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漳、泉同城化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异质互补

2012-03-25沈文馥王泽巍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闽南厦门区域

沈文馥,王泽巍



厦、漳、泉同城化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异质互补

沈文馥,王泽巍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厦、漳、泉是我国东南沿海极富个性的城市群,在福建省内属于开发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旅游区域。区域旅游合作的根本思路不仅仅是同质协作,更多的应是在机制、体制上的异质互补。厦、漳、泉同城化以后,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异质互补,厦、漳、泉就可以从目前一般性区域合作、城市联盟向紧密型、实质性、一体化融合的大都市区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大旅游网络。

同城化;区域旅游合作;异质互补;厦、漳、泉

山海兼备、山海反差是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地区(以下简称厦、漳、泉)的一大特点,也是其资源有效配置的优势所在。闽南金三角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在福建省内属于开发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旅游区域,厦、漳、泉3市是我国东南沿海极富个性的城市群。由国家旅游局原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起草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将旅游资源划为类和基本类型两个组分,共6类(即地文景观类、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74种基本类型[1],厦、漳、泉6大景类均有,74种基本类型中,泉州拥有54种,漳州56种,厦门41种[2],如下表1所示。闽南作为一个文化传承,3市旅游业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全国文物古迹类型32种人文旅游资源中,泉州拥有26种,漳州28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省19处,仅泉州市就有11处,可见闽南旅游资源的文物价值高。沿着厦门鼓浪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崇武古城(惠女民俗)、漳州滨海火山、龙海月港遗址及临江古街(豆巷)、平和南胜窑遗址、华安东溪窑遗址、东山生态旅游岛、福建土楼(南靖-华安),以厦门为中心点,厦、泉、漳三地的闽南文化类旅游资源可以连接成线,形成一条颇具闽南特色的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表1  厦、漳、泉3市旅游资源统计表 (单位: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和《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规划纲要》(1997)相关资料整理。

2011年,厦、漳、泉境内外客源市场旅游收入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50%和60%强,见下表2。可以看出,闽南金三角旅游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为厦、漳、泉同城化和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表2  厦、漳、泉3市旅游收入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福建旅游之窗政务网相关资料整理

一、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厦、漳、泉同城化演变轨迹

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和配置的有效性。关于资源的稀缺性,有些学者认为,厦、漳、泉3市似乎条件不能成立,他们提出3市旅游资源同质性和相似性的质疑。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生产要素总是有限的,资源供给总是存在稀缺性的,闽南金三角目前存在如何用既定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最大量的旅游产品,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实现经济效率的问题,这是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的机理之一。机理之二在于现代旅游活动是一项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3]。旅游活动不能仅仅依托同一区域空间和相关的配套产业,而目前厦、漳、泉3市的行政刚性约束影响了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打破既有的行政空间分割,同时各行政单位打破藩篱开展有效合作。与此同时,3市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应对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竞争压力,这是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的机理之三。

厦、漳、泉同城化的历史机遇为闽南3市旅游合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根据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 的观点,“区域经济活动必然产生聚集作用,吸聚的结果是产生一个核心区,每个核心区对外扩散,这种吸聚与扩散的范围都是核心区的影响范围,这个范围称核心区的边缘区”[4]。核心——边缘理论揭示了一个由“魅力厦门”、“活力泉州”和“潜力漳州”组成的辐射广泛的大旅游圈的演变轨迹,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旅游圈”呈多级圈层结构,由核心向边缘渐降,不同圈层的旅游业发展功能有差异,完成内部整合后形成市场共轭或资源互补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合作关系。以厦门为主的核心区域具有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等特征,相对而言,漳、泉经济较厦门落后,是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厦、漳、泉同城化以后,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必将产生扩散与交流,促使厦门一方面从漳、泉吸引聚集生产要素,产生大量的包括材料、设备、技术、产品、社会、经济、文化、机制等多方面的革新,另一方面,又将革新源源不断地向漳、泉扩散,进而引起漳、泉经济、社会、文化、技术活动和结构乃至权利组织、聚落类型的转换。所以说,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质是“区域内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组合”[5]。

