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视角下的纳西族“打跳”

2012-03-20李开文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纳西纳西族丽江

李开文

(1.文山学院 体育系,云南 文山 663000; 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目前已成为全国主要旅游热区和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里拥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造就了丽江较高水平的旅游资源。“打跳”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体育活动,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宁蒗县等纳西族、傈僳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而纳西族是“打跳”的主要群体,其开展程度也较好。旅游给了纳西族“打跳”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而纳西族“打跳”在坚守原始风格的基础上与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旅游与民族文化共赢的奇迹。

一、欢乐的纳西族“打跳”

据传纳西族“打跳”源于宋末元初,古称踏歌,俗称打腊利,现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一些地区因其舞时用笛子和葫芦笙伴奏,也称之为“芦笙舞”或“笛子跳”。“打跳”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属于纳西族民间舞蹈的乐舞,常用的伴奏乐器有塞萧(直笛)、横笛、葫芦笙,是体育与娱乐相结合的舞蹈。“打跳”在摩梭语中是“跳美妙之舞”的意思。这种集体性的民俗歌舞属载歌载舞型的乐舞形式。打跳中的歌曲为即兴或固定唱词两大类。据记载纳西族的“打跳”原有70多种,保留至今的有20多种。打跳动作有三打脚、合脚跳、甩手跳、三步一摇晃等。常用的“打跳”曲有《纺麻线》、《赶街调》、《洗麻调》、《三打脚》、《三步三摆晃》、《大家跳》、《永宁调》、《合脚跳》、《甩手跳》、《蛮调》、《单打脚》等。[1](P257-259)打跳的基本形式通常是乐器演奏者领头打跳,参与打跳活动的人相互牵手(或左手叉腰,右手搭在前者右肩)、围成圆圈跟随其后,围绕篝火随着伴奏音乐做统一舞蹈动作,并沿逆时针方向做环形移动。[2]纳西打跳中的动作主要强调下肢动作变化,基本步法有单脚跳、双脚跳、踏步、蹲步、合脚、前踢、后踢、侧踢等。每到晚上,古城四方街或束河古镇四方听音广场就有许多纳西人围成圈在一起打跳。当领头的人吹响笛子或芦笙步入场中心时(现在大多用音箱来代替吹笛人,但同样有领跳人,领跳人的动作较为熟练),大家便会不约而同地跟上去,手挽手,兴奋地踏着乐曲的旋律,循环踏歌而舞。高潮之际,人们还会情不自禁地喊出“喔!哼!”的阵阵吼声。吼声越高,场上的舞步就越重,纳西人的乐观和开朗尽在这一曲曲的打跳之中。“打跳”时要求每个人的步伐一致,节奏要与音乐的节拍相符,打跳有时欢乐、有时悠闲,或快或慢,或停或走,最大的特点是生动形象,男的憨厚有力,其动作热烈粗犷,泥土味十足,舞至高潮时,姑娘们那雪白的拖地长裙随舞步飘旋,胸前的双须银链与头上的青丝发辫伴着“若、若、若、若”的吼声飘荡闪烁。这时,音乐旋律由欢快变为炽烈,舞姿由轻快变为雄健,舞步由轻盈变为急骤,吼声由欢悦变为高亢,产生一种宏大的气势与梦幻般飘柔相结合的韵致。

二、“打跳”的功能

“打跳”除了原始舞蹈的基本元素外,自娱自乐、相互交流和活动身体的比重显然比舞蹈的成分更多一些,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把它看成是纳西人从远古时代就形成并一直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体育项目更显得合理。“打跳”是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它可以使锻炼者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并且具有群体性和自然性,通过锻炼可以起到强身健体、修养身心以及培养人的团队协作精神。[3]纳西民谚里说“人老腿先老”。在纳西老人看来,使他们青春永驻的方法就是经常参加“打跳”。这种活动能够充分的活动下肢,使自己腿脚灵巧自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正是为适应人这种身心需要而产生发展,并成为人们自娱自乐、沟通情感、美化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活动。[4]不论是什么日子,只要你在丽江,就会在各种各样的广场或平地上看到热闹的跳舞场景。人们手牵着手,围成一圈,跟着音乐摆动身子。外地游客则称“打跳”为“不用灯光的迪士高派对”,也有的称它是丽江的一种“平民舞蹈”。从体育的角度而言,“打跳”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大众健身的健身手段和锻炼方式。[5](P251-258)“打跳”作为丽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更多人感受丽江民族民间“打跳”的艺术魅力,推动丽江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充分表达了丽江人民的豪迈心情,展示了丽江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和谐。

