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2-04-01李化武齐波

长江蔬菜 2012年14期
关键词:皖北蔬菜生产

李化武,齐波

(安徽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合肥,230001)

皖北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李化武,齐波

(安徽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合肥,230001)

立足皖北农业现状,选择蔬菜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分析了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皖北蔬菜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皖北;蔬菜;发展;调研

1 历史回顾

皖北地区蔬菜产业发展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时期至1988年。皖北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较小,人口流动不大,蔬菜生产发展缓慢,蔬菜种类和品种单一,生产水平不高,商品率低,平均667 m2产量不足1 000 kg,淡季和旺季供应明显,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在营销方式上,一般是由菜农在市场上摆摊设点或沿街挑卖,实行自种自销。蔬菜生产基本处于自发小规模生产状态,生产方式主要是露地传统栽培,一般以自产自食为主,商品率较低。

第二阶段是1988年至21世纪初,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快速发展为特征,皖北地区蔬菜生产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安徽省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产品产销体系逐步放开,农业科技快速进步,以城市郊区为重点建设一大批蔬菜生产基地,成为保障城市居民蔬菜供应的重要基础,蔬菜供求矛盾得到初步缓解。蔬菜产业呈现出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流通并重发展,逐步建立稳定、完善、富有活力的蔬菜生产供应体系。2000年,皖北地区蔬菜面积28万hm2,占全省蔬菜面积的51.5%。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卫生水平的需求越来越高,蔬菜生产从注重数量逐渐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方向发展,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蔬菜基地由城郊逐渐向农区转移。2010年,皖北地区六市五县蔬菜面积41.67万hm2,产量1 350万t,分别占全省53.7%、60.1%,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2.33万hm2,占全省蔬菜面积的65%以上。目前,皖北地区成为安徽省蔬菜重点产区。

2 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1年皖北六市五县蔬菜面积42.75万hm2,产量1 380万t,分别占全省54.1%、62.7%,667 m2产量2 253 kg,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3%。其中阜阳市蔬菜播种面积12.67万hm2,位居全省第一。

2011年,皖北地区六市五县蔬菜生产保持继续稳定发展态势。一是日光温室集中于皖北地区,全省温室面积3 800 hm2,其中淮北市日光温室发展到1 169 hm2,同比增长91.64%。二是大棚蔬菜发展快速。大棚蔬菜面积超过13.33万hm2,占全省大棚面积60%以上,其中亳州市日光温室、大棚面积1.75万hm2,位居全省第一。三是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内6 667 hm2以上的生产大县(区)有蒙城、利辛、涡阳、谯城、泗县、灵璧、萧县、砀山、界首、颍上、阜南、埇桥、临泉、太和、颍州、濉溪16个,占全省1/3以上;2万hm2以上的蔬菜大县有临泉、阜南、灵璧、蒙城、涡阳、谯城6个,占全省一半以上;全省蔬菜第一大产区是谯城区,年蔬菜播种面积在3.33万hm2以上。四是特色化趋势明显,出现了萧县孙圩子胡萝卜、阜南会龙辣椒、涡阳薹干、淮上区芹菜、埇桥区莴笋、怀远县毛豆、凤台乌菜、谯城山药等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蔬菜基地。五是蔬菜生产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六市五县蔬菜专业合作组织340家,占全省41%,比2010年提高近15个百分点。

3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面临的机遇

蔬菜产业逐步成为皖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保供、增收、促就业的作用日益突出。

一是皖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皖北地区位于北纬31°30′~33°,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蔬菜生长,蔬菜栽培历史悠久。蔬菜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蔬菜产品单位价值产出所需土地的投入只有粮食生产的10%~30%,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则是粮食生产的4~5倍。而皖北地区六市五县人口3 000多万人,约占全省一半,因此,发展蔬菜生产具有丰富的气候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同时,蔬菜产业的发展适应了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促进农民增收优势。蔬菜商品率高,比较效益高,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据安徽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仅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1.9%,总产值3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6%,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以上。蔬菜生产667 m2产值达到3 130元,是粮食的3倍左右,蔬菜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三是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优势。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了数量众多的农村劳动力。据测算,2011年,皖北地区与蔬菜种植相关的劳动力有350多万人,与蔬菜加工、贮运、保鲜和销售等相关的劳动力有150多万人。

四是政策优势。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支持皖北发展的政策,为皖北地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3.2 面临的挑战

一是市场竞争加剧。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大城市郊区还是边远省区,蔬菜生产均呈现出大发展的态势,由于快速扩张,总量增加,我国蔬菜人均占有量已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蔬菜生产势头仍有增无减,致使一些地方蔬菜供求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而国内省份之间蔬菜出口的无序竞争、其他发展中国家蔬菜出口增加以及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增强,导致我国蔬菜出口的平均价格逐年下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不利于本省蔬菜的市场开拓,也使蔬菜生产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是居民消费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消费开始进入了以“优质、营养、安全、方便”为标志的营养型阶段,蔬菜经营由前几年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由原来“种什么吃什么”变为“想吃什么买什么”,由原来习惯于到市场上买普通的“大路菜”变为买“精细菜”,甚至到超市里买“净菜”,这就要求蔬菜的生产和流通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蔬菜产业整体效益不高。皖北地区蔬菜种植主要以大白菜、萝卜、芹菜、莴笋、甘蓝等大路菜为主,种植面积大,但整体效益不高。

