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中学教师谈诗词创作

2012-04-02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昌其

成才 2012年7期
关键词:格律平仄比喻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昌其

与中学教师谈诗词创作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昌其

作为中学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懂一点古典诗词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若能更进一步,亲自动手搞一点诗词创作,则能添一份儒雅风流,增一份授课魅力。诗词创作,首先在动笔之前要给所写的诗或词定出类型,即选用何种体式或何种词牌(如七律、七绝、五律、五绝或满江红、西江月、蝶恋花等),然后决定选用何韵(如1东、2冬、或是萧韵、阳韵等),确定了这两项,再选择所要用的格律体式,是平起式或是仄起式,接下来就是文字步骤,前人对文字步骤有个四步法:即起、承、转、合。起,是开头;承,是承接前句;转,是文意转折;合,是结尾。例如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起句是说作者因犯科,长期羁押在岭外,与家人久失联系;第二句承接上句,是说与家人隔断音信两年之久;第三句笔锋突转,作者说自己犯科后幸逢皇恩大赦,释放还乡快到家门口了,心里猜想不知家中两年来发生了那些不幸的事而忐忑不安;第四句以“不敢问来人”结尾,袒露出作者此时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及焦急的程度。

二、诗词结尾

一、写作诗词怎样开头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此话很有道理。凡是开了一个好头,一般都能收到旗开得胜的效果。诗词大家们认为写诗填词开头要势如破竹,顺势开启下文。如陆游的《示儿》:“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陈毅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些诗的开头均是诗人将所要表述的事物直截了当地和盘托出,仿佛决堤的洪水,滚滚奔流,为开启下文破浪扬帆。

前人在创作实践中,为我们写作诗词结尾作了一个形象的概括,即“凤头、豹尾”。就是说诗文的开头要像凤冠那样美丽,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坚硬,语调铿锵有力。文天祥当年写《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结尾,寥寥数字,如雷贯耳。既揭示了生死乃客观规律不可违;更展示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结尾如洪钟掷地,声动山河!

赵朴初先生1990年83岁高龄回故乡省亲,为县政府挥毫写下《自度曲》“老大始还乡,惊见人天尽换装······”最后以“问还存几多光热?报我乡邦!”结尾,文词也仅有11字,却言简意赅,诚挚的游子深情,令乡亲感激涕零。

三、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1.模仿

古往今来,模仿他人的创作艺术大有人在。但千万不要将模仿变为抄袭,那就弄巧成拙,贻笑大方。模仿若能有选择性的借用某些词句或者结构形式来练笔,则无可非议。南朝诗人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一句作者讴歌的是春日赛马场上热闹景观;诗句后来被初唐诗人王勃借用于《腾王阁序》,以描写秋高气爽的滕王阁外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笔下生辉,美景动人,令四座宾客赞不绝口。王勃的模仿稍做改动,便赋予了全新的意境,比庾信原句的境界更开阔,意象更优美,由是成为青出于蓝胜于蓝千古绝唱的典范。再例如赵朴初先生当年游览海南岛“天涯海角”景区后口占:“不知何处有天涯?四季和风四季花。为爱晚霞餐海色,不辞坐占白鸥沙。”其中“不辞坐占白鸥沙”,就是从宋人王安石《题舫子》中“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的句子中精仿而来。老先生在原作五字句前加上“不辞”二字,诗句就变得更加富有浓浓人文情感,其意境也比王诗高出一筹。

2.比喻

比喻是诗人词家惯用的修辞手法,大多佳作皆因比喻精美、贴切而千古传诵。比喻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比声音、比情态、比色彩、比成就、比品格、比境遇等诸多方面。无论比何事物,都要比得形象、贴切,千万不要比得风马牛不相及。假如将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场面比作蚂蚁搬家;把眼泪夺眶泗流,比成洪水决堤,那就引喻失义,令人啼笑皆非。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笔下,把柔嫩的柳条比作淡绿色的丝带,纷纷下垂,又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比作“剪刀”,裁出了万条柳丝细叶,比得生动逼真,激人联想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桃红的美好意境。再如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作者将深秋寒霜中的枫叶,比作早春之花,开得美丽,红得耀眼。诗人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比喻,显示出了枫叶强盛的魅力和不畏风霜,颇具人性的高贵品质,为人千古吟诵。

再如赵朴初先生的《百花令》:“桃花泼着满林血,梨花照着一庭月,辛夷花张着万盏灯,丁香花撒着半天雪……紫荆花赤霞烧得珊瑚裂……”诗人以热血比喻盛开的桃花,用浩亮的明月比喻皎静的梨花,将红白相间的灯光比作色彩纷呈的辛夷花,拿飘落的飞雪比洁白的丁香花,选赤艳的珊瑚,晚天的红霞比绽放的紫荆花,五比连用,俨若珍珠落玉盘,妙笔之下引人入胜,仿佛走进了争芳斗艳百花园。

3.夸张

夸张的手法多用于抒情的句子之中。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夸张有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两种方式,其中扩大夸张用得较多。如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缩小夸张用得比较少,如毛泽东《长征》一诗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无论是扩大夸张还是缩小夸张,夸要夸得让人有一目了然的惊叹;小要小得真切明白,能给人以形象、神奇的感受。

4.倒装

诗词中的倒装句,主要是出于平仄格律上的要求和突出表达意境上的需要。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重霄九”就是“九重霄”的倒装,作者在此用倒装的手法,完全是因“蝶恋花”词牌平仄格律的要求所致。如果不活用倒装修辞手法,此处的词句就不合平仄格律。

古往今来,名师巧匠们为适应平仄格律的需要,在不产生语义误解的前提下,使用倒装的修辞手法,更显匠艺精巧。如“风和日丽、千方百计、云消雨散”音律都是平平仄仄,如果将其倒装写作“日丽风和、百计千方、雨散云消”其音律就变成了“仄仄平平”但语意未变,却为作者解除了平仄格律的困扰。

5.对偶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最早起源于迎宾仪仗队两两相对,故又称“对仗”。它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近,平仄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平声对仄声,两字句对两字句,三字句对三字句。

如: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对偶的种类:

①正对,词义相近。如:陈对旧、想对思、同心对合意、夏雨对春潮。

②反对,词义相反。如:红对黑、正对斜、深思对浅出、空缺对多余。

③串对,上下句语义相承,又称为流水对。如:杜甫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④借对,借甲物谐音对乙物。如: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即借“清”的谐音对“白”;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是借“指”的谐音对“牛”。

⑤扇对,像折扇那样隔句对。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⑥数字对,如:毛泽东“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⑦动物对,如:杜甫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⑧方位对,如:古联“说南道北,思前想后”。

⑨颜色对,如:古联“赤手挽银河,青山埋白骨”、“红白相间,青黄不接”。

⑩人名对,如:“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综合上述所列,反复琢磨,勤恳练笔,则必能收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创作功效。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格律平仄比喻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比喻
买椟dú还珠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