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角下语言输入假说的理据性

2012-04-01杨国萍

关键词:模因语篇学习者

杨国萍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模因论视角下语言输入假说的理据性

杨国萍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近年来,语言输入假说逐渐为人所淡忘。模因论的提出为我们重新审视该假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模因淘汰机制,选择性地输入足量的、可理解的、趣味性的语言模因,能够有效地提高语言输入和习得的效果。传统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诵读、模仿等方式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充足的语言模因。

语言模因;输入假说;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学界对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相关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提出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式影响较大。尽管学界对该理论存有争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模因理论的兴起,Krashen二语习得监察模式中的语言输入假说越来越值得大家重新思考。

一、语言输入假说核心概念

Krashen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式,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大假说。其中,输入假说作为二语习得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回答了如何习得外语这个关键问题。该假说认为,单纯语料输入是不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可理解性输入是指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难度应该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Krashen将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定义为i,语言发展的目标阶段定义为i+1。[1](P2)1即是当前语言水平与语言水平目标阶段之间的差距。只有i+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进步产生积极作用。低于或平行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i-1或i)或语言材料太难(i+n(n≥2)),对语言习得都没有任何功效。因此,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只有输入适当的可理解性语言才能激活大脑习得机制。

二、模因的文化起源及其在语言中的显性存在

Richard Dawkins在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用“模因”指称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种东西。模因和基因一样,既可以在不同代际纵向传递,又可以以“病毒”的方式在同一代际横向传递。[2](P3~4)模因作为一种能够复制的独立因子,本身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任何思想或者信息模式只有成功复制、传播后才具有模因特性。“模仿”是“模因”的基本依据,任何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都可划为模因。

模因复制须历经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等4个阶段。[3](P133~134)新颖、简洁、连贯的语言是自然语言中最佳的模因。语言模因常通过引用、移植、嫁接、词语变形等方式显现在语言习得中。复制、传播中的语言模因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三、语言模因在语言输入性习得中的介入

(一)语言教学的实质是模因信息的选择性输入传播

语言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构成模因传播的重要基础。语言教学中,信息传播的效果取决于信息源的强度和编码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即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中的可理解性输入。从模因视角来看,语言假说i+1模式中的i其实就是语用模因,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且信息传播中的语言的习得有赖于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而模因复制具有高纯度的保真性,这又为信息传播和语言习得的成功打下了基础。[4]模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的复制和传承的特性,恰恰体现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的运用和信息交流上,而这就为传统语言输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语言输入假说中的i不仅要满足原始的可理解、足量、趣味和非语法性等原则,还必须适应模因的淘汰机制,才能在输出中达到+1的效果。

模因淘汰机制是语言系统的生物进化论。竞争中能生存下来的模因并不多,成功完成人际复制的模因就更少了。某些模因会因时代变化发展而强化或翻新,成为被广泛复制的强势模因;也有的模因由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日常生活中的创新表达实质上都是在语言模因复制竞争中获胜的模因。[5]因此,在输入可理解性语言模因i时,必须尽可能使其保持新鲜性,贴近时代和语言接受者的生活,毕竟“语言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而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它的功能”[6]。只有这样,模因才能为人所接受和传承,进而完成信息传播。譬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out”在和“土老帽”的语言模因的竞争中逐渐显现优势,为年轻人所接受。

语言习得其实就是模因“入侵”人脑的过程。模因可能有不同的显性存在,但始终保留着原始模因的核心、基本特征和性质。凭借对原始模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经过类推、联想,能轻松破译新模因的涵义。在这个意义上,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i也就获得+1的效果。总之,模因变异是语言发展、进化、习得的一种重要方式。表象上对旧模因的复制,实质上是帮助人们在熟悉的言语经验中悟出新的意义。

(二)语言教学模因是提高语言习得效果的核心渠道

语言教学中的i模因宏观上包括句式模因和语篇模因。模因与模因能集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即模因复合体。单个的句式模因只能完成简单的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任务。如果把适量相关的句式模因组合起来输入给学生,就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语篇模因。以下由5个句式模因组合起来的语篇模因就能合理有效地论证这个观点:Considering one after another,I stand on the side of).First of al论据一).Fur the rmore,二).Thirdly/Last but not least,(论据三).Theref,(结论).语篇模因的介入使原来孤立的单词输入相互组织、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有趣、可理解的语篇输入。学生通过掌握和解码该语篇模因,并结合相关的语境,就能够写出新鲜的语篇,解决考试中同类型的问题。

四、结语

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过程就是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当模因得到广泛运用,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入全民语言不断地进行复制时,它就成功了。因此,在模因论视角下审视语言输入假说,可理解性输入i的模因性就变得越发重要。只有输入的i是在竞争中留存下来的强势模因,才能够有效地传播到信息的接受者,完成Krashen输入假说中对学习者的大脑学习机制的激活。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必然会有相当的时间花在对语言模因的操练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诵读模式和对经典的诵读应该重新在语言教学中得到重视,因为学习者通过传统的诵读能够掌握大量基本的词汇、短语、搭配、句式模因和语篇模因等,而这都是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所需要的。诵读所习得的可输入性模因,在学习者大脑中结合新的语境,再进行自身创新性的搭配组合,能够帮助学习者形成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

[2]Blackmore S.谜米机器[M].高申春,吴友军,许波,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

[5]庄美英.模因工程[J].外语学刊,2008(1).

[6]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责任编辑强 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H09

A

1673-1395(2012)06-0093-02

2012-04-11

杨国萍(1983-),男,江西萍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模因语篇学习者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