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构建探讨

2012-02-15张洁翎

图书馆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隐性图书馆环境

陈 宁,张洁翎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隐性课程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 重视开发并充分利用隐性课程, 可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内唯一的、非强迫的、自选式、全面接受知识熏陶的场所,其在隐性课程构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面向大学生开放的, 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传播的中心,拥有海量的有序的文献信息和专业化的服务人员,加强隐性课程构建,开展面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其应有的职责。

1 隐性课程与图书馆

1.1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课程的解释为: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最早对隐性课程进行研究的学者, 首推美国学者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曾指出:“有一种意见认为, 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 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了。”杜威将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的, 对所学内容及学习本身养成的某种情感、态度这种学习称之为“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并强调,附带学习可能比正式学习来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学术界开始重视隐性课程的研究。这期间出现了两种研究视觉:一种关注班级生活或学校生活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结构所包含的隐含信息。如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 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另一种关注学校课程知识中隐含的信息。 如美国学者W·阿普尔认为,学校不是一个观念的开发市场, 特定的社会集团倾向于把特定种类的知识筛选出来,并结合到课程中去,这些内容以隐含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发挥着维持、复制、再生产现存社会制度的作用。

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些年来,有关隐性课程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笔者通过题名“隐性课程”检索中国知网的中国学生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到625条有关隐性课程的记录。 这些研究文章的研究范围和论题主要涉及学校的物质环境、 制度环境以及人际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 如讨论校舍建筑、教室环境布置、各种庆典仪式、校纪校规、课堂规则、校风班风、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性别角色差异等。

1.2 图书馆

从目前隐性课程研究成果看, 较少有学者研究图书馆如何构建隐性课程的文章。 图书馆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开发,并为社会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 现代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技情报、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

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为广大读者提供较为完备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广大读者可以长期地、自由地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在高校,图书馆是基本的教育设施,也是学校办学支柱之一,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是“大学的心脏”、“学校的第二课堂”。

图书馆向社会所有成员敞开大门, 教育读者获取文献资源的过程和方法, 使他们掌握进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技能。

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的知识和经验。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校舍建筑、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文化环境(包括师生仪表、仪式活动、教室布置、宣传、校园文化、传统风俗等)、人际环境(包括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校风、班风、学风等)、制度环境等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潜在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的建筑、读书环境、阅读资源、服务活动、馆员行为等是学生获得非学术性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渠道。

2 高校图书馆在隐性课程构建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隐性课程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 高校图书馆的良好育人环境能引导大学生在面对诸多选择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陶冶情操的作用。大学生处在有着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 幽雅的学习环境的高校图书馆中,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从而产生一种清新、舒适、优美之感;(3)激励作用。图书馆馆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严谨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对每位在图书馆里学习、借阅、查询资料的大学生读者来说,起着一种榜样作用、激励作用;(4)规范行为的作用。图书馆相关规章制度等形成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使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受到感染, 使他们逐渐学会坚忍自制;图书馆中的物质文化环境的设置、制度文化的管理、 精神文化的创设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和教育意志,通过暗示、舆论、从众、期望等心理机制给大学生造成潜在的动力与压力, 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3 当前隐性课程研究现状分析

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主题=高校图书馆AND隐性课程”为检索式,检索得到15篇学术论文。 而以“题名=高校图书馆AND隐性课程”,仅检索到6篇学术论文。 可见,有关高校图书馆参与学校隐性课程建设的论文不多。 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检索的结果看, 我国学者对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的构建的研究始于2000年。 大部分研究论文发表在图书馆专业期刊上, 部分发表于各类学报上, 少数发表于科技类期刊上。 2004年以来,每年都有相关人员开展此类问题的探讨。

4 现代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构建对策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分析可知, 有关高校图书馆参与构建隐性课程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强图书馆环境建设以及如何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或如何加强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 笔者认为,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网络虚拟环境建设, 为大学生提供便捷和丰富的网上资源,发挥虚拟环境的教育渗透功能。

