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不良“自我”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2012-03-19杨效震梁福全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0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自我理想

杨效震,梁福全

(1.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6;2.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浅析不良“自我”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杨效震1,梁福全2

(1.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6;2.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心理学;青年学生;自我意识

1 问题的提出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曾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他认为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关于自我的结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主要有5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1]。我国心理学家也提出自我意识发展的3个阶段模式,即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可以说个体的自我意识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萌芽于少年时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2]。对于青年大学生,属于青春期后期及成年期前期的时间,是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同样,艾里克森把这一时期称为“自我认同危机期”,这说明这个时期的自我意识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会使青年大学生经受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迷茫,也会带来不少心理健康问题[3]。

在某高职学院关于“自我概念”的专题班会上,笔者给二年级的大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用7分钟的时间,思考“我是谁”,写出15条。用陈述句写出来。具体要求是:这些句子是为自己写,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自己的思考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性。这其实是一个简单易行、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4]。共有75名大学生填写了答案,收集了72名学生的。经分析发现,有63.6%的青年大学生自我概念不和谐、不完整,是一种不良的自我概念。其中自我评价过低的人占13.4%、盲目从众的人占18.5%、追求完美的人占6.5%、过度自卑的人占7.4%、过度自我接受的人占10.6%、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占7.2%。下面笔者将结合案例,分析不良“自我”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以及调适方法。

2 分析不良“自我”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以及调适方法

2.1 自我认识产生性别角色认同失调

在大学校园里,当我们看有的学生第一眼时,真的分辨不出其是男还是女,因为他们的服饰、发型、行为不太符合性别角色的要求。究其原因,如果能排除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那么就属于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性别角色认同偏离:孩子刚出生时,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性别来给孩子取名、购买玩具、买衣服、选择合适的伙伴。其目的是让孩子符合性别角色的要求。但有些父母则不同,若其偏爱女孩或者男孩,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因为孩子太小,不懂社会对其性别角色的要求,就会依照父母的要求,以父母期望的方式去认知世界,与小朋友进行交往、进行一系列的社会行为,并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产生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如果说这时候孩子的行为再受到不正确的评价,就会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一位求助者倾诉:“由于母亲盼女儿心切,所以在我出生后就把我当女儿养活,3岁进幼儿园时头上还留着辫子。那时很多阿姨说我长得漂亮,把我和女孩一样看待。我觉得说话、动作和表情也像女孩。入小学后,老师让我扮女孩儿演节目。我很文静,有时候讨厌和男孩子胡闹。他们叫我“假丫头”,我并不觉得不愉快……5年以前我参加工作后,由于心理仍然觉得自己是女性,所以动作、言语都有女性的表现,可周围人无法接受我的这种表现,我自己也觉得形体上的男性和我内心的女性体验存在尖锐矛盾,折磨得我不得安宁,有时真想一死了之……”该案例求助者是由于幼年教育而造成混乱的性角色体验[4]。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体验不断得到强化。到青春期以后,发现社会对他性角色的要求和自己的体验不一致时,就会形成内心冲突,进而形成性别角色认同失调。

2.2 自我评价产生认知偏差

2.2.1 自我评价过低,引起自卑 并不是每一个人对自己都有准确地评价。有的人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将其扩大化,“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对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却不能发现和得到发展。由此产生自卑情绪,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有一位求助者公倾诉:“记得我上小学的前一年,姨妈领着我表姐到我家来,在院子里,妈妈特别高兴地对表姐说:‘看看,这姑娘长得多俊!才不像俺那丫头,又黑又丑!’我当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好像要哭……在学校我不爱和同学在一起,总觉得不如别人,其实学习也不比他们差,可我总是觉得不行……就是工作以后,更不行了。记账、算账,我担心自己没能力,特别是开支票总害怕出差错……不怕您笑话,别人介绍男朋友我都不敢见,觉得人家肯定看不上我……”[5]这位严重缺乏自信的求助者,其实是把自己相貌方面不足的自卑,投射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及社会交往上,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看不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绝对化思维,是对自我的否定。并由此产生了“低社会行为”。