二是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皖北地区相对经济水平较低,政府及农户对蔬菜生产投入不多,多数蔬菜生产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差。

三是蔬菜生产稳定性差。种菜农户缺乏有效的产销信息引导,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与市场上的品种多样性、供应上的均衡性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生产稳定性差,经常出现蔬菜难卖现象。

四是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皖北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劳务输出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较多,多数从事蔬菜的生产者文化水平低,接受“三新”技术培训能力不强,科技兴菜水平不高。

五是产品竞争力不强。皖北地区蔬菜产品有100多个,但名牌产品不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周边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市场占有率不高,蔬菜出口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5 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5.1 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快皖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充分利用各方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以打造面向“长三角”蔬菜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取向,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加快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提升,推进蔬菜产业步入生产稳定发展、质量安全可靠、市场供应丰富、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5.2 工作重点

①建设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专业蔬菜生产基地 以开展设施蔬菜标准园建设为抓手,每年新增设施蔬菜基地2万hm2,推广夏季遮阳网、防虫网、粘虫板避雨防虫措施,冬季防雾滴棚膜、膜下滴灌防控病虫害等生态栽培技术模式,推广以优良品种为主的10项集成技术,实现种苗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六统一”。扩大标准园创建规模,新建国家级、省级蔬菜标准园30个左右,培训农民5 000人次,实施“以奖代补”,对验收合格的标准园安排一定经费扶持。进一步强化技术指导,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农技人员到现场观摩,扩大示范效应,推进由“园”到“区”的拓展。

②打造特色蔬菜产业带 利用皖北地区被农业部确定为黄淮海蔬菜优势带的有利条件,促进蔬菜产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砀山、萧县、蒙城、涡阳、界首、灵壁、利辛等县重点建设皖北特色蔬菜产区。根据冬季气温低和日照长的特点,推广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普及推广钢管大棚,生产反季节的黄瓜、番茄、西葫芦、韭菜、芹菜、大棚西瓜、食用菌等蔬菜,建立并扩大反季节早春茬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建立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等塑料大棚制种基地,提高果菜类制种产量。

③积极推进西瓜、食用菌产业发展 皖北地区西瓜、食用菌生产不仅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力。以效益为中心,品质为保障,在皖北地区稳定西瓜种植面积13.33万hm2左右,保证产销平衡,大力推广嫁接技术,优化品种结构,逐步扩大早春大棚特早熟小西瓜和秋延栽培面积,延长上市期;扩大食用菌设施化、工厂化生产规模,建设蘑菇、杏鲍菇、金针菇、白灵菇生产基地,新增栽培面积2 000万m2,新增袋料5 000万袋,新增产量10万t。

④建立蔬菜种苗基地 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蔬菜种质资源的潜力优势,整合蔬菜科技创新力量,以宿州种苗所、淮北蔬菜科技园等为核心,在开展常规育种、制种的同时,加快蔬菜园区种苗工厂化建设,增强供苗供种能力,壮大蔬菜种业,推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⑤建立蔬菜科技支撑体系 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技术服务队伍,加快实用技术推广,推进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新型育苗、大棚连作障碍治理等多样化集成增效技术,发展蔬菜嫁接、水旱轮作、周年茬口搭配、有机化栽培等新型高效种植模式。实施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加快建设由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三个层级构成的现代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建立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开展对蔬菜种植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实用人才的培训,提高技术到户率和到田率。

⑥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 分区域、分品种制定生产技术标准,选建规模化园地,集成标准化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加快蔬菜技术操作规程推广应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积极引入绿色、有机、GAP等认证,进一步打造精品,提高产品档次。

6 对策及建议

①加大投入力度 根据蔬菜产品公益性特征和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建议各级财政强化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扶持蔬菜标准园、集约化育苗场和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同时,启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②着力推进农民就地创业 针对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以蔬菜标准园为平台,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合力推动,引导农民就地创业,加快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专长、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③开展人才技术对口支援 牵头协调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合肥江淮园艺所等单位,选派专家对口指导皖北六市五县蔬菜生产和技术队伍培训和建设。

④建立工作推进落实机制 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常年开展“送技术、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加强调查研究,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工作指导,加强上下衔接,加强责任考核,定期召开座谈会,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Research Reports on Development Status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Northern Anhui

LI Huawu,QI Bo
(Anhui Office of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230001)

Rapid developing of vegetable industry is a major approach to increase the farmers'income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status of northern Anhui.After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vegetable industry development,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goals,key works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northern Anhui.

Northern Anhui;Vegetables;Development;Investigation

=102,ebook=107

10.3865/j.issn.1001-3547.2012.14.038

李化武(1968-),男,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研究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蔬菜产业发规划、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蔬菜产销形势及蔬菜生产效益分析,电话:13965003258,E-mail:ahveg@sohu.com

2012-03-28

猜你喜欢

皖北蔬菜生产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奇怪的蔬菜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