同的期望和要求而产生的冲突或者是由于自己对某一角色的领悟与自己实践角色行为的认识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所发生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在班干部角色中,出现了“领导者”与“服务者”、“领导者”与“执行者”之间的角色内冲突。在班级中,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承担着比普通学生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我国的班干部制度本身赋予干部在管理班级过程中一些“权力”,但此“权力”并非成人眼中的权力,这些权力的赋予是让班干部更有效地管理、服务于班集体。但在现实学校生活中,在一些班干部的眼中,班干部就是地位仅次于老师地位的“领导者”。作为班干部的学生,不免产生心理上的优越感,总是认为自己高其他同学一等,而把自己“服务者”的角色抛之脑后。在开展工作时,一些班干部总是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难以耐心地听取其他学生的建议。这令许多学生产生不满甚至产生敌对情绪,极不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展开。此外,我国中小学校的班委大致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科代表、小组长组成。这些职位的设立并非要造成学生干部之间地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而是为了各班干部各司其职,在扮演好自己角色的同时相互合作,协助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开展班级工作,班干部职务无大小、等级、高低贵贱之分。

二是“班干部”和“学生”之间的角色间冲突。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扮演一种社会角色,而是有着多种社会角色。在班级这个微型的社会中,学生扮演的角色同样如此。作为学生,他担负着学习的任务并作为自己的天职;作为班干部,他又有管理班级的担当。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不能因为担任班干部而影响了学习,更不能把大量的时间和心思花费在如何在班级里谋得一官半职上。作为学生干部,首先要明确“学生”角色和“班干部”角色各自蕴含的使命,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灵活的协调、转换两种角色,避免两种角色出现冲突。

(三)信息沟通冲突

信息沟通即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当信息被受讯者接受并理解时,信息才由传递达到沟通,才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效果。在班级组织中班干部是联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上传下达,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作用。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口头沟通,主要形式是下行沟通,即班干部向下传达老师的思想和指令给学生。

FA60高剪切分散搅拌机(上海达平仪器公司);SYD-2801针入度试验器(上海昌迪地质仪器有限公司);SYD-2806E沥青软化点试验仪(上海华岩仪器公司);SDY-4508D沥青延度试验器(上海昌迪地质仪器有限公司);MDJ-2数控马歇尔试件自动击实仪(沧州中建精密仪器有限公司);SYD-0709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仪(上海昌迪地质仪器有限公司);HYCZ-1全自动车辙试验仪(中科东华实验仪器有限公司);LD716全自动劈裂试验仪(中科东华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班干部不能准确的传达上级的意图或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容易引起同学情绪上的抵触和行动上的不配合;同时,因谣传或成见,班干部和同学在获取对方信息时信息失真,评价偏颇,容易引起冲突。此外,信息沟通障碍的冲突还存在于班干部与班干部之间,比如班干部之间因领会传达老师的思想不同,或因为在管理班级中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而产生矛盾冲突。信息沟通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之间应该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减少因沟通障碍产生的不必要的冲突。

二、学生冲突的理性分析

班级作为一种微型的社会组织存在,其特征与真正的社会有着很大的同构性,即社会成员的角色分担和构成基本呈金字塔型。顶层是对整个班级工作负责的角色,即班干部阶层;中间层一般是对班级中小组的工作负责的角色,即小组长;塔的最底层就是普通学生群体,前两层构成班组织的“干部阶层”,第三层为“群众阶层”。这种塔型结构的班干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我国的行政干部管理制度,是我国官僚制度的一个缩影。

班干部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各项工作,初衷在于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树立榜样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随着社会官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渗透,校园里也慢慢变成社会的缩影。中小学校班干部制度官僚化的日趋严重是导致学生间冲突不断发生的根源所在,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稀缺资源的垄断

金字塔型的管理结构决定了班级中只有少数成员能够进入 “干部阶层”,而大多数成员为 “群众阶层”,这也决定了班干部职位的稀缺性。处于不同塔层的学生为争夺这种稀缺资源而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干部阶层”与“群众阶层”往往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普通学生为了摆脱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他们会努力争取班干部的职位,而班干部会想方设法地长期占有这一支配性资源。因此,一旦学生在稀缺资源分配方面的补偿渠道变窄或进入“上层社会”的流动性变低时,就会造成学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的丧失,进而导致学生之间冲突的发生。

(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性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班干部手握制度和老师赋予的最高权威,可以优先分得班级利益。比如班干部与老师接触的机会比较多,老师自然会给予班干部学习生活上更多的关爱;每逢学校的评优选优,班干部也是班主任心中的不二人选;当班级获得荣誉时,站在最前面代表全班同学接受表扬的也是班干部;此外,班干部角色为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表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提供了平台。这些所谓的“利益”本应是班级学生通过公平、正当的竞争来获得的,而这种官僚化的班干部制度,隔断了老师与普通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剥夺了其他学生享有均等利益的权利。

