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012-04-02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人文高职语文

周 剑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1 引 言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精神需求。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包括高职教育中抽离出来的,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规范。

2 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人文学科中语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语言、文学、写作与修辞都属于语文。语文作为人文教育学科自古如此,中国西周时代的学校普遍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科课程,其中的礼、乐、书三种分别包含了道德教育、诗歌教育、识字写字教育等,这实际上是后来封建社会文、史、哲、经相混合的人文教育。在国外,起源于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的三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和逻辑(辩证法),又叫三科,实际上就是宽泛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这些作为“自由艺术”的学科,在形成人的心智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博得了一个古老而持久的名称——人文主义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通过对语言作品的解构破译与建构编码,“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社会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它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朝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面发展。”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认为,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语文是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习“母语”及包含在祖国语言里面的各学科知识、同时运用祖国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综合工具。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人的思维和交际,无不自然地流露出思想和精神,所以,思想、语言、文字其实是一体的,它们共同反映了语文的本质,并使人们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科学的、人文的素养。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地掌握、运用语文这一工具,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语文教育中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讲究人文性,把语文能力作为一种基础素养来培育。

3 高职语文教学如何突出人文性

3.1 教学目的突出人文性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高职语文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课程。应遵循“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实践为重点”的原则;课堂结构趋于开放、灵活;组织形式上趋于宽松、民主;评价上趋于多元化;对课堂教学目标应重新定位,应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高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要贯穿人文性。一是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着眼于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适时地安排、组织讨论课,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内容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同时,高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文性。除了突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突出以下目标:培养科学精神,凸显人文教育。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强化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要敏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在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3.2 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校大学生,特别是以技术实践型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在课堂的学习显得极其珍贵,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创造无限的学习成果,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去给学生以持久的思考,是能否顺利实现人文素质提升的关键。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应在课堂教学法中努力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3.2.1 课堂教育灌输人文精神

在课堂的语文教学中,联系课本与教学大纲,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灿烂的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全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学语文所选取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备许多优越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促进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研读古代文学作品,体会古人的文化观念、文学情节、道德情操,经常以先人的操守来勉励自己。例如,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了起义英雄的伟大理想,作为该书的作者,他又何尝没有同样的感慨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道德标准,有效地熏陶学生,用以激励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

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指挥棒。在大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其所能,尽量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怀。

在课堂教育中加强做人教育。大学语文教材中,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特别是在做人教育方面。在论语中“民无信不立”等等,阐述了诚信在做人理事方面的重要性。孟子“威武不能屈”之精神,指导学生坚持自己的操守与追求,让人懂得了人格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大学课堂教育就是在充分利用书本优秀知识的同时,灌输以教师的谆谆教导,学习先哲的优秀思想,进而为我所用,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3.2.2 教学方式凸显人文性

当前大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有共同学习期望:语文课不能光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要从“课堂”走向“实践”。而当前大学语文普遍采用讲授法为主,讲授法的课堂教学方式本身存在缺陷:老师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天花乱坠,但上完课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全然记不到心上。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和灵感,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可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讨论甚至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 “讽喻说”、“同情说”、“长恨说”、“自伤说”、“矛盾主题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不如先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做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课堂气氛肯定很热烈。同样一篇课文又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凯普莱特花园约会”的片断,选两个学生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演绎这段长达数十分钟的真情对白,加上配乐,罗密欧“爱”的神箭、朱丽叶的温柔、浪漫多情的场面定会深深打动和感染学生。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用广州话、潮州话、普通话来朗诵,地方文化的异种情调自然脱出,课堂“生气”也就盎然。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带有丰富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完全可由教师凭靠自身经验和洞察力,结合课文的内涵、特点去组织、发挥、创造,不能千篇一律,否则显得呆滞而同样失去“生气”和“活力”。

此外,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比如: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板报与简报制作等,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加强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在活动中提升。

4 结 语

通过长期的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反思,我们首先不能把高职语文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直接应用,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语文是个“大全”,它里面必须有工具性、知识性的东西,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性。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不失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义。

猜你喜欢

人文高职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