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孔子之仁

2012-04-01

关键词:阶级国民孔子

马 荣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刍议孔子之仁

马 荣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孔子的仁学基本思想,是要通过道德教化来培育出有道德理想和人文教养的君子,从而实现安定和谐的社会文明秩序。孔子不仅将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作为其外王的目标,更是把塑造内在完美人格之内圣作为更崇高的追求。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认识孔子关于仁的概念的内涵。

仁;礼;爱人;和谐

孔子推崇礼,将周礼视为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典范,而其对周礼乐的复兴,又建立在仁爱的基础。由此,孔子提出了“与命与仁”,借“仁”与“命”之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主体性。

一、仁与礼

爱人可以看作是孔子仁的基本含义。在孔子那里,仁似乎包含了某种广泛而又神秘的内涵,可以说它是实现了人类杰出能力的一种境地,包含了所有的单独德性。在后来中国,这种思想之所以受到重视,正是因为仁使得个体在社会生活的所有场合下都能正确行动。在对弟子的教育过程之中,孔子是将德性教育与政治相分离开的,但是二者最终还是会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力量。仁的定义在这里不仅仅是潜在地存在于人身上的道德能力,还是一种实存性的目标,而孔子则是试图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这种境地的。在中国,不论孔子还是墨子,其所研究的问题,大部分都是道德论、人生论以及政治论,其所研究的对象也大多是以人事为范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首先关注的是人之安身立命的实在内涵,即以修身为本,然后才指向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即对修身的具体规范,这自然就涉及到了礼。换句话说,孔子是以内容为先,形式为后,从而来订正西周文化的。

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做出了一个简短的回答:“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你的自我,服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可见,要想达到仁的要求,必须是不能偏离了礼的规定。也可以说,在孔子眼里,自我克制和演绎周礼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从这一点来看,仁无疑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和灵魂所在。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孔子论仁因人因时而别,没有统一界定,这既受制于传统思维表义的模糊性,无法准确地定义概念,也因为仁的主体特征在于践行,存在于人的具体行为之中,更因为仁不是任何特殊的道德条目,而是全德之称,任何界定都是对它的限制,都不足以表达其完满性。[1]但这并非说仁无确定含义,只是说其含义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必须与具体的对象与环境相联系,不可以固定格式理解之。只有通过礼制途径,人们才能将其内在的把握自我的能力向外在社会显现出来,并在内部生成更高的道德能力——仁。而礼则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内容表现出来:一个是人们需要根据规范性传统中的文明化行为来行动,这是作为仁的基本要求;另一个方面则是,通过礼使仁凸显出来,这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礼的唯一途径。

孔子是深信仁与礼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因此,他把礼解释成为既包括具体的礼仪实践,又含有具体的整体规范性的社会政治秩序。这一礼仪实践是仁的外化,而这一社会政治秩序的达到是以仁为准则的,因此,孔子就将仁与礼紧密地联系起

来,即内仁外礼。

二、仁与道德修养

在孔子那里,仁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孔子所推崇的是仁的践行,关注的是在人的日常具体生活中如何将仁实践其中。仁道精神是儒学的核心与特质,研究儒学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首先抓住这一核心与特质。

仁首先是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仁的精神是爱人。在社会群体中,人们都应该相亲相爱,社会才能够安定和谐。离开爱人,人不可能成其为人,社会也不可能成其为社会,所以,爱人是一个绝对的道德律令,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必须应当承担的道德义务。

仁的具体体现则是忠恕,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个人无论是立还是达,都不能靠自己独立完成。通俗点讲,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需要由他人来一起完成的。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就必须先使得他人自立,自己要有成就,就必须使得他人也有成就,故自我实现与成全他人二者是相互统一的。而仁的实践方式就是克制自我,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自律的意识。[2]孔子主张的是人应对物欲进行控制,而这种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这里的仁作为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在日常生活中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礼,以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

在春秋末年,国民阶级正在出现之时,孔子首先是作为私学著述的代表批评了当时的春秋社会。孔子不愿意看到社会中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矛盾,故而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承认了国民参与国事的合理性。而“克己复礼”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孔子教导国民阶级自动退让,视听言动一以贵族制度的合法行为为准。这就是在一方面教导贵族自动开放政权,另一方面则是教化国民阶级自动奉公守礼。

有一些人在研究孔子学说的时候,尤其是研究礼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强调其相互性而不是等级性。当然,礼的确存在这种关系,即平等的相互性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当相互性占主导地位的时候,礼是用以调节朋友之间相互相处关系的手段。但不容否认的是,礼是基于调节社会关系的等级性而出发的,尽管等级性并不能排除相互性的存在,比如儿女对父母有尽孝道的义务,而父母对儿女则同样有抚养爱护的义务,由此类推,臣子对于统治者有着服从以及忠诚的义务,而相等的,统治者对于其臣子也有着以礼为标准的,按礼的规范指导对待的义务。孔子对于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状态是有研究的,并且,在此意义上,他还将保持这种内在的心理活动状态看作是与公共行为关系甚为密切的东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孔子的仁又是与礼的观念相似的。[3]在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方面,仁可以被看作是国民的共同属性,或者本应该具有的特性。在这一层面上可以理解为,孔子是以抽象的方法将仁还原于人的心理要素之中的。而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社会现实制度方面,仁又是君子的属性。这是在以历史条件为依托的背景下,将仁与传统的制度紧紧相连的结果。孔子所讲的仁,是以普遍的大众心理因素为出发点的,所以仁被在一定意义上规定为超时代的道德概念,同时也打上了春秋时期国民阶级的烙印。这一仁的最高标准,被孔子推崇到一个至高境界。因此,也可以说,仁与不仁是被孔子拿来区别两种不同阶级层次的标准。孔子以仁为君子之安道,以信为普通百姓之立道,所以在政治层面上必须有贵贱之分,在道德层面上必须善推其所为。

有人认为,在孔子所提出的仁的观念中,体现出的创新性就是,其认为道德能力并非是当权统治者的特权,而是平常老百姓同样可以具有的德性。即孔子在教导像他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同样也具有去教导其他普通人的能力,同样有能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孔子所提倡的仁道观与他的社会观是相辅相成的,而这则在一定意义上暴露出了社会的阶级矛盾。他的仁的思想始终从属于礼的思想。礼原本是作为贵族阶级范畴领域的特性,而仁则可以发展成为国民阶级范畴内的特性。孔子是在道德方面,把当时社会的人的价值判断标准拉到心理层面上的以君子为规定的规范上来,但是他的这种国民阶级道德从属于贵族阶级制度的特性,始终还是明显地反映了当时春秋社会的社会矛盾以及国民阶级发展不足的现状。

[1]张平.论孟子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求索,2007(8).

[2]葛婷.孔子仁学视域中的人文精神[J].才智,2011(22).

[3]张同胜.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B222.2

A

1673-1395(2012)06-0169-02

2012-04 -19

马荣(1987-),女,宁夏吴忠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阶级国民孔子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孔子的一生
高地
孔子的一生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