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心理学理论在高职学生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2012-04-02史少伟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管理工作班级班主任

史少伟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目前高职学生对生活、学习的态度存在消极的一面,主要被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困惑,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应该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1 运用“需要理论”,做到五个关注

需要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工作就会更加积极。在高职校学生工作中运用管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要注意做好如下工作:

(1)关注身心的需要。尽管很多“90后”学生家庭比较富裕,但是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学费和伙食费都是靠家里东挪西借,所以他们在学生当中是非常特殊的一群,衣着最朴素,吃饭最节俭,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一看就显得营养不良。这些贫困生既懂事,也有着敏感的自尊,害怕别人会瞧不起他。通过了解情况,向学校汇报后,几个学生酌情缓交了部分学费,学校设立的勤工俭学岗位也活跃着我们班学生的身影,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在平时的班会上,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一个信息,你的出身是你无法选择的,但是你的出路是你可以选择的,鼓励贫困生自强奋斗,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打倒,同时也让大家伸出友爱之手,互帮互助。

(2)关注安全的需要。学生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做班主任之后时刻不能放松的就是这个安全问题。除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物的安全之外,我还很重视保护学生隐私的安全。我们有一位学生因为身体发育不良的缘故,两条腿不一样长,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锻炼,我们在不惊动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向她的父母了解情况。面对学生对她外在条件的疑虑,我都尽量轻描淡写地带过,因为老师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就会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在平时,学生们喜欢找我谈谈心,我在给他们指导意见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里保密,做学生的良师和益友。这样,班主任就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管理起来,学生就会听从班主任的号召,班主任的威信也就形成了。

(3)关注归属的需要。在群体中,学生们都有被团体接纳的需要,在团体中交到朋友,获得某种地位,取得团体成员的肯定和认同。班级里有几十个学生,有孤僻冷漠的,有成绩很不理想的,也有娇惯任性的,怎么把这些分子凝结成一团呢?班主任就要帮学生找到他们在班级中的位置,让其他同学找到接纳的切入点。比如有一位学生,他在球场上生龙活虎,一旦回到教室就没精打采坐在座位上,上课也开小差,因此成绩居于中下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班级内部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或者鼓励他们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比赛,比如篮球排球比赛、黑板报比赛以及系里组织的小型演出等,使许多学生能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向班上同学展示他的另一面,实际上也有助于班级同学对他的一种全面认识。这样学生就找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觉得自己是班级和同学所关注的焦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班级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对于没有过人之处的学生,也不能断定他一无是处,也应该使用鼓励这种驱除心理阴影的良药。学生学会关注自己,也懂得了关注他人,互相宽容和关爱。

(4)关注尊重的需要。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班主任重要的是适应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渴求成熟的愿望,培养学生自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全方位管理班级事务。同时,学生以班级为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种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认识和磨合以后,开始由全体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实际的班规。这种实施性强的班规有针对性,履行起来就会有效很多。有很多学生在家里与家长沟通很少,原因在于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没有把他也当成家庭的一个成员,家庭事务从不顾及孩子意见,忽视了孩子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而在班级中通过这样的管理,可以向学生传达一种信息:你能行!学生们能在互相管理和约束中找到自己自身的价值,找到一种长大和成熟的感觉。

(5)关注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理想,对于学生稚嫩的想法,我们不能轻易地打击。很多学生在进入学校的时候,都会开始思考个人的前途问题。就业教育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了,在就业座谈会上,有的学生表现出对未来的渺茫和工作岗位的失望,我们老师就要给学生打气和鼓劲,分析就业形势,给他们一份踏入社会的勇气。教育归根到底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这样,学生感觉到在他的求职路上他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老师也不是一个旁观者,老师在永远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2 运用“期望理论”,规划四个步骤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有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行动选择。用公式表示为:MF=E V。MF是激发力量强度,即激励强度,指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是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率,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某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

从公式可知,如果个体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发的动机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因此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并拥有适当的期望水平,对目标实现充满信心,对于人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高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深,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加之身处充满诱惑的社会,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原有的自信,目标不明,期望值不高。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借鉴期望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期望目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设计期望目标。班主任帮助学生科学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准确地估计自己的水平,通过分析主观和客观条件,给自己树立一个适当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期望目标。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会导致学生缺乏内部动力。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期望目标的有效激励,将使得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长远的学习目标和主动的工作意识,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2)建立奖励机制。大学生都渴望成功,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并愿意为这种认同而努力。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当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和措施,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获得成绩之后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肯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这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个性、不同群体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自我的目标期望值。尤其要加强对后进学生的关注,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将“成功教育”落到实处。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一些积极暗示和期望。在学生干部的安排上,在集体活动参与中多鼓励、多支持他们,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起自信。

(3)提高管理实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利用集体的力量成功改造过许多流浪犯罪青年。“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已成为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学校的社团、班级、宿舍等都是影响和教育学生的好环境,运用集体心理来教育和鼓励先进,监督和激励后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适应,将同学间“平行教育”的影响发挥到最大,把群体的功能发挥到最强,往往能够胜过教育者的鞭策和监督。

(4)强化外部动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活泼、轻松、民主的育人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有利于管理工作开展。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管理工作能否与时俱进,能否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新突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认真研究管理心理学理论,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促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3 运用“公平理论”,理顺三个关系

“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7年提出。这个理论是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体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平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人们总是通过社会比较,全面衡量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报酬是否相当,从而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通过比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报酬比例相当时,就会心理平衡,产生公平感,于是心情舒畅,工作努力。

“公平理论”启示我们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具有高度的公平意识,充分认识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调动个体积极性的巨大作用。班主任也只有以公平公正的方式为人处事,才能取信于学生,得到学生真正的尊重,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勤贷免、评优评奖及其他个人荣誉的合理分配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管理者将公平理论引入教育管理过程,树立高度的公平、公正意识,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平等关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和学生只能绝对从属和依赖的局面,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只要班主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将公平、公正放在首位,彻底杜绝个人专断,就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使学生心悦诚服。具体而言,在接待学生过程中,不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特长的多少或熟悉程度等而区别对待学生;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要做到任人唯能,反对任人唯亲;在奖学金、个人荣誉的分配上,要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反对“暗箱”操作或背后“交易”,让学生知道情况、参与其中;在学生入党、毕业分配等重大问题上坚持公开透明。只有这样,公平理论才能落到实处,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才能融洽,信息沟通渠道才能畅通,工作开展才能顺利有效。

公平理论还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内在的人格上的平等,而这往往是我们在工作中容易忽视的一面。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管理工作者以公平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同学。只有班主任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信任的关系,学生才可能敞开胸怀,学生工作才能深入人心,取得成效。

[1]愈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2]王 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常 征,陆 纯.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韩延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郑洪利.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管理工作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班级“四小怪”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