目前,厦门的优势在于其区域中心地位及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线路,而且是闽南、赣南、湘南的东向出海口,这一点是漳、泉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合则三利,分则三伤”。由于“合作是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旅游资源在大区域范围内进行整合,将资源多样化的优势转化为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的游客需求和旅游时间容量的扩大”[6],厦、漳、泉同城化以后,理想形态是该区域整体经济发达,旅游业一开始就受到强有力支撑,逐步实现资源和信息的互补。如果以共享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为点,以线路旅游产品合作开发为线,以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为面,闽南3市就可以从目前一般性的区域合作和城市联盟,向紧密型、实质性、一体化融合的大都市区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大旅游网络,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和区域旅游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基于博弈理论的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异质互补

如前所述,资源的稀缺性和配置的有效性是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动因。与此同时,闽南3市旅游合作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区域内具有差异性或互补性的旅游资源,实现共同发展。目前,厦门经济总量大但旅游容量小, 旅游资源的品种、深度不够,尤其缺乏生物景观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漳、泉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但景点规模小,分布分散,尤其不与邻市连点成线,旅游价值有限,旅游客源市场发展不均衡,海外、国内市场比例严重失调,见下表3。

表3 2011年厦、漳、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福建旅游之窗政务网相关资料整理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认为:“区域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7]。从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看,旅游区域日益呈现经济区域的性质和功能,并与自然区域、文化区域不断整合。必须指出,整合是一种有时间变量的不平衡发展过程,早期倾向不平衡成长,到成熟阶段,发展差异才渐趋缩小。由于旅游资源分布密集,地理位置邻近,交通联系便利,经济基础较好,客源相对丰富,闽南3市旅游业在前期合作上可以一致“枪口对外”,但受旅游资源、产品、市场结构相似性影响及行政区划的制约,3市旅游业又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有的地方、有的时期这种竞争甚至严重削弱了彼此合作的功能和效果。例如,3市旅游业在观念、体制和经营方式上的封闭与差别,旅游企业各自为营、画地为牢,“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导致整体上小、散、乱、弱、差,旅游人力资源无法流动,政策无法协调,环境无法整合,难以形成旅游“规模经济”。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8]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思想: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势均衡的结局(-5,-5),不如合作策略的结果(-2,-2)。也就是说,从个体理性出发所选择的占优势策略的结果,从整体上看,却是最差的结果。由此看厦、漳、泉同城化后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景,如果单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出发,彼此间选择的占优势均衡的结局只能是(-5,-5),相反,如果两两合作,在信息沟通机制下,则纳什均衡将改变,呈现合作策略的结果(-2,-2)。因此,厦、漳、泉旅游合作唯有制度性合作博弈才是共赢性博弈,才是高效率的纳什均衡,并进而做到决策最优、效用最大且总效用最大。

纵观国内外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不难发现,合作初期经常达成的那些旅游合作协议,随着时间流逝往往流于形式或有形无实、有始无终。究其原因,无关痛痒的旅游合作协议无法约束并规范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行为,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解决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恐怕是主要原因。由于缺乏一套规则性或制度性的约束机制,无法实现合作博弈的好处,相关方无法在体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整体效益最优化。因此,同城化以后,厦、漳、泉旅游合作的根本思路恐怕不仅仅是区域旅游的同质协作,更多的应是在机制、体制上的异质互补。一是旅游环境与资源的互补。将厦门现代城市景观及经营理念与漳、泉原生态的、充满闽南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开发联系起来,实现“一体”;二是旅游区位优势的互补。将来自厦门的境内外游客通过机场、铁路、公路向漳、泉输送,通过漳州、泉州实现更长时间的逗留,最后通过厦门的口岸功能输送出去;三是政府间的合作与互补。用地方性旅游法规及旅游合作机制、政策与规划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联合推广精品线路,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四是旅游企业间的合作与互补。例如,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利用厦门的优势,为泉、漳旅游企业开展人才培训、项目开发、管理培训等。

发展旅游业,政府主要履行协调、立法、规划和投资等四方面职能,旅游企业间的合作才是重中之重,这是世界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总结。鉴于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宽、带动性强的特点,现代旅游者更多强调在便捷、顺畅、自由的旅行中体验旅游的完整性,厦、漳、泉旅游合作的异质互补应是未来的主流和方向。