2.2.2 自我评价过高,引起过分自信 有的人很是欣赏自身某些优点,甚至达到了自恋的程度,比如觉得“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喜欢控制他人、影响他人,喜欢在热闹场合展现自我。在这些“高社会行为”中,一贯的表现是过分的自信、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武断、刚愎自用。

这两种自我评价的偏差,对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西方有句俗语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一个苹果”。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自我认知上,我们既要看到自身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针对一些“可以改变的”,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比如通过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通过服饰塑造我们的仪表和形象,通过调整饮食和锻炼来健美我们的体型;但有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说我们的身高、肤色、我们的出生环境等。对通过自己的努力仍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和现实,我们不应该过分的关注。如果我们整天为这些事而烦恼,很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和不当行为,这对个体的成长是不利的。日本森田疗法创始人森田正马说“听其自然”、“不以为然”、“为所当为”[6],我们只有完整地接纳自己的不足,去做那些我们应该做的事,那些更能发挥我们潜能和优势的事,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事,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2.3 现实自我和“镜我”的不一致

2011年6月25日,扬子晚报报道了南京某工程学院大学一年级女生坠楼身亡的消息。校方介绍说:“该女生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家里穷。她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上学期在全班综合排名第一,这学期被选为班长……最近期末有门课程考的不太好,后来有门课程直接就没有参加考试……之所以想不开可能是和最近的期末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有关……”在本案例中,引发女生跳楼,可能会有几种原因,比如她的性格、应对压力的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但是也说明了她可能对自我能力认同不是很准确、很全面,因为一次期末考试的不成功,在平常人眼中根本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而她自己却不能客观地去面对,说明其缺乏自我认知的同一性;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眼中“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的一名大学生却因为一门课考试成绩不好,选择了轻生。案例中女生的自我意识与别人对她的评价(“镜我”)没有形成一致性、缺乏稳定性有直接的关系。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其性格还有可塑性。所以,正确地评价自己,良好整合自我,才能进一步完善性格,更好地达到自我实现。

2.4 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不和谐

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但是有些青年大学生,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没有很好的整合,从而出现了不和谐。比如有位大学生这样写道:“我是爸爸的女儿,我是老师的学生,我是妹妹的姐姐,我是爱中的女孩,我是天空翱翔的小鸟,我是祖国的花朵……”青年大学生处于延缓期,存在延缓承担责任的义务,以避免认同提前完成的内心需要,所以出现了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矛盾。但社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期望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人,是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的栋梁之材,而非“祖国的花朵”,由此可见,青年大学生自我的心理和社会的期望是矛盾的。青年大学生应该通过社会化,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明确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完善自我,才能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指导,最后达到自我成长。

2.5 迷失自我,失去奋斗目标

有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毕业前会感到困惑,产生焦虑情绪。某高职院校的一名大三学生自述:“我在新疆某钢厂实习,现在工资还可以,就是所处的环境太偏僻;想去考教师,又怕考不上……”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名学生的内心焦虑和烦恼的实质,是一个双重趋避式冲突。主要原因是,在上学期间,没有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或生活志向,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很好的规划,所以,在毕业前期,就会觉得无所适从,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在选择职业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了内心冲突。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盏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理想,就没有生活。”青年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应该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即应该包括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长远理想包含着若干个近期理想,指导、整合、调整着个体的行为,在个体实现一个个近期理想的过程中,就能体验到成功,同时会给个体行动给予强化,使个体更有信心和动力朝着远大的理想奋斗;还有,青年大学生的理想应该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通过努力得以实现的。如果说理想不符合我们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我们即使通过努力也很难实现,那只能说是空想,空想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对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完整的理想自我,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前提。

3 结语

如果青年大学生对自己的觉察和评价是模糊、欠缺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潜能、优势,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和不足,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缺乏一定的认识,那么这将肯定会给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良影响。所以,青年大学生应该对自我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地评价,科学地整合,才能有效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指导,这样对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职业规划和自我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革.大学生心理适应指南[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刑群麟.心理学一本通[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G640

A

1671-1246(2012)20-0046-02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自我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