(三)等级观念的滋生

班级内部学生的地位是有差别的,班干部制度在学生群体之间被人为地制造了不平等,产生了类似于官僚制度的严格的等级观念。学生群体被分成两个阶层,即班长、小组长——干部阶层,普通学生——群众阶层。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曾表示:班干部制度导致班级官场化、官僚化,滋长了学生的权力意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等级观念,与平等原则相违背,异化了教育的本质。在班级中,学生的身份地位也是以官职级别的高低来划分:班长的地位最高,其次是其他班委,普通学生的级别最低。在班级管理中,一些班干部更是以“领导”身份自居,对学生颐指气使、呼来唤去。而这种等级观念也延伸到之后的日常生活中,不同阶层或同一阶层不同职位之间的学生群体甚至拉帮结派来壮大自己所在阶层的实力。

(四)权力的过分集中

班干部群体权力的过分集中是班干部制度官僚化的重要表现。在班级组织中,班长是班主任之下全班同学之上的首领,拥有在纵向上全面管理班级的制度性权力;班委会的其他班干部在班长的指挥下、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协作,共同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小组长是班干部的助手,要带领其组员融入到班级中。这种“金字塔型”的班级结构实质上是一种分层制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的运作是通过发布上一级的指令向下一层层传达实现的。作为普通学生,在班干部的现有的强势领导下难以参与班级管理的决策,从而抑制了大多数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班干部群体权力的过分集中使“干部阶层”和“群众阶层”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平等的信息交流,甚至产生对立。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的一种扁平化的班级管理体制,以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流动,利益的最大化和信息的有效沟通。

三、缓和学生冲突的路径选择

为了更好的维持良好的班级管理秩序,发挥班干部这一稀缺资源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之间产生的影响班级发展的冲突,我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班干部选拔过程的公平与民主力度

由于现实因素限制,中国的中小学校基本采取大班制,单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很难实现班级的全面管理,因此班干部制度实施至今仍是我国班级管理的主要形式,虽有弊端但立即取消也是不现实的。我国班干部选拔大致有班主任直接任命、轮换法、民主推举法、竞选法、自荐法这几种方式,每种选拔方式各有优缺点,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若要保证班干部制度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必须加大班干部选拔过程的公平与民主力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走班级管理民主化的道路。在选拔班干部的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负责地选出可以胜任的班级管理者,以优中选优、唯才是用为准绳,不搞特殊,不能也不允许将成人世界的“潜规则”暴露在孩子面前。

(二)实现稀缺资源的流动性与班级利益的均衡性

我们可以大胆、全面地施行班干部选拔方式的轮换制,这是实现稀缺资源流动的最有效方式。轮换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为集体服务的机会;让学生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领悟班干部职位的真正内涵,即使他们不再当班干部也能通过班干部角色的体验支持其他在任班干部的工作。但若操作不好容易流于形式,导致一些学生采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应付态度。因此,在实施班干部轮换制时,班主任要精心培养核心班委、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和组阁、做好学生的岗前培训工作、帮助学生划清工作的范围和权限、严格评定在岗班委的工作成效等,保证班干部轮换制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此外,班干部职位之所以在一些家长和学生眼中成了某种程度的“名利场”,是因为我们赋予班干部太多的“优惠”和关照,这无疑助长了班干部“官位化”的邪风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当班主任面对全体学生做出关乎学生自身或班级利益的决定时,应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或符合标准,就应该让学生体验获得荣誉的滋味。在班级稀缺资源流动的情况下实现班级利益的扁平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班集体团结起来,淡化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

(三)班干部从权力意识走向服务意识

班干部权威从何而来?我认为其权威来源于两个方面——制度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是班干部权威形成的主要因素,制度本身不具有管理和约束力。制度的约束力来自于他人的监督。[6]作为班主任的代言人和班级的主要管理者,班干部具有监督和约束其他同学的权力,因此制度赋予班干部一种高于普通学生的地位。个人因素则是班干部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在班干部制度这一大的环境下,每个班干部都有制度性的权威,但不一定都具有个人威望,班干部应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养而不是过多地利用制度赋予手中的权利来赢得班级同学的认可。

此外,学校领导、教师要加强对班干部学生的教育、管理,使全体学生明确班干部角色的真正内涵:是提升而不是攀比,是服务而不是炫耀;使学生深刻了解到班干部不是成人眼中所谓的“官”,不是“领导”,是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同时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的一种途径;使他们淡化“官念”,树立“服务代领导”的观念;弱化班干部的权力意识,去除功利化思想、官本位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官”意识;使班干部群体提高为班集体服务的理念,以努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换得同学的认可。以此减少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冲突,甚至“敌对情形”。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对话机制

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在同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又是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要促进集体的真正团结,班干部和学生,班干部和班干部之间应敞开心胸、彼此接纳、互相了解、互相配合。

作为班级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班干部在管理班级、组织活动乃至日常交往过程中,都应主动出击,变被动沟通为主动沟通,变纵向沟通为横向沟通,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使双方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以促进班级人际关系的融洽。普通学生群体同样应该以班级主人翁和建设者的身份支持班干部的工作,积极与班干部沟通,说出自己心中的说法。沟通只有互动起来,才能消除误解,团结协作。因此,我们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对话机制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减少相互之间的冲突,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

[1]Lewis A.Coser: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M].London,Free Press,1956,preface.

[2][3]乔·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2.211.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4-156.

[5]文佳.高校学生干部角色冲突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8):197-198.

[6]王放.班干部权力形成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48-49.

王 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蔡 静/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责任编辑:曾庆伟)

猜你喜欢

班干部冲突班级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竞选班干部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制度:好经别念歪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