4.1 当前网民情况

2012年4月1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 达到5.13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 其中,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9亿,渗透率达到53.4%。 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例为30.2%。由此可见,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上网人数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网民的增加,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虚拟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客观条件。

为此,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利用即时通信、博客或个人空间、微博在网上为学生提供课程内容及各种学习参考资料, 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爱国教育影片、BBS校园论坛网讨论、网上讲座、网上调查、网上征文等隐性课程开展隐性教育, 可消除广大学生在显性课程教育中易产生的抵触心理和逆反心理,使科学理论、道德修养渗入到大学生的思维中。

4.2 利用即时通信,开展隐性课程教育

即时通信(IM)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的业务。 2006年6月,中国移动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Fetion,中国联通也将推出即时通讯工具“超信”。 此类即时通信应用于图书馆后具有以下功能:(1)图书馆管理员可设置客户端的单位组织结构(单位、部门、使用人)的信息;(2) 客户端不需自行添加其他读者的联系方式;(3) 图书馆管理员为客户端指定和分配联系;(4)读者之间能够发送消息;(5)读者之间能够互相传送文件;(6)读者之间能够进行语音和视频对话(允许局域网或者VPN网络);(7)读者之间能够共享应用程序—远程桌面共享等;(允许局域网或者VPN网络);(8)读者之间能够共享白板,进一步方便交流(允许局域网或者VPN网络);(9)图书馆管理员能够建立读者联系人分组, 加入分组后的联系人允许互相通信;(10) 客户端能够属于多个分组;(11)分组成员之间可以群发。 高校图书馆可应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即时通讯工具,为大学生即时发送图书馆公告、讲座信息、读者活动内容等, 使大学生可接受来自图书馆的隐性课程进行学习。

4.3 建立高校图书馆博客、微博,开展隐性课程教育

博客、微博的兴起,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的共享。 目前,有些高校如上海大学、义乌工商学院等通过开设信息服务博客, 为广大师生开展信息服务。 重庆大学、塔里木大学通过建立图书馆博客平台,开设读者博客,供读者参与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开设馆员博客,为图书馆馆员分享专业资讯、工作经验提供条件。 以上所开设的博客,无形中对大学生起到了隐性教育的作用, 使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课堂上所不能了解的知识。

4.4 利用Web推送服务,开展隐性课程教育

各高校图书馆每天都要发布大量的信息,包括最新书目信息、 最新电子文献资源以及与广大师生交流的信息等。这些信息均可以使用RSS技术按类加以处理,并可根据读者的所在专业,按学科分类生成不同的RSS Feed, 进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如对于新书目录、试用数据库等信息及通知、图书馆规章变动等时效性较强的资讯, 传统方式下读者只有访问图书馆主页才能了解到, 而通过RSS订阅,师生读者随时可以获取最新的资讯。

5 结束语

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的最高学府, 不只是要通过各项显性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还应通过隐性课程培养其多方面的素质, 促使学生通过高校的生活锻炼获得一个健全的人格。 隐性课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 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校园行为举止、人际交往、制度规章、意识观念(校风、办学方针、教学风格等)、价值取向、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等隐性课程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 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构建隐性课程,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把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校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基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

[1] 陈宁,张洁翎,魏志玲.浅议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构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49-50.

[2] 隐性课程 [EB/OL].[2011-11-24].http:/ /baike.baidu.com/view/1656520.htm.

[3] 符文忠.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EB/OL].[2011-11-25].http:/ /www.pep.com.cn/rjqk/kcjcjf/200605/20 1101/t20110106_1009358.htm.

[4] 图书馆[EB/OL].[2012-01-07].http:/ /baike.baidu.com/view/17618.htm.

[5] CNNIC发布《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OL].[2012-04-05].http:/ /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4/t20120405_24355.html.

[6] 即时通信 [EB/OL].[2012-03-30].http:/ /baike.baidu.com/view/1088645.htm.

[7] 李剑. 博客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的障碍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1):205-208.

猜你喜欢

隐性图书馆环境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图书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去图书馆