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背景及困境

2012-04-01夏小华马玉海

关键词:专职专业化队伍

张 月 夏小华 马玉海

(阜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32)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背景及困境

张 月 夏小华 马玉海

(阜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32)

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上议事日程,高等教育大众化更是将辅导员队伍推上专业化道路,但辅导员专业素质缺乏、岗位职责不清、发展方向受限、群体形象缺失等问题的出现,使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对进一步深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辅导员;专业化;背景;困境

一、辅导员专业化及专业化背景

辅导员专业化,是指根据专业特点与标准来要求规范辅导员队伍,通过专业的学习培训,使辅导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以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从业能力,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在社会上获得稳定的专业地位,使其所从事的学生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并不断提升其工作能力。

其专业化背景,基于两个方面。第一,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高校政治辅导员,其担任主体从高年级学生逐步扩大到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这一做法被其他高校逐步推广。半个多世纪以来,辅导员队伍经历了由兼职到“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再到“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演变过程。专职为主的辅导员队伍为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已被广泛认可,辅导员招聘已被各高校作为独立的岗位设立,尽管招聘条件设置较低,但已和专业教师的招聘明确区分开来。截止2011年5月,全国普通高校专职辅导员已达10万人。[1]职业化的实现,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供了空间。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2],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标准。随着高校学生生源结构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就业方式等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与此相适应,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和贫困生资助等许多事务性工作。由于历史原因,高校现有的大部分辅导员专业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许多工作开展起来有难度,无法达到工作的科学化和实效性,因此,辅导员队伍必然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困境

(一)专业素质缺乏,专业化勇气不足

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即留校优秀毕业生和招聘的硕士研究生。但无论是留校的还是招入的辅导员,其选聘要求经常被简化为党员,硕士研究生,不满30周岁。而辅导员工作具有其自身的规范性、规律性、科学性,并且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辅导员应“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但从各高校选聘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来看,不少并没有专业限制。准入的低标准,带来的是万金油和勤杂工的工作定位,辅导员工作被一些人认为是“什么事情都要干”和“什么人都能干”,其专业性被弱化,专业化的阻力无形中被加大。而辅导员自身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缺失,工作能力提升较慢,深入研究少,简单劳动多,岗位认同感低。一些辅导员甚至将辅导员岗位作为进入高校的跳板,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之路的勇气不足。

(二)岗位职责不清,专业化动力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日益重视,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其岗位职责仍有待进一步厘清。辅导员工作主体存在专职不专现象,工作内容存在杂而泛现象,只要和学生沾边的事情都得去管,而真正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其次,辅导员的管理主体多。各教学学院党总支秘书、行政秘书、教务秘书、团总支书记等岗位工作大都由专职辅导员兼任。兼职工作消耗了专职辅导员的不少精力。同时,对辅导员进行培养、考核的相关制度定性规定多,定量要求少,低标准多,高目标少。这些情况使专职辅导员无暇无力去主动探求辅导员工作的科学途径和科学方法,难以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发展方向受限,专业化机会不足

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一章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规定看,辅导员的发展路径很多,方向可选,主动权掌握在辅导员手中,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无论是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还是作为管理队伍的一员,辅导员均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作为教师,学校对辅导员的课时量均有明确的限制,其初衷是为了使其有更多时间从事辅导员工作,但在教师职称晋级时,课时量一方面有基本要求,同时超课时有加分,而在同样条件下,辅导员得分必然低于专业课教师。在科研领域,科研课题的申请皆须按照学科归口到教学院系,与专业教师一同评选,辅导员属二等公民,成功概率较低,而申请教研课题更与其工作性质不符,使其备受非议。作为干部,辅导员既然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院、系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等学生工作管理岗位理应是辅导员职务晋升的必然选择,但国内高校高职称学术人员“空降”任院、系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和学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领导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辅导员失去了晋升之阶。因此,辅导员尴尬的双重身份使其发展受限。

(四)群体形象缺失,专业化精神不足

专职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人员,分布在各教学学院,工作个体性强。部分辅导员缺少辅导员队伍意识,致使辅导员队伍群体形象缺失,专业化精神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伦理待塑造。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具有不同于一般技术职业的独特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构使命。[3]依据职业伦理开展工作,是辅导员队伍的形象展示和专业化境界的体现。目前,辅导员表现出的职业伦理问题主要有:职业道德信仰缺失造成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人力储备不足,职业责任模糊使辅导员面临着复杂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道德评价的不统一造成辅导员职业良心的错位。[4]二是职业精神待培养。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是影响其职业精神的关键,很多辅导员埋头于日常事务而忽视了自身信念、理想与职业意识的培养,认为只要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部分辅导员没有把自身工作看成是源于主体需要的,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而是消极应付。还有部分辅导员自我轻视辅导员职业的社会价值,职业理想不明确。[5]职业精神是高校辅导员从事工作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风貌,是专业化工作的精神支撑。职业精神培养,有助于辅导员个体价值的实现,队伍凝聚力的增强和工作成效的社会认可。

[1]周逸梅.高校专职辅导员已有10万人[N].京华时报,2011-05-31(C8).

[2]陈至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3]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内涵与路径的理论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4]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误区与职业伦理塑造[J].文教资料,2011(9).

[5]钟健雄.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状况的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

G641

A

1673-1395(2012)06-0122-02

2012-05 -1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招标项目(SK2012A171)

张月(1976—),女,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专职专业化队伍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专职媒人的变化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