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语言课堂本色,促进学习能力发展
———基于小学英语“St ickers”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2012-04-02王红

成才 2012年7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学习者语言

■王红

探寻语言课堂本色,促进学习能力发展
———基于小学英语“St ickers”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王红

第二语言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Focuson the learner”(关注学习者),学习者在语言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等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课堂学习,对第二语言课堂的研究就应该基于聚焦学习者的观察与研究。

最近听了一节歌曲课型的英语课,内容为JOIN IN BOOK3 UNIT4 part1“Whatdo you collect?”歌曲名为“Stickers”。对本节课中学生的观察,不难看出教师十分关注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发展。

回顾交际语言教学发展的历程,从初期关注教学大纲的设定和方法的确定,到后来关注交际能力发展的持续问题,当前的交际语言教学其实质就定位到了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本色内涵。什么是本色的语言课堂?本色的语言课堂是有丰富的内涵与广泛的外延的课堂,即追求知识的传承与人发展的平衡的课堂。课堂中学生不只是学习知识,发展技能,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身生理性与社会性的成长。如何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依循本色,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笔者就“Sticker”一课提出如下思考:

一、浸润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是英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之源

能用任何语言正常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能用这种语言思考,即具有用这种语言思维的能力,做不到就难以正常交流。为什么有的学习者学了十多年的英语都没有英语思维呢?要理清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了解儿童的母语获取的过程:孩子在最初听到任何语言的时候,开始是什么都不懂的,语言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声音的信号,他是在出现语音的时候,对当时的场景图像的观察,而猜测这些词句大概代表的含义,并与图像进行联系,经过几次反复刺激后,形成对这一语言信号的“条件反射”,然后在他大脑的语言区形成母语的语言区,从而形成母语思维。既然母语的思维是这样形成的,那么英语的思维也必然经历同样的过程才能形成。即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实现英语思维。根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理论,孩子的英语能力应该是下意识自然获得的,而不能靠理性的学习。因为靠理性学习无法形成英语思维,也就无法实现自如交流。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而要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中营造英语环境的支持,从而让他们形成英语思维。

本课教师在教授短语“all the time”时,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T:I love stickers very much.I want stickers in themorning.Iwant stickers in the class.Iwant stickers at home.Iwant stickers when I do the homework.Iwant stickersall the time.Do you know“all the time?”

……

“all the time”短语表述的意义为:(在该段时间内)“一直”“一向”,但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其汉语意思,而是通过教师的一段英语表述在学生头脑中浸润一种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沿着教师描述的情景想下去,在语境中体悟“all the time”的意义。接着,教师又借助图片创设情景,并用英语加以描述,强化这种思维。随后教师将语义与语用巧妙融合,通过图片情景与语言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在初步体会到“all the time”的意义时,相机引导他们用该短语练习表述,通过几个学生的交流既检验学生是否领会意义,也提示了该短语的运用,给其他学生作了很好的示范。

教授短语“all the time”时,教师在全英文语境中,逐步引导学生从语义的习得到语用的过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使学生浸润在第二语言的语境中感悟、运用、发展。用英语思维是学习者应该逐步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表达思想的基础,对学生语感、听力乃至阅读等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在非英语语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语来思考的确有较大难度,但也是可以在教师长期不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的。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是英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之魂

根据社会语言学家的观点,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感情。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统一,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语言赖以生成的情景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会阻碍他们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本课教学注入了浓郁的外国文化,关注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本课教学内容是主题为“Stickers”的一首歌曲,教师从学生喜爱的歌手周杰伦入手,结合本课教授的歌曲特点简单介绍了RAP music这一异域文化特色,并展示国外街头的一些RAPmusic表演,以此来渗透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元素,让学生感受异域文化的同时,也习得了本歌曲的演唱特点。特别是说唱部分的练习,在反复的有节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体悟到这种节律的美和英语语言的美,巩固了前面习得的语言知识,培植了浓厚的语言学习兴趣。

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英语教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蕴涵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因此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按照汉文化的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表达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实践证明,仅有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无法很好解决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语言能力问题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以适应21世纪国际交往的需要就显得尤其重要。现行的教材包含了较丰富的文化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输入文化信息,将“文化教育渗透于语言教育之中”,帮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丰厚积淀。

三、渗透学习策略的指导,是英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之本

学习策略作为英语学习的一个目标,已列入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语言学习策略除了指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以外,还包括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本身的认识及学习计划、自我学习管理等。新课标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本课在教授学生习得“stick与sticker”时,教师适时渗透了学习策略的指导,首先通过“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粘贴“wardrobe、bed、door、table”等图画任务中体会“stick”的意义,接着教师拿出前面已经学过的单词“sticker”,让学生观察“stick与sticker”有何异同。

T:Look,what’s different?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CAI上出示一组用同样构词方法构成的单词让学生观察)

Sing+er=singer

teach+er=teacher

Work+er=worker

read+er=reader

Win+er=winner

dance+er=dancer

T:Who can read and say themeaning?

(学生读以上单词并理解意思,了解这一类单词的特点,教师还相机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类似的词语,actor、player等词语。接着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请学生课后积累更多类似的单词)

本课出现“stick与sticker”这一组单词,教师采用观察、探究、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习得其意义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最后类举了一组单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里让学生在了解英语单词的构词规律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记忆策略、认知策略指导的渗透。此外,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有意识训练学生仔细听的良好习惯,学习抓关键词理解歌曲意义的听力技巧,训练学生学会紧扣关键词品读歌词,理解意义的阅读技巧等都能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其最本真的目标就是既要满足学生当下的英语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又要保证其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受损害,并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具有持续的英语学习能力。对学习策略的有效培养,就能帮助学习者改善英语学习方式,并增强其主体意识,进而促进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小学英语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满足学生当下英语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使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得以保持,学习习惯及学习策略得以有效培养和指导,为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黄陂街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学习者语言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语言是刀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我有我语言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