三、厦、漳、泉同城化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实现途径

根据规划,厦、漳、泉同城化的发展目标是:至2015年,三市初步实现同城化,三地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体系初步建成;一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并实现同城共用;基本社会公共服务有效融合;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一体化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这个拟用10年时间共同建设的大都市区,核心区面积达7772平方公里,是一个“无行政区划界限旅游区”或“无障碍旅游区”。

随着动车、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厦、漳、泉三地的空间距离进一步拉近,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同城化发展正在逐步实现。2012年5月24日,在“厦门漳州泉州金门旅游推介会”上,厦、漳、泉三市和龙岩、金门签署了区域合作协议,五地旅游今后在“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共铸闽西南旅游圈”,“加强旅游信息互通,共建市场监管机制”,“加大旅游推广力度、共拓旅游客源市场”,“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共塑精品旅游线路”,“引导企业交流合作,共创互助双赢平台”等方面将开展深层次合作[9]。同时,厦、漳、泉及金门旅游企事业单位还在厦门市旅游局副局长阳方根、漳州市旅游局副局长游瑛、泉州市旅游局副局长苏悦和台湾金门县交通旅游局交旅课长何桂泉带领下,前往广东梅州、江西赣州、吉安等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召开业内旅游推介会,借机宣传厦、漳、泉旅游资源,力推厦、漳、泉同城旅游和厦金“一日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厦、漳、泉同城化战略启动1年多来,同城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今后,厦、漳、泉旅游合作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笔者认为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3市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变政府传统的功能单一的行政管理职能,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职能转换到环境建设和为3市旅游企业服务上来,政府的作用逐步让位于市场。

第二,3市经济、文化多领域合作。国有资本逐渐从饭店、旅行社等退出,允许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鼓励企业间兼并和多方面自主融资,对于社会和国外投资,可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加快旅游产业与信息、金融、交通、文化体育、会展、商贸等服务业以及与工业、农业的相互渗透,以区域内渗透为起点,促进区域间旅游合作的形成。

第三,3市建立旅游大交通战略,进行一体化的交通规划、管理、运营,在标准、机制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三市居民之间的客流出行,实施一体化管理。

第四,继续完善以厦门鼓浪屿、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香山国际游艇码头,泉州海丝文化、闽台缘博物馆、崇武旅游度假区、德化戴云山、石狮服装城、晋江鞋都,漳州滨海火山、茶博院、花博园、赵家堡、东山旅游度假区等为重点的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宗教文化、都市体验四大旅游产品类型,形成建设“海峡旅游”品牌的重要支撑。

四、结语

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发展己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打破简单的行政区划,整合旅游产品,优化配置区域内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灵活性、特色化满足不同兴趣爱好游客需求,延长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才能有效避免旅游资源的重复开发、低质量开发,构建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和区域旅游品牌。从这一意义上说,厦、漳、泉同城化为“海峡旅游”搭建了生动的舞台,而区域旅游合作异质互补为同城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1] 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2] 郑耀星.福建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旅游合作发展战略研究—以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为例[J].福建地理,2000(2):31-33

[3]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4] 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22(3):372-375;

[5] 靖学青.经济增长、结构变动与区域差异(长三角地区实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6] 尹贻梅.旅游空间竞争合作分析模型的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26(2):66- 71.

[7] 胡佛.E.M. 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992.

[8]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 翁华鸿.厦漳泉金(龙岩)旅游推介会圆满落幕[N].厦门晚报,2012-6-6(1).

Xiamen, Zhangzhou, Quanzhou urban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heterogeneous complementary

SHEN Wen-fu, WANG Ze-wei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Xiamen, Zhangzhou and Quanzhou is 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s individual city group, in Fujian province belongs to development is earlier, a higher degree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ideas of homogeneous collaboration, more should be in mechanism, system of mutual complementarity. After Xiamen, Zhangzhou and Quanzhou urban integration, Xiamen, Zhangzhou and Quanzhou can from the current general regional cooperation, Union City to close, substantive, integration of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formed all-around, open a large tourism network.

Urban integration;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heterogeneous complementation; Xiamen, Zhangzhou and Quanzhou

F592.7

A

1673-1417(2012)03-0012-05

2012-03-22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ZZY0723)

沈文馥(1968—),男,福建诏安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

(责任编辑:马圳炜)

猜你喜欢

闽南厦门区域
厦门正新
闽南文化传承
分割区域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偶”遇厦门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