三、“打跳”与旅游的契合

“打跳”在未开发时就已经与旅游结下不解之缘。它是游客极感兴趣的、参与性与观赏性极强的民族活动。纳西族“打跳”深深植根于民族体育文化中,寄托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它具备了较强的精神文化成分。文化通过旅游来发展, 旅游离不开文化内涵, 两者结合最终形成文化、旅游、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但是实质上, 丽江的旅游之所以能够出彩, 最根本的原因, 在于我们保持了独特的民族人文生态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6]纳西族打跳独特的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多元的价值功能使之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因此丽江没有孤立地发展旅游产业,而是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统筹协调,立足丽江实际,把旅游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载体和重要平台,把民族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和旅游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手段。《打跳丽江套曲》的作词者徐荣凯这样理解云南特有的“打跳”文化的意义:现在,旅游者到云南,不仅是观光、拍照,还希望了解云南绚丽的民族风情,更希望参与其中感受和体验民族文化,“在音乐歌舞中参与体验,就是更高层次的旅游”。打跳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群体性、历史性、传承性、地域性、原始神秘性等多种多样的属性特征,而这些属性特征,正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所藉以存在的内在要素。[7]丽江的旅游和纳西族“打跳”是相关的,打跳给旅游提供精神文化服务,旅游提供给打跳经济服务,旅游与打跳实现了交换价值的体验,这种合作对打跳与旅游来说是双赢的。

四、旅游环境下的“打跳”

(一)旅游和体育对社会尤其是对经济的积极影响经常被误解或低估

缺乏理解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可信的数据来反映体育和旅游活动的互动影响[8]。“回归自然,融入文化,注重参与”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反应了当代人民的需求变化,界定了未来旅游业的基本走势和整体格局[9]。“打跳”作为纳西族休息时娱乐的一种活动方式,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本身具有文化内涵和价值。“打跳”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后,积淀了稳定的民族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如果把“打跳”归属为民族传统体育,那么它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需要与时代变化的韵律合拍,它在丽江旅游的大环境下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打跳”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还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中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旅游与“打跳”的碰撞

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体验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10](P216-219),而丽江纳西族却以自己迥然不同、清新活泼的“打跳”项目,让旅游消费者们观赏民族地区风光的同时,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体育文化是生活在都市环境里的人们所不曾接触与了解的,而其中折射出的自然淳朴的民族风情文化正是旅游者为释放心灵的束缚所极力寻求的。“打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来此旅游的旅游者心态和思想,实现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旅游者与“打跳”的碰撞其实就是不同民族文化在旅游环境下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实现着自我需要及价值交换的过程。

五、旅游与打跳的双赢

体育与旅游之间有许多相似性,也有一些基本的不同之处。旅游是体验式的活动,而体育是以表现为目的的活动[8]。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形态、成长、成熟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宗教信仰的一种折射。千百年来,“打跳”一直在纳西等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成为纳西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纳西族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纳西族“打跳”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促进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渠道。民族体育自身的商业价值需要一个载体、一个传播途径表现出来。而旅游业就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了这个角色,它有效地把民族体育推向更广阔的空间。旅游深深根植于人类文化、行为和价值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旅游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含量与文化附加值不断提高,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

民族体育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旅游环境中发挥着自己独有的功能,是旅游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离开民族体育就会褪色,因为民族体育也是一种文化的代表,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果民族体育从旅游中隔离,那么它存在的价值就远远小于它在旅游中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要单纯从旅游或者体育旅游方面给它下定义,这样会隔离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旅游或者民族体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充分利用好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和多层次上推出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促进民族地区的开放等方面发挥其应有功效。

[1]郭大烈.纳西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海江.通过舞蹈动作的“音乐符号化过程”——浅谈丽江纳西族打跳中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关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1):86-90.

[3]肖渊实.丽江市中学课间操推行民族打跳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1):7-11.

[4]陈宇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初探[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46-49.

[5]饶远,陈斌.体育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6]杨菊仙,杨文.和谐丽江与纳西文化传承[J].云南档案,2007(7):122-125.

[7]张捷. 区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J]. 人文地理,1997(3):20-23.

[8]戴维·德·维利尔斯,潘霞.双赢的体育与旅游[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168-171.

[9]白晋湘.从高脚运动的演变历程看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5-8.

[10]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纳西纳西族丽江
丽江三朵节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丽江的荒
安纳西
安纳西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
纳西鲁丁的微笑
旅游对纳西族传统农业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研究——以玉龙县白沙乡、拉市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